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探讨

2020-12-08 00:09
魅力中国 2020年5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养传统

(河北省遵化市第二中学,河北 遵义 064200)

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首先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经典、营造气氛、激发兴趣等,同时能使无趣深奥的内容变得妙趣横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它可以对知识的积累有所帮助,传统文化使学生可以感受知识的厚重,增强民族自豪感,这将对初中语文教学发挥巨大作用。

一、渗透传统文化教学的发展现状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从语言精简的唐诗、宋词到对仗工整的对联;从精心建造的宫殿遗址到丰富的文字,中国文化具有许多历史内涵。可以说,传统文化是我国发展的源泉,它每时每刻都代表着中国文化史的源远流长。可以说,前辈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真正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在这一阶段,初中的语文教学方法已经大大丰富,从课堂情境教学地巧妙利用,到有效的师生对话,使初中语文教学不断改进与发展。然而,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缺乏渗透传统文化教学,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他们缺乏道德素养,对他人的帮助表现出冷漠和无视。而且,同学之间相互攀比,缺乏节俭朴素美德的现象。可以说,文化素养是每个学生的灵魂,它是否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道德素养,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年轻人的未来发展。这充分说明传统文化教学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二、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只有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扎实文化素养的教师,才能教给学生更好的文学知识,并指导他们学习传统的民族文化;同时,知识渊博的老师容易被学生认可,他们会对老师产生崇拜感,从而愿意投入到传统文化的研究。教师可以根据一些古文,解释不同时期古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背景慢慢掌握。此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大量国学文章,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通晓文章的国学意义。在语文教师的耐心指导下,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益匪浅。

(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多样化

教学实践活动的多样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学校可以举办以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一系列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朗读屈原,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节假日不仅可以体验传统文化节日,也可以组队搜集节日的起源,以及有关的名人事迹等,然后进行评比大赛。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节假日外,还可举行孝道和礼节等活动,以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层渊源,并开展一些有趣的传统文化活动。还可以针对错别字的问题,组织学生探索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了解易错汉字的意义,从而有效解决易错的汉字,并渗透传统文化。例如,要求学生查询材料,学习有关汉字的有趣故事,并在课堂里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感受汉字的魔力和欣赏中国文化。

(三)不断完善文化发展途径,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多种多样的优秀文化类型,领域涵盖广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文化乐趣,丰富传统文化并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欣赏水平。首先,教师运用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并在教室的适当位置张贴经典文化语句,使传统文化融入到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其次,在古诗词朗读比赛中,老师要选择合适的古诗词,如:以杜甫为选题,让学生搜集杜甫的诗集资料,并做好充分准备,参加经典诵读竞赛。

(四)传统文化学习平台的建设

由于课堂教学有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无法满足的。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参与传统文化学习平台的建设。这不仅可以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提升教师语文素养,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传统文化讨论帖吧可以在教师的创建下,在帖子下发表学生意见,并在互动勾通交流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帖子可以定期发送,以指导学生学习和阅读,学生可以在帖子下发表想法和评论,然后与其他学生学习和讨论。这不仅充分利用了学生的业余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结束语

在初中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有助于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为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打下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已得到实质性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理解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同时,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乐趣,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素养传统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沉浸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