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练”样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2020-12-14 04:19王磊
读写算 2020年33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问题

王磊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新颖的教育样式被创造出来,成为教师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导、学、练”的教学样式就在此时被引入数学课堂,成为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不二之选。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数学教育实践经验,提出如何有效地在数学教育中应用“导、学、练”的教学样式,促进高效数学课堂的创建。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33-0101-02

近年来,教育教学的质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进步,但是学生的基础仍旧较弱,学习能力也处在发展的阶段,在课堂教学上,学生大多对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呈现出被动认知的状态。因此,教师在实际的备课和教学效率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最终课堂呈现出质量始终无法达到预期的状态。所以,为了更好地扭转这一现象,激活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建构的积极性,数学教师也应当对传统教育思想进行转变,合理地使用“导、学、练”的教学样式,致力于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找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建构。

一、使用问题牵引“导”

导入往往能够为学生带来学习新内容的第一印象,但是,在“导、学、练”教学样式中的“导”,并非传统意义上引入新授的“导”。在这里的“导”,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课前的“导”,其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回顾旧知中连接新课的内容,从而做好铺垫,降低自身对新学内容的陌生感,使得学生能够及时地引入学习新课的“最近发展区”,以便确保教学行为的顺利开展;二是课中的“导”,主要指的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提升和升华;三是课后的“导”是帮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归纳与总结。所以,为了更好地利用“导”实现数学内容的有效施教,教师不妨使用问题进行牵引,让学生基于思考问题,完成对新学内容的建构。

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教师就可以使用问题贯穿课堂的始终,提高学生导入新课的效果。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针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概念,向学生提出“什么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问题,以便学生基于这一问题的思索,主动地走进本节课中,产生对新学内容进行分析的欲望。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对刚学习过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画法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总结中进行升华和深化,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何绘制平面直角坐标系呢?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的问题,促使学生在总结中加深对这一知识的印象。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你在本节课都学习了什么呢?”的问题,导入课后总结环节,以便学生在完成这一问题的解答上,真正地实现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

显而易见,教师使用问题贯穿课堂的始终,能够一直引领学生对新课的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在加深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印象中,实现有效施教。

二、情境创建引发“学”

在初中数学教材当中所安排的内容大多是抽象的数字和图形,而这些内容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会让学生陷入抽象的世界中很难发现数学学科的魅力和精彩,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而数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是密切的,学生也善于透过生活事物的总结来探索学习的规律,所以,在“导、学、练”样式中强调对学习内容进行处理,促使学生在对情境进行理解的同时,可以完成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元素进行教育情境的创建,让学生在对生活事物进行理解的同时,逐步完成对数学内容的建构。

例如,在《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情境的创建,实现教育内容的直观化、生活化的处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说,首先,在课堂的一开始,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關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出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答问题的方法,以便学生内在地感知到二元一方程组知识的实用价值,基于生活层面认识到这些知识的具体应用方法。随后,教师可以再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化的习题,引导学生将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在这些习题的解答上,促使学生在不断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真切地透过生活层面加深对这一知识的印象,在实际应用中完成对知识的内化。

可以看出,教师利用生活元素打造生活化的教育情境,能够将原本枯燥的抽象内容进行具象化的处理,促使学生在理解实际生活问题解决过程中真正地完成对数学内容的学习。

三、合作探究促进“学”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单个学生很难站在全面的角度看待数学知识,也无法真正地基于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完成对知识的高效认知。而现代社会也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行了要求,使得一线教师也纷纷利用合作学习活动展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和同伴进行交流中,深入理解数学内容,以便在集体智慧中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效果。所以,在“导、学、练”样式中,为了促使学习方式的有效使用,教师就可以围绕数学学科的教育内容,为学生创建合作学习的话题,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相互指导中,共同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实效。

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教师可以先结合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向学生设定一些简单的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效果。随后,结合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和定位,指出哪些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较好,哪些学生的学习质量较弱等。之后,教师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人员的安排,保持每个小组中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紧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都有哪些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方法呢?”的话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使得学生在集体智慧中,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性地整理,以便学生在合作中实现对本节课的有效学习。

由此看出,教师为学生创建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拥有展现自我的平台,使得学生在强化自身参与性的同时,可以针对数学内容进行深入地思索和整理,从而提高学习的品质。

四、承上启下实现“练”

练习是数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存在,也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在问题解决上的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学会如何用知识。在学前开展练习活动就是对旧知识进行巩固,也是开启新课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练习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应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过程的练习中会起到对新知识进行巩固的作用,让学生加深对新学内容的印象。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对练习进行合理地安排,既要承上启下,也要巩固新知。

例如,在《立方根》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先结合平方根的内容为学生设定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内容进行这些习题的解答,完成对旧知的巩固。在这些习题的最后,教师可以尝试性地提出一些与立方根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和解答,使得学生可以基于习题开启学习新课的篇章。在课堂中,当教师讲解了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后,教师也可以进行习题的设计,检验学生对《立方根》中知识的学习情况,使得学生在巩固新知中深化理解。但在学生练习结束后,教师也应当注重反馈的时效性,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应当给予及时地纠正,同时师生也要进行深刻的反思,使下一次教学中的“导”“学”更有针对性。

总而言之,“导、学、练”样式对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一线数学教师也应当及时地改良以往教学的弊端,擅长利用“導、学、练”样式开展教育工作,以便在优化教学结构中,真正地提高数学课程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大中.论小组合作模式下的初中数学课堂建构[J].教育观察,2017,6(24):109-110.

[2]黄丽清.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4):77.

[3]高淑波.初中数学导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20):7.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情境问题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