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预测基本思维模式探讨

2020-12-09 05:35刘芳彤赵庭旭孟凡博
写真地理 2020年41期
关键词:前兆力学灾害

刘芳彤 赵庭旭 孟凡博

摘 要: 地震灾害因成因复杂,具有较大的预测难度。本文重点分析了地震灾害长期预测的方法,从空间、时间分布规律入手,借助于前兆物理场进行地震灾害短期预测及临震预测,现已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需在不断实践中加以改善,促进我国地震灾害预测工作的进展。

关键词: 地震灾害预测;地震活动力学;前兆物理场

【中图分类号】P315.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41.245

1 地震活动力学过程机制研究方法

地震的发生机制极为复杂,加之人们对地壳运动的认识还处于较为浅显的阶段,使得地震预测成为一项世界性难题。为强化地震预测的准确度,应首先开展地震活动的力学过程机制研究。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现已出现了两种相关的研究方法。

1.1 连续介质力学法

连续介质力学方法在地震预测中应用较为广泛,首先需要建立起一个基础模型,对其施加设定的区域应力,通过数值对断层摩擦强度产生的应力进行分析,在应变达到一定极限后,最终产生破裂。通过此模型,可以直观显示出断层区域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制作出地震活动时间、强度、地点的变化图。

1.2 非线性法

地震产生的应力主要作用于地下岩石层及地面岩体中,使岩石产生扭曲、变形、破裂等情况。连续介质力学方法受到自身所限,不能准确表示出此复杂过程。尤其在地下岩石破裂时,极易产生混沌、自组织等特殊表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已在地震活动力学过程机制研究中出现了一种非线性科学方法,此方法主要研究岩石在受到地震影響产生破裂后的分形几何学特征、自组织特征、混沌力学特征,合理阐释了地震活动变化的全过程。

2 地震灾害预测基本思维模式

2.1 地震灾害长期预测

地震灾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为保障地震灾害长期预测的准确性,应注重历史资料的作用,借助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学等知识,从宏观角度分析某一区域内的地震灾害发生规律。如使用构造地质学及地球化学法能够找出构造活动频繁的区域;对于隐藏较深的断裂活动带则可以使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法进行查找。在此过程中,还要采取数据统计法总结出地震灾害的分布规律。以下从多角度对地震活动的分布规律进行阐述。

2.1.1 空间分布规律

大陆区域的地震主要发生于0~100km深度富含弹性固态岩层中,地下30km为高发区。另外在褶皱较为密集的山系带、地形构造变化区、相邻大陆板块的交界区也是较易产生地震灾害的区域。在断层的分叉点、起始部位、多断层交汇部位、构造活动频繁且运动相对较快的区域,均是容易产生巨大应力的场所。这些具有鲜明特征的区域,极易产生地质断裂情况。

2.1.2 时间分布规律

应力场逐渐累积、在达到一定极限后将能量快速释放、再将应力进行分配,以达到能量平衡、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横向上形成“此起彼伏”的状态,在纵向上形成“一涨一落”的状态。从地震产生的机制中可以看出,地震在时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借助于此特点对地震活动进行长期预测。

(1)横向上“此起彼伏”

在一次地震活动中,并非具有一致性及同步性的特点,而是在频度的影响下,使整个地震过程呈现出分段性的特征。地震波产生于某个中心点位,依据区域内的地质、板块构造等因素的影响,使地震波依据特定的表现形式向其它区域迁移。地震波长各不相同,在迁移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特质,迁移距离长短不一。由于地震波往往会在较短时间内反复产生,在上一波纹还未完全消失的情况下,下一波纹已经产生并且作用于相同区域内,使得地震强度及破坏性更为巨大。

(2)地震活动幕

在同一条地质构造带及断裂层中,往往会同时存在平静及活跃的两种状态,呈现出波浪状此起彼伏。此种活动周期旋回持续时间不尽相同,最长可达几十年至上百年,某些极为特殊的情况下甚至能够持续上千年。最短则仅为十几年,甚至几年。受到技术水平及资料短缺的影响,当前所使用的地震活动周期旋回数据尚不完善,并不能真正满足地震灾害长期预测的需要。

2.2 地震灾害短期预测及临震预测

在地震孕育阶段,会产生相应的前兆物理场。前兆物理场与震源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我们可借助前兆物理场与震源的变化机制,从中找出二者关联性的深层次涵义,利用此种变化规律对地震灾害进行短期预测及临震预测。由此可见,此方法主要通过研究地震灾害的发生过程,推断出同一区域内未来的地震发生规律。

2.2.1 短期评价预测

由于地应力持续累积,在陆地承受力突破临界点后,即产生了地震现象。地应力累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尤其在初期阶段,其变化极为微弱,甚至专业仪器都无法察觉。在临近地震发生阶段,此时的地应力已接近岩石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在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地下水变化较为明显。如借助于震源物理力学进行深入分析,即可明确地应力即岩石的变化状况,同时利用长期评价预测资料,得出当前地震的产生机制、发作规律、地震周期、发震地点、灾害等级等多项资料数据。

2.2.2 临震预测

在地震即将全面发生的阶段,岩石自身强度已极为接近极限平衡点。此时在受到某一外力的作用下,使得岩石的应力在极端的时间内集中于某一点位之上,导致此区域的岩层破裂,从而引发地震。这些外力作用来源广泛,如月球潮汐力、环境变化等因素均会造成区域内的气压改变、地球自转及自震荡变化。在临震预报时,要进一步明确地震速发生的时间及地点,对外部应力作用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其中的对应关系,从而取得良好的临震预测效果。由于临震预测极为接近于地震发作时间,因此要综合考虑各类影响因素,采用非线性方法可以使预测结果更为精确。

3 结语

地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要研究其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防震减灾的作用。为实现此目标,首先要做好地震灾害预测工作,建立起地震灾害预测的基本思维模式。在此过程中,应加强对震源的研究,并根据地震宏观时空分布规律、利用前兆物理场等方式,使地震灾害预测更为精确。

参考文献

[1] 黄顺基.地震灾害预防研究的思维方法与实践[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01):1-4.

[2] 王蕊.地震预测技术与预防措施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3(26):356-356.

[3] 马润勇,彭建兵,王家鼎,et al.地震灾害预测基本思维模式探讨[J].西北地质,2003,36(2):103-108.

猜你喜欢
前兆力学灾害
力学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哪些现象是地震前兆
力学 等
右肝区不适或疼痛是肝癌表现的前兆吗
腾冲地电场震前的前兆异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