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建设中沥青道路施工技术的研究

2020-12-09 05:35陈金强
写真地理 2020年41期
关键词:市政道路施工技术

陈金强

摘 要: 当前,市政建设规模逐步扩大,面对公众对于市政道路提出的高质量要求,施工企业逐步加大了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力度,近年来施工技术水平呈直线上升趋势,但依然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质量问题。市政道路是基础设施,其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推动性作用,路面作为重要的结构层,施工质量应当有所保障。基于此,本文对市政道路建设中沥青道路施工技术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 市政道路;沥青道路;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41.068

引言: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高,行车舒适度高,工艺流程简单,造价合理,在道路工程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为施工单位,为促进沥青路面工程更好发挥作用,提高行车舒适度和工程质量,应采取有效措施,把握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加强工程质量控制。

1 市政道路建设中沥青道路施工中的难点

1.1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开裂

(1)温度开裂属客观因素。冻融循环是造成路面温度开裂的根源,在低温条件下,面层及半刚性基层内的自由水因冻胀后体积膨胀,产生的内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极限后诱发横向开裂;温度上升后,自由水解冻,裂缝部分闭合,但由于路面自身弹性修复能力有限,在长期冻融循环作用下,横向裂缝将不断劣化。(2)反射开裂属客观因素。反射开裂多见于加铺改造路面中,由于原路面表面存在开裂、破损等病害,加铺前未经铣刨整平,加铺路面受荷载后,路面底面层受应力集中影响出现与原路面趋势相同的反射裂缝;在车辆荷载的长期作用下,反射裂缝逐步向上延伸,最终形成加铺层贯穿裂缝。(3)结构缺陷引起的开裂属主观因素。大部分市政沥青混凝土路面基层选用半刚性结构,半刚性层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容易出现温度开裂,并逐渐反射至面层,最终造成贯穿开裂;加之部分路段的设计层厚较小,对反射裂缝劣化趋势的抵抗性不足,从而加速了裂缝贯穿进程。(4)施工及荷载引起的开裂属主观因素。路基压实度不达标、基层接茬处治不良及长期重载等因素均会诱发或加速沥青混凝土路面开裂。

1.2 车辙和坑槽

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车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动水压力。道路工程通车运营后,随着车辆通行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高速行驶车辆的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动水压力,导致沥青膜与集料分离并逐步消解集料间的黏结力,进而使沥青混凝土变成松散体。加之在降水影响下,雨水会渗透到沥青路面层以下,最终出现车辙、坑槽等质量问题。

2 市政道路建设中沥青道路施工处理对策

2.1 严格检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

沥青混合料具有复杂的材料成分特征,因此必须要实施分批检验,增大RAP的检测频率。要把原有的旧沥青路面翻挖,并对旧混凝土的回收,经过破碎、筛分工序后,再使用再生剂、新沥青材料、新集料等混合成新的施工材料,严控混合材料的比例,使其能够满足一定的使用性能,并重新铺筑在公路路面上,对混凝土施工材料的反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且,技术人员应当按照原路面的施工标段,对于铣刨料进行区分处理,按照加入铣刨料的比例来进行合理的调整,进而给出正确的材料配合比数据。

2.2 运输混合料

混合料运输环节要加强防护,可加盖防水保温篷布,选择的是40t自卸车,为保证运输作业的持续性共配置40台,协同配合下将配备所得的沥青混合料转移到现场。为避免混合料与车厢粘结的现象,需清理杂物并均匀刷涂1∶3的植物油水混合物。每装料一次车辆都要略微挪动位置,转移到现场后,卸料阶段的挪动次数应达到5次或更多,以免出现粗细集料离析现象。

2.3 沥青混合料摊铺技术

正式摊铺混合料之前,组织施工人员认真检查下承层质量,确保下承层质量合格,如果不合格需立即处理。清扫表面垃圾和杂物,保证干净整洁。摊铺前要完成路缘石铺贴任务,并在混合料所有的接触表面涂刷一层乳化沥青。沥青混合料运输至施工现场后需立即摊铺,不能拖延时间。摊铺要沿着钢导梁推进,对混合料摊铺高程进行合理控制,也可以采用自动找平基准装置控制混合料高程。严格按要求操作摊铺机,速度控制在2.5m/min左右为宜,保证混合料平整、均匀,避免出现离析、断层和拖痕等问题,为更好开展摊铺施工奠定基础。沥青混合料表面层采用半幅或全幅摊铺,摊铺要连续、均匀进行,尽量减少施工接缝。可采用梯形交错方式连续摊铺,前后两台摊铺机器轮迹重叠在5~10cm,相邻摊铺机距离不远,在车道间形成纵向接缝。在一些摊铺机进入受限区域,经监理工程师同意后,可采用人工方式摊铺沥青混合料。如遇雨天、路基表面有积水、气温低于10℃时,需停止混合料摊铺。

2.4 市政道路瀝青混凝土路面基层施工技术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基层层厚及结构形式选取应根据市政道路荷载等级及远景交通量综合决定,本着追求最优工程经济性和性价比的原则,可优先选择水稳碎石基层结构形式。(1)摊铺前应保证基层的下承层表面清洁平整,抗变形刚度满足施工要求。摊铺水稳碎石基层前应保持下承层表面湿润。水稳碎石基层混合料采用强制式拌合机集中拌合,拌合设备应配套称量系统,以保证水稳碎石基层混合料中各组分的投料精度满足设计要求。现场应委派技术人员监测拌合阶段的水泥消耗量、含水量及集料配合比等指标,出现数据异常应立即停机检查。(2)水稳碎石基层摊铺前应明确摊铺段的松铺系数、松铺厚度等指标,建议采取一次性连续摊铺作业法。摊铺使用平地机完成,直线摊铺段,平地机由两端向道路中央分隔线依次刮平;曲线摊铺段,平地机从内侧向外侧顺次刮平。为了保证摊铺平整性,应连续刮平2次,尤其应注意基层接缝位置的摊铺整平质量,保证基层接缝位置的连续过渡性,刮平后使用胶轮压实机械快速压实2次。(3)直线路段,应由路侧同时向路中线压实,如遇超高路段,应由超高侧向内侧顺次压实,前后压实机械轮迹重叠宽度不应低于轮宽的1/2。压实机械应匀速缓慢单向行进,行进速度宜介于1.5~2.0km/h之间,压实次数根据基层压实度指标现场决定。压实阶段应始终保持基层表面的湿润性,可现场指挥洒水车随时补水。

结束语:沥青混凝土路面是市政道路中应用最广泛的路面形式之一,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相比,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温度稳定性、抗裂性、水稳定性、抗滑性、耐疲劳性及行车舒适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属于典型的柔性路面,非常适用于市政道路低轮压、高流量的交通工况。在市政道路施工项目中,沥青混凝土路面层的施工质量直接决定了沥青混凝土道路结构的服役年限和运营质量,随着市政道路交通构成及交通量的不断演变和发展,人们对市政道路的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爔.市政道路中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与常见问题分析[J].四川水泥,2019(12):33.

[2] 何芸.试论市政道路建设中的沥青道路施工技术[J].四川水泥,2019(12):43.

[3] 刘伟.市政道路中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34):39-40.

猜你喜欢
市政道路施工技术
市政道路维修与养护措施
市政道路路基质检与控制探析
无障碍设计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
无障碍设计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某市政道路照明设计
初探市政道路的维修和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