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皮影、木偶戏的传承与保护措施研究

2020-12-09 05:35陈秀兰
写真地理 2020年41期
关键词:木偶戏皮影保护

陈秀兰

摘 要: 皮影、木偶是我国民间的重要艺术文化形式,但其在当前时代下却逐渐衰落和式微。国家为了有效保护这一形式将其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具体的保护和传承上还亟待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本文对皮影、木偶戏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其在民间走向衰落的相关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对新时期如何有效的传承和保护皮影、木偶戏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皮影;木偶戏;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I238.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41.247

引言:皮影戏、木偶戏都是由人力操纵无生命的物品来进行表演的一种形式,其主要区别为傀儡造型分别为平面和立体,并由此所带来了傀儡制作、操纵技巧、表演方式等方面的一些差异。皮影戏、木偶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发源于民间,在经过了不断发展、兴盛后在当前时代已经逐渐衰落、式微,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成都木偶戏以杖头木偶表演形式为主,可以分为大木偶、中型木偶、精木偶(小木偶)和被单戏几种类型,分别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特点,用于不同剧中、剧本内容类型的演出。例如,大木偶善于做高难度工作,可与幼童扮演的“人偶”同台表演,常用于传统剧目《盗仙草》和《玉莲花》等。在操作技巧上,艺人需要对举功、捻功、腕功、走功熟练掌握才能够灵活地使木偶做出各种精巧动作变化。成都木偶戏传统经典节目有:《别洞观景》、《变脸吐火》等,皮影戏经典节目有:《龟与鹤》、《蟠桃园》、《飞天》、《鸡斗》等

1 皮影、木偶戏的发展历史

皮影、木偶戏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千余年前的唐代。木偶戏的形成和成熟在唐代已经完成,而皮影戏最早的记载则见于宋仁宗时期,单此时皮影戏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因此可以推测其初期形成是在唐代或五代时期,剧目多以演出三国时期历史事件为主。此外,皮影戏、木偶戏形式并非只存在于我国,宋朝时期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均有影戏出现并发展兴盛,后其他许多亚洲国家也有传统影戏存在。著名的东方学家劳费尔曾提出“木偶戏西来,影戏东去”的观点,可以推测木偶戏在西方也相对较早产生,而西方影戏则与17世纪中期逐渐形成发展起来,因此其又被称为“现代影戏”。

皮影、木偶戏的兴盛主要有宋朝、清朝两个时期。宋朝皮影、木偶戲的繁荣与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人民生活水平富足,不再担忧生计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文化娱乐需求的大幅提升。同时宋朝城镇都市繁荣,农民进入城市的同时也将这些艺术形式带到城市当中,成为了人民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宋朝时期,城市中存在着专门的瓦舍作为专门的娱乐场所,许多艺人在其聚集,在表演的同时也能够相互进行观摩、交流、学习、竞争,大大推动力包括皮影、木偶戏在内的许多民间艺术的蓬勃发展。此外,宋朝时期话本的诞生和发展为皮影、木偶戏的表演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话本,即剧本,其通过将历史、坊间传说、神话志异与陶真、涯词、鼓子词、诸宫调、复赚等讲唱文艺相结合进行再创作,成为了皮影、木偶戏演出的重要内容支撑。

清朝时期皮影、木偶戏的兴盛则主要与当前统治阶级的喜好存在着密切联系。这一时期全国各地的城市乡镇中均有组建专门的影戏班社,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对于戏剧均有着较高的热情和喜爱,皮影、木偶戏虽然与传统戏剧形式不同,但在实际剧本内容、音乐、唱调上与传统戏剧有着诸多相似、相关之处,因此也随之发展兴盛起来。至清光绪、宣统年间,皮影、木偶戏在全中国流行并作为民间艺术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建立起了密切联系,成为了人们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以四川影戏为代表的南方影戏尤为流行,四川地区无论是成都、重庆等大城市还是下面的县镇乡村,都有皮影戏班进行表演并对当地的一些风俗、社会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四川名小吃“灯影牛肉”将肉切得薄而透亮,与皮影极为类似;清明保路运动中,四川灯影戏作为了宣传、动员民众的手段之一。

进入民国时期后,由于社会动荡、外来文化进入,皮影、木偶戏逐渐由盛转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其发展仍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了较大波动,其兴盛繁荣与宋、清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2 皮影、木偶戏在民间走向衰落的原因

皮影、木偶戏在民间的衰落是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而导致的,其主要可以从外部和内部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外部原因

造成皮影、木偶戏的外部原因主要与社会政治不稳定、外来文化或其他艺术形式冲击有关。

第一,通过回顾皮影、木偶戏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其兴盛繁荣一般发生于百姓生活富足,社会稳定的时期,人民对于生存生活之外的文化娱乐需求是皮影、木偶戏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而自民国时期后,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动荡和战乱,人民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此时文化娱乐已成奢求,皮影、木偶戏亦无生存空间。至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使得皮影、木偶戏得到一丝喘息空间,但当时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生活需要改善以及后来的国家政治发生波动,皮影、木偶戏虽能生存却仍无重新发展兴盛的机会。

第二,自清朝末期开始,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也将外来文化带进了中国,当时国内外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使得其在艺术娱乐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例如,外国电影的娱乐性、普及性明显强于传统皮影、木偶戏,成为了人们关注追求的热点,传统皮影、木偶戏也失去了大部分观众,没有观众市场则必然导致其逐渐衰落。当时皮影、木偶戏在贫穷的农村地区比富庶的城市兴盛、内地较沿海兴盛的特点也证明了这一点。时至今日,社会开发程度的不断增加,社会艺术文化百花齐放,传统皮影、木偶戏市场规模更加难以扩大。

2.2 内部原因

皮影、木偶戏的衰落与其自身的发展以及艺术特点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艺术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符合当下时代背景。然而在传统皮影、木偶戏的发展过程中,不少艺人却思想保守,抓住老旧曲目不放,不愿、不敢进行创新,在表演内容上也是以借鉴、改编同期热门戏剧为主,逐渐丧失了皮影、木偶戏自身特点。同时,部分观众对于传统艺术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认为传统剧目就是好的、就是经典,对于创新内容则嗤之以鼻,也是影响传统艺术创新的重要原因。

第二,皮影、木偶戏来自于农民阶层,诞生于农耕文化,在过去封闭小农生产经济下,这是其初期萌芽、发展的良好条件,但在开放、社会化、全球化的当前,却成为了其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最主要桎梏。例如,四川影戏的衰落与当时艺人追求舞台,强调意识形态,希望成为体制内的正规剧团相关,但其形式既没有得到上层青睐和关注,同时又失去了自身农民性的特点,失去了在劳动人民中的地位。又如,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实施后,农村经济获得了良好的发展,这一时期皮影、木偶戏出现了建国以来的相对兴盛,出现了“百台皮影闹山乡”的繁荣景象。然而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在城镇发展面前逐渐式微,皮影、木偶戏又再次衰落。

3 皮影、木偶戏的传承与保护

皮影、木偶戏作为我国重要的民间艺术文化形式之一,具有着较高的保护和传承价值,其不仅反映着历史上农村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劳动人民智慧,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积淀和宝贵财富。在当前皮影、木偶戏不断衰落、式微的背景下,相关部门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这一艺术形式的保护和传承。结合皮影、木偶戏的艺术特点和形式,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3.1 探索皮影、木偶戏的艺人传承有效途径

对于传统艺术来说,人才的培养是其传承过程中的最重要的环节。然而在当前皮影、木偶戏青黄不接的问题十分严峻,艺人数量不断减少且老龄化的问题严重使得这一艺术形式走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然而当前皮影、木偶戏演出给艺人带来的经济收益较低,愿意学习并传承这一艺术的人较少,尤其是年轻人群体可能对于观看皮影、木偶戏有着一定兴趣,但愿意学习该技艺并以此为生的并不多。针对当前皮影、木偶戏传承人的培养问题,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扩大皮影、木偶戏教育宣传,开展皮影、木偶戏进校园,鼓励学校开展皮影、木偶戏表演兴趣小组或社团,文化单位开展皮影、木偶戏表演活动、培训班等形式,使学生、年轻人能够获得更多的渠道接触和了解皮影、木偶戏,培养其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到艺术学校、音乐学院中寻找皮影、木偶戏戏曲人才、乐器人才等。

其次,相关部门要结合皮影、木偶戏发展历史、剧目特点、艺人传承等要素,建立起系统化的培训体系,例如,在成都人偶戏中,走功是艺人通过操纵木偶手脚及身体配合进行走动动作,能够综合反应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以及精神面貌,对于艺人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保证学习者能够深入体会、学习其中的艺术内涵、要点,才能够真正保障皮影、木偶戏的良好传承。

此外,相关部门还要采取在将皮影、木偶戏作为当地旅游特色进行发展的同时增加演出场次,措施提高皮影、木偶戏艺人的经济收益,或者通过组织成立专门皮影、木偶戏剧团,吸引高水平艺人进入并开展表演。

3.2 做好对皮影、木偶戏的表演内容、操作技巧及傀儡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剧本是皮影、木偶戏的内容核心,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对当期尚遗留的皮影、木偶戏剧本尽快收集整理,通过采访老艺人或老观众,对其表演或阐述进行录像、录音等形式将剧本内容保存下来,对内容残缺部分进行考究修复,避免其失传遗失。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积极推动皮影、木偶戏的剧本创新创作,使原有来自民间的剧本更加适合舞台表演,并借鉴学习现代艺术理念和方法,融合当下人们喜爱的要素进行剧本创作,符合当下时代特点、符合人们精神需求,从而使皮影、木偶戏这一艺术形式能够被更多人所了解、接受。

影偶、木偶操纵技巧是皮影、木偶戏表现剧本、给观众带来艺术感受的重要途径,通过巧妙的手法,艺人可以操作傀儡完成宽衣解带、吹拉弹唱、舞刀弄剑、变脸、吐火等多种细腻动作,传统艺人甚至可以一人控制多个人偶进行表演。然而在当前皮影、木偶戏的许多表演中,一些表演者仅仅是在设备播放的音乐声中摆动影偶、木偶,根本不能称为戏剧。新时期皮影、木偶戏的传承必须要重视对操纵技巧的保护,充分其艺术表现中人的“活”与傀儡的“死”之间的紧密结合,在完美表现戏剧内涵同时又不能过于追求精致的奇技淫巧;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通过创新、改进技术,将现代民间舞、街舞、现代舞、踢踏舞等融入影偶、木偶动作之中,结合剧本创新实现皮影、木偶戏藝术表现层次的提升。

皮影、木偶戏虽然操纵的傀儡形式不同,但均属于傀儡的一种。木偶、影偶作为演出中重要的道具,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傀儡制作技术的保护和传承,皮影、木偶戏的式微必然会造成制作木偶、影偶的木雕、皮雕工匠缺乏足够的订单、客户来源,因此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邀请这些工匠参与木偶、影偶周边产品的设计、制作,将精细程度较高的木偶、影偶投放到当地旅游市场作为纪念品进行销售,将简易的木偶、影偶作为皮影、木偶戏随票附赠进行发放,作为皮影、木偶戏的外在形象代表,既可以一定程度上扩大傀儡制作市场,保障传统工匠具有足够收入,同时又能够达到对皮影、木偶戏进行宣传,吸引观众的效果。另一方面,要积极结合现代元素对傀儡形象进行创新、创造。例如,将当下年轻人喜爱的动漫元素与皮影、木偶戏能够进行良好的结合。

结语:综上所述,皮影、木偶戏作为我国重要的民间艺术文化形式之一,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兴盛,尽管其当前相较于社会主流艺术文化在规模、广泛性上十分微小,但仍具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当前皮影、木偶戏不断衰落、式微的背景下,相关部门要积极、多角度的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这一艺术形式的保护和传承,有效拓展其生存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黄艳.中国皮影戏在各时期的发展特点研究[J].兰台世界,2016(12):149-151.

[2] 祁志洞.浅谈皮影戏表演的近代发展概况[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7(10):147.

[3] 杨慧娟.木偶戏的人物形象塑造[J].艺海,2018(11):25-26.

[4] 谢红梅.论皮影艺术的价值与传承[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8):67.

[5] 高月斌.以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元素为依托的皮影戏技艺保护及传承研究[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8(6):137.

猜你喜欢
木偶戏皮影保护
木偶和木偶戏
传统戏剧——木偶戏
月光皮影
木偶戏
木偶戏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皮影的来历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