家国情怀视角下家庭档案社会文化价值探析*

2020-12-06 18:23
山西档案 2020年5期
关键词:家书家国情怀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济南 250100)

0 引言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家庭一直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千千万万个“小家庭”汇聚而成中国这个“大家庭”。无国无以为家,无家不能成国。作为社会中最基本的单元,家庭可以说是社会的精微缩影,万象世界中的千变万化都可以在家庭中找到相对应的变化轨迹。家庭,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而国家正是无数个家庭的延伸。家国情怀,即通过个人修行、亲情培育、心怀天下的发展路径,建立家庭发展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密切关系。[1]“家”与“国”紧密相连、共生共存,国家意志与个人诉求密切交融,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个人的生活幸福互为依存,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也在此尽显,它既包括民族囿于危难之时华夏儿女绝地反抗、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也包括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共进退的情感认同与文化归属。家庭档案以记录寻常百姓的平凡生活为主要内容,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档案而言,家庭档案以更加贴近当事人本身的生活记录,将人文情怀融于其中,从个人的角度记载历史洪流滚滚向前发展的变化,将历史大背景下的宏观叙事与普通人视角下的日常生活有机统一于家庭档案之中,从而将集体回忆与个人记忆互为补充,更易塑造人民对国家的责任感、归属感与认同感。

如赵跃飞所说:“翻阅中国历史总有一种残缺不全的感觉,读到的多是社会上层结构的崩析与重组,重组复崩析,几乎看不到社会低层(底层)民众的真实生存状态和精神历程。[2]”诚然,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中保留着浩繁的史料、文献,但许是受当时的外在条件限制亦或是事件记录者本身的立场、身份所在,现有的资料中可能存在仅从单一角度、固定层面记录的现象,导致不能完整地反映社会某一阶段或某一事件的全息全貌。而家庭档案作为普通人对家庭生活方方面面的记录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反而可以对过往的历史、事件进行更细致入微、角度清奇的补充。家庭档案中所贮存的文化信息丝毫不逊色于其他种类的档案,其所饱含的社会文化价值且平民化的视角更加贴合于人们的常态视线,平视社会与历史,才能更好地将“爱国”与“爱家”融为一体,让“家国两相依”的人文情怀随着家庭档案的记载代代永传。

1 家庭档案的特性

家庭档案是具有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且可归属于私人的、保存起来以备查阅的文字、图片、照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发展历程的见证,更是社会变化与国家发展的最佳缩影——从普通人的小生活中窥见国家的大变化。由于家庭档案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镌刻着过去实实在在生活过的痕迹,与其他类型的档案相比更具有人文情愫和家国情怀,其特性有如下几点。

1.1 私有性

家庭档案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私有性,由家庭档案的定义可知,它扎根于家庭生活的沃土,记录的是家庭成员的点滴生活,最终也应归属于私人。家庭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是社会上最小的集体组合单位。[3]不论一个人是何职业,褪去那些被社会赋予的职业属性之后,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家庭中的一员。世人皆平凡普通,但却自有感人之处与动人之情。正是家庭档案的私有性,让其成为平凡人镌刻在基因里的对家、国眷恋的特色情感表达和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从普通人中挖掘情感,从平凡中发现感动。浮华的快节奏时代下,家庭档案是淙淙温情涌流的源头与精神寄托的沃土。家庭档案虽质朴,承载的却是点点深情。也是因其具有私有性,使得每个家庭的档案内容都与其他家庭的档案内容有着或多或少的细微差别,从不同的家庭档案中可以看到人们对家庭美满、国家兴盛美好愿景的不同情感表达。档案馆、博物馆中不可能寻觅到这些细节,无法采集到深埋在人们心中的情感记忆,家庭档案的存在就弥补了这一遗憾。[4]

1.2 多样性

家庭档案载体众多,种类繁杂,内容丰富。从载体上来说,人们总说“旧物难舍”,其实归根结底只是怕记忆流离失所。以“旧物”载“记忆”,为珍贵的回忆找寻一处安居所。所有承载着家庭回忆且具有原始记录作用的事物都可属于家庭档案,这也决定了家庭档案载体的多样性。从种类上来说,家庭档案十分重要的一类材料即概况类材料,包括各类证件,是所处不同人生阶段的家庭成员不同生活经历的最直接、最原始的记录。此外,家谱、族谱等能够反映一个家族历史的记录材料、个人日记以及家庭成员之间互通书信的家书也是极为重要的材料。家庭档案由于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时间跨度更是由新生儿出生直到人生老病死,其种类之丰富也是必然。

1.3 偶然性

大部分人对家庭档案的保存、管理起初也许是无意识的,即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延续记忆、弘扬家风、传承文化。坚持对生活的记录在若干年前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毫不起眼的决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下来,经过岁月的沉淀与包浆,让曾经那个平凡且普通的决定变得有意义,富有仪式感。在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后的今天,翻阅记录,仍能看见多年前的某一天在记忆长河的波光粼粼中散发出温柔却有力量的光芒。时间为其添加了最馥郁、厚重的佐料,让家庭档案中所饱含的感情与回忆更加浓稠、强烈。镇江市市民华允庆从1980年起,每年都会坚持与女儿在金山寺的同一个地点合照,至今竟已坚持了40多年。当初仅仅是因为他酷爱摄影,做出了每年与女儿合拍的决定,也正是这一兴趣爱好的坚持,在40年后的今天有了这些珍贵的照片。照片从黑白两色变成彩色,画质从模糊到清晰,主人公从父女变成三代同堂,家庭及社会在这40年间的变化轨迹显露无疑,家庭档案所记录的生活中各方面的进步直接反映了国家日渐富强、人民生活更有保障。有很多人都像华允庆一样,最开始的无心之举却变成了家庭档案记录、保管的源头。

2 目前家庭档案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家庭档案所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目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意识的收集、整理、保存家庭档案以延续记忆、深层次挖掘其中的家国情怀,但由于家庭档案的特性及社会大环境下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家庭档案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挑战。

2.1 保管条件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上文已经论述过家庭档案最初产生时或多或少带有偶然性且具有极强的私人属性,有不少人在最初并没有意识到某类记录材料已经属于家庭档案,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家庭档案保存不完整、载体受损,更严重者也许至今未意识到家庭档案的重要性,任宝贵的记录资料自生自灭。尤其是年代较为久远、有些甚至来源于革命战争时期的家庭档案材料,承载着特殊时期下普通人为了国家坚守奋斗的宝贵记忆,老一辈的人经历过布满荆棘的岁月自是知道这些材料的珍贵程度,而后辈或许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艰辛,对这些家庭档案材料的保管并未用心。此外,由于家庭档案本身就产生于个人所在的家庭,由个人任意支配,导致一些材料可能在数次搬家的过程中不慎丢失,或积压在储藏室中成年累月的不见天日,或载体老化、纸张变脆、被蚊虫叮咬,或进行了不可逆的损坏如被裁剪、粘贴等等。保管条件视不同家庭的状况而定,水平参差不齐不能一概而论。

2.2 网络虚拟形式的记录大量涌现

当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种移动终端以势不可挡之力进入人们的生活,网络的高速运转让人与人的距离不断拉近,通讯设备的快速更新换代更是让人们的沟通变得更加迅捷,越来越多的网络数据代替了以触手可摸的实物为载体的原始记录,人与人心灵之间的感情交互却没有得到进一步加深。90后的人们也不难发现,小时候家里还会有一本又一本厚厚的影集,闲暇时全家一起围坐着翻阅、畅谈昔日的场景,而时至今日却鲜少有人再去照相馆冲洗照片以备留念。飞驰向前的生活节奏,繁重的工作压力,渐渐地让每个人变得不善言辞,心门紧闭。现代社会,越来越多人习惯于在网络上记录个人的生活轨迹,个人信息在网络上不断积聚,形成“自我大数据”。曾经所到之处的地理位置追踪记忆、与家人一起出游的照片、日记、重要日期的记录等等都可以在线上完成,人们同样也习惯于把这些承载着个人回忆与家庭记忆的信息打包存入云盘,却不曾想日后鲜少将它们打开,摊平回忆重拾温情。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花时间面对面对家人诉说那些热忱的话语和温暖的问候,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躺在云盘中以虚拟形式存在的信息记录,这与以手的温度去真实触碰到的实物记载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家庭档案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需要坚守爱亲孝老、阖家睦亲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但在联络越来越便捷的今天,亲情却似乎变得越来越淡漠,与家人的沟通交流也大多依赖于网络进行。现代社会中这两种记录形式应该是相互兼容、互为补充的,对以虚拟形式存在的家庭信息记录如何保存、未来将如何管理、利用,现在尚未有明确的规定。

2.3 社会文化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家庭档案材料丰富种类齐全,理应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家庭档案中的许多饱含优秀的可供后世传承和发扬的文化精髓的材料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网络时代下,人们所接触到的信息是冗杂繁琐的,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并不能真正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这也正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网民们在捧着手机刷了一天无用的信息之后除了带给眼睛的疲劳外只能带给自己心灵更加虚无缥缈的空虚感与无力感的原因之一。反观家庭档案,作为记录家庭文化产生发展的原始材料,同时也记录着国家历史,是社会文化变迁、发展与革新过程的浓缩,它使得社会文化发展与建设实践在基层个体层面得到了全面的展现。[5]毫无疑问,家庭档案是一个巨大的具有文化记录、文化传播、文化传承的精神宝库,拥有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其所包含的家国情怀在新时代下更能发挥出沁入人心的力量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家庭档案中的社会文化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3 对家庭档案的开发利用

家庭档案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生活百科全书”,还能够从“小家庭”的角度折射出整个国家这个“大家族”的巨大发展与经济进步,对文化传承与延续家国记忆一直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在现当代也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家庭档案未来的发展,可以展开如下几点探讨。

3.1 收集民间家书,助力家风建设

在战火年代里,一封家书千金不换,而身处和平年代下,家书又意味着什么呢?它是维系家人之间的一条纽带,是推动家风建设的文化因子。千百年来,家书维系着人类的文化血缘谱系,传承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美德,对家庭文化的建设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书作为家庭档案的一种,在现当下十分注重家风建设的社会中必担大任。家书以书信的形式来传达对家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在网络通讯尚未普及的年代里,家书承载的是对身处异乡的子女深深的牵挂与担忧,是最有温情的通讯工具。即使是现代社会,家书同样是既能包容中国人的含蓄,又能表达出对家人的爱的载体。面对面说不出的热忱话语,都可以化为笔触写入行文中。从大国到小家,从生死大事到日常琐事,家书所能包含的内容跨度之大实则超乎人们的想象。可以说,每一封家书都带有时代的烙印,是历史的最好见证。

近年来,随着《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的热播,“家书”这看似古老、逐渐被人淡忘的书信形式重回人们视野中,其中以红色家书最引人关注。90多年前赵云霄写给女儿启明的遗嘱中,满纸对女儿的牵挂肝肠寸断,痛彻心扉,却仍不忘身为共产党员的觉悟和对国家的忠诚;1927年9月罗荣桓元帅写给父母、妻子的家书中,让家人不要再联系他,实则他早已身处险境,下定决心参加革命,将自己的生命与革命事业系在一起、与革命事业共进退;江诗咏在狱中写给父母的信,在生命的尽头仍不忘心系广大工农无产阶级;夏明翰写给妻子郑家钧的信中,写到“一生无愁无泪无思念”,只愿“革命事业代代传”,表达着对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信仰……无数封红色家书,好似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革命先烈抛洒鲜血的年代里。他们早已不在,但留存下来的牺牲精神与奉献品格时隔数十年仍跃然纸上,留存于文字间的民族信仰与家国情怀无不在教导我们不要忘记那些在峥嵘岁月中为民族独立、国家解放做出贡献乃至牺牲的人们。纸上的文字,书信里的声音,是一直流淌在中国人身体内的精神脉络,是心系国家的文化情怀。红色家书中的坚定信念与坚强品格能够为后代树立起做人的准则,是值得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去的以能够体现整个家族成员精神面貌与道德品质的文化品格,是优良家风的体现。

不仅伟人、名人的家书有宣传、弘扬的价值,一切能够展现良好的家风的家书都值得被大家所熟知。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红色家书》一书精选30多个家庭50余封革命先烈英勇就义前写给亲人的诀别家书,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是无数的仁人志士让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出了磨难,让中华儿女们的心联结在一起,用鲜血写成的家书更是爱国主义情怀最为浓烈的表达,品读那一封封或柔情似水或豪情勃发的家书的同时,更是品读其所包含的深厚的家国情怀。在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环节,红色家书无疑是最为恰当的教育材料,它们是战火年代中的仁人志士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与革命信仰。家庭档案中除了抗日将士家书类的红色家书,还包括教师家书、学生家书、华侨家书、其他各阶层家书等。[6]家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同样十分丰富,其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师敬长、爱国爱民等情感的流露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道德伦理的直接反映,若将这些珍贵的家书加以合理利用,必将对正确人生观与做人准则的确立和对家国情怀的理性引导、传承起到正向作用。因此,积极出版与家书相关的书籍对家庭档案的宣传与家风建设能够起到很好的社会效益。

3.2 线上、线下家庭档案展览同步进行

家庭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所产生的家庭文化在小范围内会有影响力,但总体上其自带的文化张力相对有限。要想让家庭档案发挥出更强的文化力量,就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家庭档案,了解如何建立家庭档案,可以以家庭档案保存较为完整的模范家庭为例,线上线下举办家庭档案展览,以期加强对家庭档案的宣传。河北滦州78岁的退休老人骆宗明,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一直保持着记录家庭收支、家庭事件的习惯,388本账簿细致地记录着老人一家经济状况的变化,工资数额从最初的的几十块钱涨到如今的几千块钱,成百倍的增长更是国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生活飞速发展的最好见证。正如老人自己所说:“这些记录对于我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沉甸甸的生活积累,更是一份宝贵的回忆。”像骆宗明老人一样所保管的较为完整的家庭档案是线下展览的绝佳素材,让家庭档案以更加灵活的形态走进社区,逐步建立起普通群众的档案意识,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家庭档案的重要性。

线上展览则可以以受众广泛且较为固定的社交媒体平台为主,阶段性的举办专题系列的家庭档案展出活动。对那些载体较为脆弱、易受损坏且具有较高文化历史价值的家庭档案原件,通过线上展览的方式进行展出也可以对其起到保护作用。线上展览可以满足家庭档案载体多样性的特点,一张张原汁原味的照片、一段段音频视频无疑更能引起参观者的情感共鸣,那些鲜活的人物、尘封的往事、流淌的岁月重现在人们眼前。

此外,家庭档案展览的举办主题还可以与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重要时事等相结合,如北京当地居民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所保存的相关家庭档案材料等。家庭档案以个人细致入微的笔触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恰恰可以丰富历史事件的内容,补充完善历史细节。正如李辉所说:“大事件中的小人物,小人物的大命运,或悲,或喜,悲喜交替,生活的原生态,常常更能反映出历史的本相。”[7]王明珂同样认为:“真实的历史,不应只是‘典范历史’的声音,也不只是某一种‘边缘历史’的声音;真正的历史是荷塘里所有青蛙的合鸣。”[8]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的展览主题,也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家庭档案所包含的伦理情感与历史记忆,还能够与社会主旋律相契合,更好地传承我们的文化谱系,将家和国融为一体,让家国情怀深入人心。

4 结语

家庭档案以字字温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唤醒尘封已久的情感,让含蓄却热烈的思念与深情有合理的方式得以表达。在“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家庭档案充分发挥着自身的社会文化价值与文化传播的优势,引导人们将每个小家庭的梦想都融入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之中。毫不夸张的说,家庭档案为珍贵的家庭记忆与社会记忆镀上一层“保护膜”,保证了家国情怀的底色永不褪色,让历史的过往有能够重现与再现的可能。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浮躁,往往会让人迷失方向,唯有对国家、民族、家庭最真挚的情感认同才是最好的人生指南针,怀揣着对家国的热切守望与共同的文化信仰让我们在前行的大海上永远守住心中不灭的光,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猜你喜欢
家书家国情怀
清晨忆家书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一封家书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重读“红色家书”
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
少女情怀总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