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2020-12-08 00:09
魅力中国 2020年5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数学知识教学活动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田头小学,江西 赣州 342800)

数学观是人们认识数学课程的一种看法,是影响数学教学的关键因素。数学观的建立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数学课程,为数学知识的传授提供重要条件。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由于数学课程本身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造成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具有严重的抵触心理。为了有效克服这种弊端,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融合数学观的教学思想,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认知。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融合数学观开展教学,保证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好数学知识点。

一、揭示数学观的内涵,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课程精华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相关的定理,而是要通过计算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上,要想更加透彻的领会和运用数学知识,教师就要融合数学观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1]把数学观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用更加动态的观点来学习数学课程,感受数学课程的魅力,全面掌握数学课程的精华。

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在讲解教材中相关知识点时也要考虑数学观的积极引导作用。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1/2+1/4+1/8…”这样的式子,让学生在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学会分数基本的加减法运算。当学生掌握了基础的计算方法之后,教师要深入讲解相关的知识点,进一步运用数学观的思想拓展这节课程的内容。让学生观察长式子的规律,探索正确的解题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猜测、类比以及推理、检验等方法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借助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就能更全面的理解数学观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加透彻地感受到数学课程的趣味性,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加强学生的数学基础

数学课程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较强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学好研究数学课程的方法。教师就要挖掘数学观的潜在价值,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让学生可以明确找到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把孤立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学生更加透彻的掌握各个数学知识点,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让数学知识变得简单易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认识图形”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就要把数学观融入教学活动中去。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回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构成的。通过把新旧知识点穿插起来进行讲解,就可以帮助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掌握新知识,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了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等多种图形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形式的动态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教材上的知识点,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探究,为后期学习数学课程中的几何图形打下坚实基础,让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变得更加容易。

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借助数学观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课堂上就要为学生留出固定的练习时间,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也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和实际意义。

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法掌握教材知识点,教师就要运用数学观开展教学。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讲解图形运动的理论知识,把图形的平移、对称和旋转等原理向学生进行清晰的讲解。当学生对原理有了全面的掌握之后,教师就要为学生留出固定的操作时间,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开放思维就能得到锻炼,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新知识点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辅助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真正实现数学观的指导意义。[2]

四、结束语

数学课程主要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础的,需要学生不断参与知识点的探究,探寻正确的解题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借助数学观的理念开展教学活动,注重数学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深入挖掘数学课程的内涵和精华。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推动数学课程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数学知识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利用绘本优化大班数学课程之浅见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