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文化进校园的探究与实践
——以崇义县思顺中小学为例

2020-12-08 00:09
魅力中国 2020年5期
关键词:阳明王阳明良知

(赣州市崇义县思顺中小学,江西 赣州 341300)

一、引言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根据文化的含义,阳明文化的定义应该这样理解:一切与王阳明有关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由此可见,阳明文化的精华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二、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和当代价值

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中国古代孔、孟、朱、王儒学四贤。孔子是儒学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孟子是儒学集大成者,主张“性善论”;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主张“格物穷理”。而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其学说基本内容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1507 年,王阳明悟出了奠定心学基础的第一大命题:心即理。从此开始自成一派创立自己的心学体系。

1508 年,王阳明又提出了心学第二大命题:知行合一,他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1520 年,王阳明又提出心学第三大命题:致良知。对于“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到事事物物。“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随着三大命题的提出,王阳明最终创立了完整的心学思想体系。王阳明 56 岁(1528 年)时,将心学思想归纳为四句话,即“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耗费一生的精力创立的心学是教导士人如何成圣贤的学说,他把外在之理内化于心,认为理想人格和素质都是人类本身就具有的,只要利用传统儒学性善论加以引渡,就可以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人人皆可成圣贤。从这个层面来理解,阳明文化最重要的价值是它的教育功能,今天我们之所以大力提倡弘扬阳明文化,目的就是要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王阳明,学习阳明心学,最大限度的发挥阳明心学指导实践的作用,以唤醒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心中的良知,使每个人都能按内心的良知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阳明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方法

(一)外化于“形”

江西省崇义县思顺中小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齐云山腹地思顺乡,是典型的农村山区学校。学校所在地思顺是王阳明重要的立功之地。从 2015 年 9 月开始学校提出了“弘扬思顺特色文化,创建美丽活力校园”的办学新思路,开始推进阳明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组织老师梳理了王阳明与思顺的历史文化,写出了 50多篇图文在微信公众号刊登,拍了几十张反映思顺人文历史的风光相片在《崇义手机报》发表,宣传了崇义,宣传了思顺,同时喷绘了 20 版反映思顺人文历史的版报在学校各个角落张贴,每学期定期举行阳明诗词朗诵比赛、阳明文化读书笔记评比,学校的校训定为:厚德载物,知行合一。学校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阳明文化,使思顺中小学成为全县农村校园文化氛围最浓郁的学校之一。以上是思顺中小学阳明文化进校园外化于“形”的做法,这也是阳明文化进校园一般的、常见的方法。

(二)内化于“心”

作为教师要认真学习王阳明的著作,了解阳明文化,把阳明心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到班级管理、教育教学之中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搞好学校各项工作,关键得靠全体教师。教育职业道德规定:一爱国守法,二爱岗敬业,三关爱学生,四教书育人,五为人师表,六终身学习。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必须发自内心的爱教育,爱学生,只有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每个老师都具备成为优秀老师的条件,教好学生、带好班级的“理”在老师们自己心中。其次,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老师不仅要言传,更重要的是要身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要求学生不要迟到,自己就不能迟到,老师要求学生要孝敬父母,自己就做到孝敬父母,也就是老师要到知行合一。此外,老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活到老,学到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优秀的老师不见得一开始就优秀,是经过长期的修炼,逐步成长起来的。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良心活”,工作量不好细化,不能用备课、上课、改作业的数量来考评老师,同样上一节课用心与不用心你是很难发现的,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要唤醒老师内心的“良知”,破除心中贼,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抓好教育教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中要向学生渗透阳明文化,让学生初步了解阳明心学,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党的教育方针基本内容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王阳明家训《示宪儿》也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重中之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把教会学生做人摆在第一的位置,教育学生从小要知善知恶,要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讲文明讲礼貌,懂得感恩,诚实善良,在家要懂事听话,孝敬父母,多做家务事。要从小培养学生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好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变被动为主动,让每个学生都自信、阳光起来。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是无限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释放学生本来就固有的无限潜能,让所有孩子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表面上看,老师只是教育了一个个的学生,可是每个学生都影响一个家庭,而一个个的家庭却组成了整个社会。希望通过推进阳明文化进校园活动,校风能得到扭转,办学水平能得到提升,在阳明文化的影响之下使教师工作积极性、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猜你喜欢
阳明王阳明良知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真正心平气和
良知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