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质教育+专业服务+考证对标”三维体系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2020-12-11 09:28朱铁樱
江苏科技信息 2020年32期
关键词:基础素质计算机

骆 爽,朱铁樱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浙江东阳322100)

0 引言

新的时代,社会对于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日渐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学生打好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通识必修课,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并为学生的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基础,是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结合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素质教育+专业服务+考证对标”三维体系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1]。

1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在大一年级开设的通识必修课,在许多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被动式学习

笔者所在高校为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在中学阶段并未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更多的是被动式学习,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教师布置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很容易变成为学而学,而不是我想学什么,创新能力会越来越低。

1.2 学生基础不一致

高职学校的学生来源并非单一,招生类型包含基于普通高考、中职单考单招、中高职贯通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等,因此学生的基础千差万别,有的学生已经打好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有的学生则没有学习前期计算机相关课程。同时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同样的支出不同学生的接受时长也不一致,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想要完成所有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出现差异化[2]。

1.3 内容庞杂

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助工具,辅助的对象是方方面面的,不同的专业对于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需求并不一致,仅仅办公软件这一项内容,有的专业偏向于Word软件的学习,有的专业更加偏向于Excel的学习。同时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教学内容亦需时时更新,导致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庞杂,学生面对这些内容会出现无处下手的情况[3]。

1.4 实践与理论脱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必修课程。目前的教学方式一般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方式进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往往突出在教师所演示的内容上,同样的知识点换个环境,学生却像是面对新知识一样手足无措,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变成“人工机器人”。

1.5 考核方式单一

高校中因为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存在,很多高校都将这个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学生就会将大量的学习时间用在刷题、做题当中,脱离考试内容则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从而跌入应试教育的泥潭[4]。

2 构建丰富的课程学习体系

由于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社会的信息化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的教学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很多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确自身所需来开展针对性的学习,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就需要构建丰富的课程学习体系。

新课程体系结构反映出的思想变化主要体现在通过围绕“专业+素质+考证”三方面针对计算机基础的开放性选修课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开设不同的课程来供学生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1 服务专业建设,体现特长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通识性课程,更多地为学生打好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础。但随着目前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各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随着专业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分支,这就对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需求。

笔者所在高校为建筑类为龙头专业的高校,学生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建筑类专业。目前学校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有2学时,只能完成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很难围绕专业建设开展相对应的课程教学。针对此类情况,项目组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主要围绕学院建筑类专业群以及经济管理类专业群开设针对性较强的课程,课程主要包括建筑项目申报书的编写(Word)、财务数据分析与处理(Excel)等。建筑类专业更加注重文档的编辑,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建筑文档编辑能力;建筑财会类专业更加注重电子表格的操作,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数据计算能力。

通过依托专业需求来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提供一个平台或者机会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选择相应的计算机类课程加以学习,跟上行业或者企业的相关要求,夯实自己的基础,为未来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5]。

2.2 提升素质水平,全面发展

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传递知识,培养他们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进行人才素质教育。信息素养作为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目前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要关注面,从学校多次举办校园招聘会以及与企业管理层沟通的反馈信息中可知,企业对于学生的素质要求是摆在第一位的。甚至很多企业直接明言,工作技巧、工作能力都可以再培养,但是人的素质却需要学校来熏陶和培养。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忽视了素质教育的内容,过分地注重技术和技能的培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教育俨然已经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计算机课程如何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已经是目前课程改革研究的重点。作为一个课程体系,教学的重点还是需要围绕课程来开展。项目组开设的课程包括:“平面设计”(Photoshop)“影视编辑”(会声会影)等。

通过不同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是素质发展的重要体现,这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善于思考、善于应用,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

2.3 考证对标服务,扎实基础

在学生走向社会之初,很难直接把自身所学的专业技术展现在企业面前,这时需要学生向社会提供自己的水平凭证,需要一定的“敲门砖”来体现学生自身的价值。目前各类证书的价值就体现于此,高校计算机和英语证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围绕学生的就业需求,就需要计算机课程能够在此方面同样给出相应的教学环境,同时根据学生自身水平的不同以及所想考取的证书等级不同开设相应课程。目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基本以考取浙江省计算机一级Windows和二级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为主要目标,项目组针对此情况开设了相应的课程教学以满足学生需求,包括“计算机一级Windows强化辅导”“计算机二级办公软件应用强化”等。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有较大的提升,并且学生对于考证有了更大的信心,学生重复参加考证的人数也有一定量的提升。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对比如图1所示。

图1 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对比

围绕以上3个方面内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同时结合学院的计算机课程开设现状、专业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学生的考证以及就业等需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具有现实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是紧跟学校教学改革的步伐,扩大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选择余地。目前项目组制定的课程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标准成果一览

3 建立适应需要的师资队伍

课程教学无论如何改革,教师始终是课程教学的实施主体,因此建设适应需要的师资队伍是实施项目的重要保证。

首先,教师需要以生为本。现在的课程教学不再是灌输式的教学,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者,翻转式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样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普及,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需求,不断改革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能够学有所成。

其次,教师要注重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的提升。计算机思维能力是学生认识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一种重要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授课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全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表示等方面的技术,并能将自己的见解融合到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进行知识上的交流,让学生能够在课程上就养成较好的思维贯通能力。

最后,教师要注重自身的素质展现。为人师表,正己正人,教师的素质展现是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关键一环。身正并非死板,而是要让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习惯,不漂浮,对于任何事物都要有认真的态度,在学生管理环节注重公平公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需要专和精的师资队伍,建立一只适应需求的高质量专职队伍能够促进课程的深度改革,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并将课程改革的成果体现到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

4 结语

未来的高校,人才的培养、知识的传播将承担更重要的使命,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也需要不断地深化。项目组通过课程体系的架设,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展现学生的专业特长,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夯实学生的就业基础,从而为提升学校教学质量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基础素质计算机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