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对策与经验

2020-12-09 05:36熊水辉
砖瓦世界·下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海绵城市解决对策

摘 要:随着当前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越来越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海绵城市的建设对缓解当前水资源紧张的局面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应当得到大力发展。文章基于瑞昌市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進行研究,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并进行经验总结。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对策

2016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6 年4 月,江西省发布《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江西省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积极推广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规划和统筹实施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绿地、自然水系建设,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瑞昌市开始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1 瑞昌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瑞昌市为江西省辖县级市,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北隔长江与湖北相望。瑞昌市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西省内具有通江达海优势的地区,具有一个国家一类水运口岸。

规划梳理了瑞昌市在建设海绵城市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系统、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等几方面进行了认真分析。

1.1 生态系统方面

瑞昌市生态基底优越,西部山林较多,山高源短流急,自然蓄水能力较差,部分区域林分质量不高,森林生态功能不强,易造成水土流失。

从中心城区看,湓城区山环水绕、绿化丰富,码头区两面临水、两面靠山,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长河、瀼河、安定湖、赤湖、长江沿岸更是瑞昌市十分宝贵的自然环境资源。但是,公共绿地数量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缺乏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的街头绿地,绿地结构松散不成体系。

1.2 水生态方面

随着瑞昌市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中心城区绿地配套建设滞后,土壤结构被破坏,渗水能力丧失;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池塘、水系被侵占,水域面积逐步缩小,同时城区河道护岸多采用硬质材料,河道的渠化现象严重。原自然排水沟在城市扩张中演变为采用硬质材料砌筑的排水渠,有些进行封闭,对水生态的自然循环净化造成较大的影响。

1.3 水安全方面

在防灾减灾能力上,主要河道堤防、水库、山塘防洪及行泄通道标准有待提高,保护范围尚需扩大,中小河流尚未系统治理,主要城镇防洪排涝能力不足,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监测与防御能力不足,防汛抢险应急能力亟待提高。

同时,现状水厂供水范围大,无备用水水厂,供水主干管为现状大部分为单管。管网事故检修时,不能满足城市供水要求,供水安全性较差。

1.4 水环境方面

目前瑞昌市城区局部地方道路狭窄,雨污合流管截污未到位,未进行雨、污分流,导致污水随着雨水直接排入水体中,造成水体的污染;同时,径流污染控制力度不足,初期雨水未加以控制,受污染的雨水径流将污染带入水体中,导致水体受到污染。

2 瑞昌海绵城市建设的解决方案

结合瑞昌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降雨、土壤等因素,综合考虑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建设需求,规划提出瑞昌市海绵城市建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1 结合生态外围,强化自然生态本体

规划应突出瑞昌市湓城区和码头区山水田园风光的自然生态格局,将城市发展与江河、山水田园融合。

外围自然山体、龙口源森林公园、郎君山森林公园、庐山花海主题公园、体育公园、安定湖风景区,安定湖公园、赛湖农场等组成湓城区的外围绿色屏障;位于湓城区中心的人民公园和瀼河公园,是调节湓城区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城市“绿肺”,共同形成湓城区“景区环绕,廊带贯城,水网交织,绿园均布”的湓城区特色绿化景观形态。

码头区由中部的牛头山公园,西侧牯牛山风景园林区,均匀分布在码头区的各类公园绿地,包括社区公园、专类公园、街旁游园及广场绿化;沿长江和赤湖水系形成的两条自然生态景观绿廊;瑞玛快速路、理文大道、梁公大道、亚东大道、通江路等道路绿化景观带。形成码头区“滨水绿岸,廊带贯城,水网交织,绿园丰富”的码头特色绿化景观形态。

2.2 恢复良性水文循环,优化城市水系统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恢复良性水文循环,促进雨水入渗,涵养地下水源。除了划定水源保护区,对原有的水系、农田、林地、山体等渗蓄空间进行保护保育之外,城市中的新建项目应严格按照低影响开发模式要求,建设可渗透下垫面。将不透水下垫面径流引入绿地系统,充分利用绿地系统净化下渗雨水径流,涵养地下水源。灰绿统筹,系统治理水环境,优化城市水系统。

2.3 以问题为导向,治理突出问题

城市内河,特别是部分老城城东片区等水质差、存在季节性黑臭现象的区域,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的技术选择应该侧重于水质的控制,将其作为“控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控制TSS、总氮、总磷等污染指标,并且和截污、清淤等措施结合起来,统筹解决黑臭水体整治和水环境治理问题。

2.4 “六位一体”构建生态排水系统

改变传统的快速排水模式为“渗、滞、蓄、净、用、排”这六位一体的生态化、综合化排水模式,实现规划理念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合理对接。

3 瑞昌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结语

3.1 通过对瑞昌市海绵城市发展背景与建设基础的解析,确定瑞昌市海绵城市发展的目标;结合瑞昌市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和水资源的现状情况,以及国家、省级层面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分析瑞昌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和需求。

3.2 从瑞昌市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本地特征出发,合理梳理和识别山、水、林、田、湖等海绵基底,划分重要的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对现有湿地湖库进行保护,预留重点生态空间,构建“湿地、水、林、田、湖、海”一体的生态安全格局。

3.3 科学划定海绵城市功能区,针对不同控制分区,分析其空间条件和规划用地布局,从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方面构建中心城区的海绵系统,并提出管控指标和控制策略。

3.4 区分近期和远期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重点,描述分阶段的海绵城市空间格局演变,提出相应建设建议。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是一个新兴的城市化概念,也是新形势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根本目的在于建设生态文明,维持人类与大自然的平衡。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缓解雨季城市内涝的现状。相信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一定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化社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舒适的居住环境,以更好的实现现代化城市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继勇,蔡珏芳,李娜,陈晨.全生命期视角下海绵城市建设的管理机制探析[J].水利经济,2019,37(06):53-59+65+87.

[2]陈前虎,孙攸莉,黄初冬.海绵城市建设风险因素及其影响机制[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0):96-104.

作者简介:熊水辉(1970— ),男,注册城市规划师,江西省瑞昌市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长期从事规划编制、规划技术审查和规划管理等工作。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海绵城市解决对策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对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