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院系教工党建质量提升的现实困境与实践策略

2020-12-14 11:10徐敏华房建军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支委教工院系

徐敏华,房建军

(1.华东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上海 200241;2.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上海 200241)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由高校教师党员组成的党支部是教师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的基本单位,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1]当前,高校党建工作总体平稳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应当看到,高校院系教工党支部的建设、教工党员的思想状况及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还不尽如人意,这些现实难题成为理论与实践亟须破解的关键瓶颈。为此,本文尝试从高校院系角度剖析教工党建质量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制约因素,以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系教工党支部(以下简称生教党支部)为例,探索实现高校院系教工党建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

一、高校院系教工党建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高校院系教工党支部在政治引领作用发挥、党建工作模式创新、支委班子成员配备、规章制度制定落实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直接造成教工党建工作难以获得理想效果。

(一)支部政治功能弱化——功能及其结构上的质量“痛点”

当前,一些院系党支部正面临着政治功能弱化、虚化、边缘化的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高校对院系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党建工作和行政工作的关系认识不清,重行政轻党建;支部对自身功能定位认识模糊,对“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缺少深层思考并缺乏有效措施;支部结构设置不尽合理,未能与新兴交叉学科、项目课题组、协同创新团队等新型组织结构相适应。可见,院系党支部功能及其结构因素直接决定党建工作质量,支部政治引领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难以发挥,是高校院系教工党建质量的“痛点”所在。

(二)党建工作模式单一——形式及其效果上的质量“堵点”

高校院系党支部多以青年党员为中坚力量,有调研显示,部分党员认为其所在党支部活动的载体和内容贫乏无力,支部活动存在“党味”不够浓、“鲜味”不够足,未能有效融入高校中心工作、党员学习需求和师生群众关切的问题;组织生活开展中形式重于内容、活动空心化、随意化、分散化的情况普遍存在,活动效果的衡量缺乏反馈和考核评价机制;有的党支部注重“大水漫灌”忽视“精准滴灌”,注重“数量”达标忽视“质量”过硬,甚至把民主生活会开成了总结部署会、述职考评会、交流研讨会等。[2]据此,院系党支部开展工作的形式或过程及其效果与党建质量密切相关,党建工作模式因循守旧、内容缺乏创新,引导教育效果有限,是高校院系党建质量“堵点”所在。

(三)支委班子不强不齐——主责及其能力上的质量“重点”

虽然大部分院系教工党支部成员都具有学历层次高、思想活跃、视野宽泛、学习和适应能力强等特征,但支委班子整体呈现出年轻化、兼职化、业余化的“三化”趋势,在教工党支部建设方面普遍缺乏好的经验与做法。同时教师党员具有工作压力大、教学科研任务重、年龄和兴趣爱好差异大等明显特点,一些教师即使进入支委班子,也会出现诸如系统党务培训缺乏,工作方式简单机械,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致使院系教工党支部班子落实党建主体责任不实或不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好或不足。可以说,院系教工党支部支委班子特别是党支部书记的配备与教工党建的成效息息相关,即党支部的主体责任及其能力是影响高校院系党建质量的“重点”所在。

(四)制度不全落实不力——保障及其措施上的质量“难点”

教育部党组印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核定党支部工作和活动经费标准,健全保障激励机制”。[1]在实际工作运行中,大多数高校仅制定了教工党支部建设的标准,但缺乏配套的党建经费支持,缺少科学的量化评价体系及有效激励措施,难以调动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特别是从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现状来看,选配机制不健全、考核评价不具体、培训体系不完备、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组织不高效等问题,[3]直接影响党支部整体建设水平,即党支部建设保障系统及其措施是提升高校院系党建质量的“难点”所在。

二、高校院系教工党建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高校院系教工党建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突破制约其发展的现实瓶颈,分析表明,下述四个方面是制约院系教工党建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一)宗旨意识缺乏,未真正树立起院系教工党建质量意识

新时期党的建设质量管理必须要突出宗旨意识,党建质量意识的强弱,是决定高校院系党支部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当前院系教工党建质量意识上尚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院系教工支委大多是由专任教师担任,部分党支书仅满足于完成上级部署的任务,很少主动开展党建工作,更少关注党建质量;有些支委成员将党支部的具体内容与党建质量管理混同,认为完成任务就是达到质量要求;一些党员教师对支部及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把自身的职责简单地归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这就容易导致教师党员在日常党建活动中不主动、不积极,更侧重于业务发展质量,而对党支部建设质量关心不够。

(二)功能效应缺失,未明确建立院系教工党建质量标准体系

高校院系党建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细落实。然而,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起适合自身特点的院系教工党支部建设质量标准和体系,使得教工党建工作难以在正确处理好与行政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等纵横之间的关系中开创新局面;也难以在立足传统阵地与开辟新型阵地建设中提升党建质量和水平。同时,由于缺乏院系教工党建质量标准,教工党支部普遍以完成任务代替质量标准进行检查和评价,容易忽略党支部建设上的功能质量。

(三)创新动力缺少,未有效构建院系教工党建质量责任体系

创新是确保并促进党建质量提升的动力性要素[4]。高校的党建体系是按照党组织系统构建的,而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明确化和操作化在分工上不够明确,尤其在院系教工党支部建设质量的组织分工和职责细化上更加欠缺。虽然党的相关文件中对支委成员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没有细化完善相应的院系教工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导致党建责任落实很难从“浮于表面”向“系统深入”转变,党建活动质量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创新性更是无从谈起。[5]

(四)长效机制缺位,未精准细化院系教工党建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党建工作机制是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强具有长效机制的制度建设是确保高校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虽给出了教职工党支部的建设目标和工作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多数高校针对院系教工党支部建设质量目标,尤其是党内的政治文化质量、组织生活质量、功能效能质量、党员队伍质量等方面,都缺乏细化的目标要求或者可操作的具体方案,也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难以及时开展信息反馈和成效评估。[5]

三、高校院系教工党建质量提升的实践策略

新时代落实高校基层党建要求,进一步提升院系教工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既要发挥党建传统优势,又要根据院系教工的群体特征和现实需求,着力从以下四方面力求突破。

(一)提高政治站位,树立科学正确的党建质量观

抓党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党建成效决定了其他工作成效的高度、宽度和广度。首先是提高认识,摒弃过去那种就党建抓党建或把党建工作放在从属地位的传统思维,始终把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彰显党建作为。其次是学习研究,生教党支部坚持每学期开展支部建设质量问题的调研会、工作研讨会,全面准确掌握支部建设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其成因,通过学习研讨,强化党员和党支部对党建质量的意识。最后是工作落实,支部认真对标自查落实“七个有力”,开展提高党建质量对标检查,从而不断强化形成正确的党建质量观。

(二)聚焦主业主责,确保落实落细党建目标任务

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结合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工作实际,以科学性、示范性、可操作性为基本原则,采取“党建+”模式,既明确标准化共性要求,又突出不同(学科)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个性化要求,确保落实落细党建目标任务。

1.践行“党建+组织建设”新模式,不断激发教工党支部建设新活力

近年来,高校师生党支部“协同共建”是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探索和新尝试。师生支部共同开展活动,有利于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增进师生情感沟通,发挥教师党员模范导向作用,同时提升党支部在引导学生诚实做人、守信做事中的引领作用。生教党支部及时把握“师生支部共建”这一新趋势,充分发挥教工党建对研究生党建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从教工党支部书记、教工支委、教工党员三个层面,分别与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支委、研究生党员对接,通过优化党员发展机制、创新组织生活形式、联合申报党建研究课题、探索共建长效机制四个环节,切实增强研究生党支部的日常管理。在与本科生党支部结对共建中,实施“菁英班”人生导师制,探究专业教师党员深度参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路径,切实建立起对本科生教育培养的长效机制。

2.开拓“党建+工作平台”新阵地,实现教工党支部引领服务发展新常态

以党建阵地项目化为抓手,坚持“合理布局、富有特色、注重实效、发挥作用”的原则,构建起“阵地建设标准化、日常管理科学化、工作内容规范化、活动组织经常化”四位一体党建阵地体系。[6]一是建好党建阵地,助推教育事业发展。生教党支部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功能,通过教师党员之间的协同合作,构建支部建设与学科发展协同平台,使党务与业务相融合互促进。二是扩大辐射范围,提升阵地影响力。支部依托搭建的青年党员教师与学生党员的朋辈教育平台,重点探索从支部搭台和先锋带头两个方面促进教学和科研的新形式,构建党员教师“三全”育人新格局。三是拓展阵地功能,力促榜样作用发挥。支部充分挖掘党建阵地的有形功能,将阵地打造、深化、共享为精品课程交流平台、大夏学堂交流平台、年度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发挥好组织、引领和服务师生的重要作用,加强优秀党员模范效应,培育出科研成果转化先锋、生物基础教育引领先锋、实验室安全创新先锋。

3.构建“党建+目标任务”新格局,实现教工党建与高校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将党建工作与学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高度对接、深度融合,实现教工党建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发展战略的工作思路和方法。[6]一是以“党建+中心工作”把握方向引领发展:生教党支部始终坚持中心工作的出发点必须立足于党的领导,结合学校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深化改革等实际情况,丰富教工党建工作内容;同时,注重利用新媒体新手段,坚守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通过“支部微信群”“党务公开网”等自媒体技术和方式宣传党的理论知识。二是以“党建+日常工作”统合全面强基固本:支部以严格规范“三会一课”制度为目标,以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主线,经常、认真、严肃地开展组织生活,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三是以“党建+特色工作”突出亮点深化拓展。支部引入“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探索出“翻转课堂”式组织生活会新形式;在充分学习借鉴科研原创思维基础上,开展了系列“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主题党日活动,党组织活动的参与率、覆盖面、原创性和实效性均得以显著增强。

(三)激发智慧源泉,建立“三位一体”党建工作责任制

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是确保党建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有力保证。高校院系层面探索推行院系党组织、支部、党员“三位一体”工作法,是提高院系教工党建质量的根本保障。

1.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发挥党组引领作用

在“三位一体”责任体系中,学院党组织充分体现其履行政治责任、强化思想引领、落实保证监督、推动改革发展的职能和作用;党支部积极发挥其在政治引领、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团结凝聚师生、促进学校中心工作等方面的主体作用;[1]教工党员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践行主体的职责。

2.持续夯实党建基础,不断激发支部活力

党支部要充分发挥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运用宣传、教育、疏导、管理等各种手段来加强支部建设。生教党支部以“党支部建设示范点”培育工作为有力抓手,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求为遵循,以“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做合格党员、建规范支部”为核心,努力创建支部班子团结高效、先锋党员开拓创新、党务工作创新规范、教师学生满意认可的高校基层教工党支部示范点。支部获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党支部建设示范点”称号,并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3.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激活党员细胞

党支部书记作为支部建设的组织者和第一责任人,要充分发挥好“领头雁”的作用。生教党支部书记是按照党建工作和学术研究“双带头人”的标准选举产生,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培育方式和保障机制,使党支部书记在教学、科研、党建等方面均衡发展。基层党支部应当强化支委班子能力建设,增强支委责任意识。生教党支部为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配备了熟悉和热爱党务工作的青年党员、学术骨干担任支部副书记和委员,并加强对支委班子成员的教育培训;通过会议研讨、交流展示、互评互访等党组织活动,使支委成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拓宽思路视野,提升工作能力,强化党性锻炼。党员是党建工作的主力军,必须把增强党员意识放在永葆“细胞”生机的突出位置。生教党支部不断强化教工党员的自觉意识和自我约束,积极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和评价,通过开展“党员亮身份,岗位树形象,责任我先行”系列活动,使得支部党员明确自身定位,时刻以优秀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标杆引领作用。

(四)着眼常态长效,强化院系教工党建制度保障

本着抓党建工作要“实功实做”的理念,生教党支部着力完善以“六化”为内容的系列保障措施。

1.工作制度化,提升支部工作的有效性

生教党支部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不断完善规范各项工作制度。先后制定、修订《组织生活考勤管理办法》《“三会一课”实施办法》《支委会议事规则》《党员民主评议机制》《党支部经费和物资管理办法》《师生爱心共享小屋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办法,既保障了支部工作的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也为其他基层党支部提供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可复制的参考蓝本,具有较好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

2.责任主体化,确保责任落实的常态性

生教党支部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依据党内法规明确党支部书记、支部班子成员及党员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不断强化角色认知,全面提升党支部书记抓党建的责任意识;按照规定的工作职责、重点内容,进一步明确支委职责范围,紧盯目标、分解指标、强化措施、压实责任,确保任务完成。

3.队伍协同化,增强党建育人的实效性

全方位党建工作保障体系,需要全方位聚合育人资源,生教党支部牵手结对的研究生支部,通过“辅导员+专业导师+优秀朋辈+支部党员”四支队伍的协同,构建起“思想引领+研学引航+朋辈引导+自主管理”四位一体的党建育人模式,教育引导党员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表率。

4.阵地标准化,加大党员活动的保障性

生教党支部通过开展以“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党建阵地“六有” 标准化建设,探索了以落实党建阵地规范化促进基层党支部工作的新途径,“师生爱心共享小屋”“生生不息源”都已成为组织师生、引领师生、服务师生的样板阵地。

5.服务特色化,提高党建育人的自觉性

依托学科优势突出特色服务,实现支部党建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生教党支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长期坚持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依托获批的上海市“立德树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服务中学教学,引领生物基础教育新方向;将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打造成动植物特色鲜明,面向学校和社区的科普教育基地,年均接待约3 860 人次;支部党员领衔建设的动植物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摸索出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每年接待中小学生约2 200 人。

6.项目品牌化,加强党建成果的示范性

高校基层党建品牌的创建有利于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融合。生教党支部坚持“保证数量与提高效率相统一”“稳住集中与激活分散相统一”的两大设计策略,结合支部自身情况,探索建立“翻转课堂”式的组织生活模式,不仅规范丰富了组织生活形式和内容,而且增强了党员的归属感和党支部的凝聚力。

猜你喜欢
支委教工院系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基层党组织“支委+团队”工作法的实践与思考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支委+”党建管理模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高校院系经费分层管理探析
培养年龄小的团员做支部工作
三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