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采用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0-12-06 10:33安启娴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0年9期
关键词:消化内镜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

安启娴

摘要:目的 分析在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本院在2019.6-2020.6期间收治的8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1例患者均给予消化内镜治疗,根据患者是否再出血,分成A、B两组,A组为再出血患者40例,B组为未再出血患者41例。通过收集整理所有患者相关信息,分析导致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出血量、血尿素氮、休克发生率、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发生率等,A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B组(P<0.05);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内镜下活动性出血、血红蛋白、休克发生率等均是造成消化内镜治疗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采用消化内镜治疗后,需要加强对患者的严密巡视,做好再出血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消化内镜;再出血;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3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9-015-01

引言

在上消化道疾病中,常见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患者临床会表现出呕血、便血等症状,需要及时采取手段治疗,否则可能会造成上消化道周边组织和器官发生衰竭,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影响。现阶段,临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手段主要是消化内镜治疗,但治疗后的再出血情况严重影响患者预后。针对此,本文通过对81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实施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以下为具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1例患者均为本院在2019.6-2020.6期间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并实施消化内镜治疗的患者。纳入患者均出现程度不同的呕血、便血、心率过速等临床症状,且所有患者均不具有血液传染性疾病以及严重器质性病变、精神障碍等疾病。根据患者治疗后是否再出血,分成A组再出血40例,B组未再出血41例。其中,A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1-67岁,平均(48.91±6.64)岁。B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20-65岁,平均(48.31±7.06)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登记记录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同时收集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上消化道出血量、血尿素氮、血小板、血红蛋白等指标,观察记录患者的休克发生情况、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发生情况等,分析影响患者再出血情况发生的危险因素。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再出血单因素分析

A组患者的出血量、血尿素氮、休克发生率、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发生率等各项指标明显均高于B组(P<0.05);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两组再出血多因素分析

以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后经过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情况作为因变量,将患者相出血量、血尿素氮、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血红蛋白、血小板等作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再出血多因素分析,最终结果显示,血红蛋白的OR值為0.824,休克的OR值为0.722,内镜下活动性出血的OR值为0.843.根据结果可知,上消化道出血在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血红蛋白、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

3.讨论

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中,如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等疾病,较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其往往病情进展较快,如不及时给予治疗,则会导致病情快速恶化,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在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后,会出现呕血、黑便等情况,严重会造成患者出血性休克。相关研究表明,患者饮食不当、便秘、过度劳累、情绪过激等都是影响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在上消化道出血中,非静脉曲张性出血主要是由于患者发生上消化道病变,部分患者由于胆胰疾病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致病因素较多,包括消化性溃疡、上消化系统肿瘤等,同时非甾体类抗炎药、过度劳累、情绪过激等是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容易诱发患者的胃溃疡,降低患者胃粘膜的防御功能,同时氢离子逆向弥散,进一步造成的胃粘膜受损,从而导致出血情况发展。采用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能够对患者的出血位置、出血情况等进行明确定位与观察,从而根据患者的出血实际情况与特点,给予快速止血治疗,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患者在经消化内镜治疗后,出现再出血的情况较多,加强对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本次研究中,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发生再出血的A组患者的出血量、血尿素氮、休克发生率、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发生率等均明显高于未再出血的B组,并且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于未再出血的B组,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此确定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最终结果显示血红蛋白、休克以及内镜活动性出血是影响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经过消化内镜治疗后,如果血红蛋白水平较低,发生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等情况,则发生再出血的危险性较高。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加强对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以确保患者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赵亚笙,林栓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消化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5):2071-2073.

[2]高境蔚,李罗红,欧艳,杨小莉,陈丽,陈莎.消化道出血行内镜治疗后发生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20,26(02):6-10.

[3]彭敦煌.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35):152-154.

作者单位: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云南昆明  650032

猜你喜欢
消化内镜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
消化内镜诊疗中引用舒适护理的临床价值
内镜治疗消化内镜诊疗相关性穿孔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6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检查诊治效果分析
消化内镜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的预后效果分析
儿科消化内镜医师规范化培训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