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农产品流通体系如何重构

2020-12-08 07:33刘伟
农家参谋 2020年11期
关键词:流通重构农产品

刘伟

2020年是新世纪里非常特殊的年份,2003天的“非典”开启了电商的新时代,2020年疫情阻断了正常的全球人员交往,以及全国的商流、物流特别是客流。2020年对于中国来讲,是重构中国流通体系的新纪元。特别是农产品流通体系。那么,农产品流通体系该如何重构呢?

宏观形势

今年,大家听得比较多的是“双循环”。怎么才能循环?从生产端、种植端到消费端,流通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也就是说流通将成为连接生产和消费,成为构建双循环的核心载体。

谈到农产品流通,谈到生鲜,就离不开快递的支持。物流领域增速最快的是快递市场,2014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一的快递大国,2019年我国的快递量是600多亿件,占了全球60%的份额,也就是说已经超过了全球的一半以上。邮政快递数据保密没有公开,“四通一达”加上顺丰、邮政快递已经占到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这一轮快递企业规模化、网络化的运作中,快递业的集中度已经非常高了,这是电商发展的基石。

当然,农产品流通也离不开电商渠道的发力。包括天猫、拼多多,在这一轮农产品流通体系重构中,在农产品上行方面,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角色。我们网络零售规模占了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25%左右,再过10年左右可能占到一半的份额。在农产品上行领域,电商平台其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9年拼多多的农产品上行量已经占到了10%的份额。例如,百香果是小众的水果,可能全国只有2万亩左右,拼多多在广西已经做到了20多万亩,变成大众消费的全国知名度比较高的水果。所以电商既在促进农产品上行,也在深刻改变产地端的种植、养殖的模式。

我们讲农产品流通,电商、快递这两驾马车将会在整个农产品体系重构里面起关键的作用。拼多多成长的起点,正好在快递成本高速下降的时间节点。快递是最典型的网络经济规模经济的实践者,快递的成本单价已经从7块钱已经降到了不到3块钱,降了一半之后对于农产品上行就有一个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突出问题

农产品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植分散机械化水平低。

事实上,我国有些地区的农业科技非常发达,只不过一般人接触得比较少,比如说在东北、华北、新疆,这些地方大宗农产品的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了,但是在农产品果蔬细分领域机械化程度非常低,而且组织分散。

未来种植端就是要规模化,通过土地流转把前端的资源掌握好,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然后大力推进农业的机械化、工业化,农业的工业化是前端要做的。农业必须工业化、机械化,这是未来的趋势。

第二,流通无价值创造环节偏多。

是不是所有的农产品从种植、生产最终还是原生态的到消费者手中就是最好的?农产品流通领域不一定。

如果说在地里种一个西红柿,到终端消费者手中还是这个西红柿,消费者看到的是无差别的西红柿,那么流通环节中间产生的小商贩、大商贩、批发市场等可以说是多余的。如果在流通环节能做一些分级分选,高端化、品牌化,再做一些加工,延伸产业链、延伸链条的同时产品并没有发生物理变化,而是适应了国内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升级,以及国家不同消费群体对产品的需求,满足个性化需求,这样流通环节就创造了价值。

还有品控差、品牌化差问题,这个是令很多企业特别头疼的事。大家也在拼多多有体验,今天可能买了一件还不错的衣服,明天又买了一件很差的产品,这种体验跟京东、盒马的体验差太多了,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源头没有告诉消费者商品是什么样的品质。如果说告诉消费者是便宜的低品质的,是有这样的群体会消费的。一定要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哪怕做有机的也不能不分级、不分品类、不打品牌。

这是目前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当然也是行业的共性问题。

行业趋势

疫情之后农产品流通体系如何重构应该把握几个趋势。

第一,消费理念的变化。疫情加速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升级和淘汰,手机APP如本来生活、盒马,还有最近增速比较快的美团买菜等成为大家购物的主要方式。疫情之后,中国一些比较大的城市一线城市消费理念会产生变化,所以今年做农产品终端电商增速应该非常快的。

第二,未来如果有8亿人在城市,6亿人在百万人口的城市,我们就有了非常强大的居住密度,就具备做农产品终端外卖、直送的基础,就会有网络规模密度经济效益。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还会保持20%的增速,当下,无论是做传统、实体的还是线上,都应该把握这个趋势,考虑未来网络化的问题。

第三,新业态新模式的变化。智能手机是这一轮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发展的驱动者,未来5G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直播购物,对这些商业模式还会有更大的冲击。未来,一定还会有一些新的商业业态出现。

第四,政策支持和数字经济。可以预见的是,农村的基础设施改善,土地流转的规模化趋势。包括数字经济在“十四五”规划里面会有重要的篇章、专题来进行论述。其实传统企业、现代企业都要进行数字化的升级改造。种植端的发展趋势也会成就一批农场主、农庄主,但是会以一些通过土地流转的企业主导。

三个建议

第一,抓政策;第二,强信息;第三,重延链。

企业很多时候都在埋头走路,都在想商业模式怎么创新,其实政策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产地要从企业手里流转到农业合作社,还是在产地搞一些公共型的服务平台。比如说阿里能够跟快递在一个地方,把地级市的农产品在这进行赋能,做一个公共型的平台,让政府出一些资本和地,政府会有很强的意愿,因为是解决的民生问题。这些都是要琢磨的,包括中央厨房也有专业的支持,包括快递的补贴,取得补贴的关键是你怎么把不同的企业做联合赋能,来给政府解决农产品卖果难、卖菜难的问题。

第二,信息科技的赋能。无论是实体还是电商平台,前几个月都受疫情影响很大。8、9月份业务量没有正增长,就要做思考了,是不是信息化、智能化、商业模式有提升的空间?当然传统的餐饮还有不少的影响。对农产品流通企业来讲,服务于14亿人的内需没有外溢,还是有刚性的需求,所以业务量如果还没有正增长,其实就要有一定的危机感,是不是科技赋能不够,是不是平台对新零售、新商业的对接不够,可能要做一些这方面的思考。

第三,延伸产业链、服务链,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有价值创造的空间,它不像工业品,生产一瓶矿泉水,到终端消费者手中肯定还是矿泉水。农产品在流通的过程中进行分级,会打造品牌,会满足不同类型需求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所以要去思考怎么控制产地,怎么保证品质。有了产地资源之后,要进行横向的发展。同时,也一定要注重品牌的维护。获取一个客户的成本代价很大,丢失客户往往就是因为品质的问题。在品质这一块,可以做低端的,可以不打品牌,但是做高端、终端的,就一定要有品质作为保证。

猜你喜欢
流通重构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美国的蔬菜流通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国务院决定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