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影像学诊断

2020-12-11 10:02李克军孙明霞商书范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2期
关键词:鼓室椒盐神经节

李克军,孙明霞,徐 冰,商书范,李 辉(通讯作者)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放射科 北京 101300)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多起源于副交感神经节细胞,通常无内分泌功能,根据发生部位不同而命名,主要分为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鼓室球瘤及迷走神经球瘤[1],多为良性,生长缓慢,少部分患者可发生恶变、转移。临床以搏动性肿块及搏动性耳鸣为主要症状,肿瘤最大特点血供异常丰富[2-4]。早期明确诊断及病变范围的评估对于患者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搜集了我院2009 年1 月至2019 年8 月上级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9 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影像学资料。9 例均为单侧,右侧5 例,左侧4 例。男5 例,女4 例,年龄24~52 岁,病程1 ~13 年不等;临床表现(见表1)。耳镜检查2 例颈静脉球瘤见搏动性蓝色肿块。

鼓室球瘤(n=2)颈部肿块 5(100) 0 0颈部肿块伴搏动感 3(33.3) 0 0声音嘶哑 3(33.3) 0 0搏动性耳鸣 0 2(100) 2听力下降 0 2(100) 1(50)头痛 0 1(50) 0主要症状 颈动脉体瘤(n=5)颈静脉球瘤(n=2)

1.2 检查方法与参数

CT 使用双源CT 机。扫描条件:120 ~140kV,自动毫安技术,层厚5mm,重组层厚0.625mm。CT 平扫及增强扫描:高压注射器,对比剂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流速为2.5ml/s,采用双期,即:动脉期,静脉期,后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HRCT:扫描参数:140kV,220mAs,探测器16×0.625mm,FOV18cm×18cm。重建层厚1mm,间隔1mm。

MR 检查应用3.0T 超导型MR 扫描仪。扫描序列:横 断 面FSE T2WI,TR3800ms、TE110ms,NEX2 次,矩阵512×512,FOV18cm×18cm。FSE T1WI,TR600ms,TE20ms,NEX2 次,矩阵512×512,FOV 18cm×18cm。层厚均为4mm,层间距0.4mm。对比剂采用Gd-DTPA 注射液,剂量0.1mmol/kg,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流率2.5ml/s,增强横断面、冠状面及斜矢状面T1WI 扫描。

肿瘤分型:Shamblin 等将颈动脉体归类为Ⅰ、Ⅱ、Ⅲ型:Ⅰ型:肿块直径多小于4cm,未包绕颈动脉;Ⅱ型:肿块直径多大于4cm,颈动脉被包绕状态;Ⅲ型:瘤体巨大,颈动脉分叉被完全包埋于瘤体内[5]。Fisch 对颈静脉球瘤分型:C1 为肿瘤局限于颈静脉孔、颈静脉球;C2 肿瘤累及颈动脉管垂直段;C3 为肿瘤累及颈动脉管水平段;C4 为肿瘤累及破裂孔及海绵窦;D1 为颅内扩展≤2cm;D2为颅内扩展>2cm[6]。鼓室球瘤临床分三型,肿瘤局限表现为鼓室内小结节为Ⅰ型,肿瘤充满鼓室为Ⅱ型,如果肿瘤超出鼓室为Ⅲ型[7]。

2 结果

2.1 肿瘤类型及病变部位及继发改变

颈动脉体瘤5 例,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图1 ~4),分型属Ⅱ、Ⅲ型。MR 及CT 重建显示肿块骑跨在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外动脉呈弧形受压,部分包绕。颈静脉球瘤(图5 ~6)2 例,1 例为C1 型,1 例为C2 型,HRCT 表现颈静脉孔扩大,周围骨质破坏(图5),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图6);鼓室球瘤2 例,1 例为Ⅰ型,1 例为Ⅲ型,Ⅰ型位于鼓岬处(图7),Ⅲ型充满中耳鼓室,包埋听小骨,累及外耳道,明显强化(图8),继发中耳乳突炎。

2.2 影像学表现

8 例增强(4 例增强 CT,4 例增强MR)显示病变明显强化(图2、4、6、8),4 例颈动脉体瘤增强CT(动脉期)表现肿块强化程度接近邻近动脉,病变表面见迂曲的血管影2 例。静脉期增强幅度有所减低。4 例MR 图像均显示血管流空信号,其中颈动脉体瘤、鼓室球瘤各1 例,颈静脉球瘤2 例,T1WI 显示“椒盐征”2 例,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各1 例,(图3 白箭所示)病灶内见点片状高信号,即:“盐”,(图3 黑箭所示)血管流空(低)信号,即:“椒”,高信号与低信号构成了典型的“椒盐征”。

3 讨论

3.1 概述

头颈副神经节瘤沿副交感神经系统紧密排列,在头颈部肿瘤中,约占0.6%,约占所有副神经节瘤的3%。它们分布广泛,主要位于颈静脉孔(即:颈静脉球瘤)、耳蜗旁鼓岬处(鼓室球瘤)、咽旁间隙(迷走神经球瘤)、颈内外动脉分叉(颈动脉体瘤)。通常是在影像学上发现的。本组颈动脉体瘤5 例(56%),同文献[8-9]报道颈动脉体瘤最多见一致。散发单侧病例多见,双侧少见,而有家族史的病例双侧发病比例明显增高,可以达 30%或更多[10]。恶变率约6 ~19%,本组病例未见恶变,考虑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

3.2 临床症状

病变多为良性,生长缓慢,本组病例最长病史13 年。颈部搏动性肿块或搏动性耳鸣为主要表现,本组3 例肿块表面可触及搏动感;本组颈静脉球瘤及鼓室球瘤临床上均见搏动性耳鸣,累及颅神经可伴颅神经麻痹,本组3 例伴声音嘶哑,颅底骨质受累可以出现头痛等临床症状,本组1 例伴头痛。1 例鼓室球瘤及2 例颈静脉球瘤累及外中内耳结构,出现听力下降,部分患者耳镜观察见搏动性蓝色肿块,本组2 例。

3.3 病理表现及治疗方法

肿瘤切面红褐色,可见丰富的滋养血管。间质透明变性,血管丰富,呈血窦样扩张[11]。

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由于肿瘤含丰富血管及血窦,部分患者术前要进行栓塞。对于大肿瘤、复发病例、高龄病人,有时也考虑放射治疗和随诊观察方法[12]。手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对于肿瘤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

3.4 影像学检查及特点

影像学检查目的肿瘤定位、范围的评估及定性诊断。CT 和MR 首选,CT 技术提供了更好的空间分辨率和更少的运动伪影 能够更好地评估肿瘤对颞骨侵犯。MR 成像具有更好的软组织对比,从而提供了独特的诊断和预后信息,二者结合,相互补充。

副神经节瘤最大特点是血供丰富,增强扫描必不可少。颈动脉体瘤及发生于颈动脉体附近的迷走神经球瘤CT 可以作为主要检查方法,颞骨区病变接近颅底,骨质伪影干扰,首选MR检查。增强CT动脉期观察最佳,病变明显强化,强化程度近似于动脉,部分病变表面见小血管影,本组2例病灶表面见小血管影。MR 可以显示病变内部血管流空信号,本组4 例MR 检查病变均见血管流空信号,“椒盐征”为其MR 较为特征性表现,T1WI 序列观察,本组2 例见“椒盐征”,高流速的血管产生流空(低)信号,即:“椒”,病灶内亚急性期出血及慢血流表现为点片状高信号,即:“盐”,高信号与低信号构成了典型的“椒盐征”,“椒盐征”并非本系列疾病特异性表现,其他疾病也可表现“椒盐征”,如鼻咽纤维血管瘤、内淋巴囊瘤等。

3.5 鉴别诊断

神经鞘瘤,沿神经走行方向生长,常可见囊变、坏死,强化程度不及副神经节瘤,通常不会出现“椒盐征”,一般不会造成骨质破坏,会引起骨质的压迫吸收。

颈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多位于颈动脉间隙区后外侧,多发,较大时常融合成团块状,强化不明显或以环状强化一般不会引起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增大,尤其是双侧颈动脉体瘤更需与其鉴别。

颈静脉孔区脑膜瘤及内淋巴囊瘤,脑膜瘤强化明显,但程度仍不及颈静脉球瘤,一般不会出现“椒盐征”,肿瘤附着处骨质增生,附着处的脑膜多增厚、强化,出现“脑膜尾征”。内淋巴囊瘤虽然临床上少见,笔者认为,也应该作为鉴别疾病之一,内淋巴囊T1WI 图像也可见斑片状高信号,主要为亚急性出血或胆固醇与蛋白混合物所致,瘤体较大时也可见血管流空信号,个别病例亦可见“椒盐征”。该肿瘤血供也很丰富,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也可以造成浸润性骨质破坏,影像表现与副神经节瘤相似,主要鉴别点是病变位置不同,内淋巴囊瘤位于前庭导水管后外侧,以岩骨后缘为中心生长,一般不会造成颈静脉孔扩大。

中耳乳突炎,鼓室球瘤典型位于中耳鼓室鼓岬旁。Ⅰ型病变小,容易漏诊,尤其是平扫图像,影像表现鼓岬旁孤立小结节,临床有搏动性耳鸣症状时,要警惕鼓室球瘤的可能,一定要行增强扫描加以判断,Ⅱ及Ⅲ型患者主要与中耳乳突炎鉴别,增强扫描仍旧是主要鉴别手段。

总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部位特殊,肿瘤富血供,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椒盐征”的出现强烈提示本病的可能。CT 与MR 各具优势,二者有效结合,对肿瘤的定位、范围的评估及其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从而更好指导临床治疗。

猜你喜欢
鼓室椒盐神经节
奇神经节介入治疗的应用进展
基于对背根神经节中神经生长因子的调控探究华蟾素治疗骨癌痛的机制
分泌性中耳炎后遗疾病的手术策略及疗效分析*
电针“梨状二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NPY、SP及神经节的影响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Glomus Tympanicum 鼓室球瘤
学做椒盐虾
鼓室注射甲强龙联合耳后骨膜下注射甲强龙治疗重度以上突发性耳聋的效果观察
高压氧联合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难治性噪声性耳聋临床研究
椒盐芝麻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