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理性思考

2020-12-14 04:20孙彦波
西部学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制度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立足中国社会制度和发展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根本遵循,是通过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协调社会文化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其本质特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的制度导向,坚持人民性的价值立场。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应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体系,提高文化产业化发展水平;加强管理创新,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发展环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本质特征;基本趋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9-0057-0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国家治理全局的高度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提出必须“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22这充分彰显了文化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始终贯穿着对抗性与非对抗性的文化矛盾,这不仅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交融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结构差异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2]。通过文化制度的改革创新,构建起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调和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的诸多矛盾,铸牢铸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是实现中国之治的当代议程。文化制度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健全完善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破解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内涵

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型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制度的转型与发展。综观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现代国家的成功建构,都必然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制度变革及先进的文化建设[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建构与社会制度建构,就是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相互作用中展开的。文化制度不仅对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具有强大能动作用,更决定着中国文化建设的性质、功能及发展方向。概括而言,文化制度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基本要求,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而逐渐形成的规范体系[4],是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传统等系统化、体制化的具体体现。在文化制度中,一部分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顺利运行提供思想指引和智力支持,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阶级性;一部分用以协调科学、文艺等活动,属于社会非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阶级性并不明显[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立足中国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根本遵循,通过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协调社会文化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6]。它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治国理政水平的核心内容,也是兼容并蓄古今中外文化,具有鲜明阶级立场和人民性的先进文化制度,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与经济、政治紧密联系,并对经济、政治产生重大影响。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在任何社会形态下,文化制度所体现的意识形态性,能够对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产生重大影响[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不仅彰显了其先进性本质,更表现为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最本质特征。究其原因,这既是由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本质决定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客观要求。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得以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也进一步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在国家治理全局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点“不能有丝毫动摇。”[8]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高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9]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确保中国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使全体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紧跟党的步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价值立场和政治立场,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二)坚持社会主义的制度导向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文化日益呈现出传播渠道开放性、传播速度即时性、传播范围广泛性等特征[10]。受此影响,在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化的现实语境下,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已成为当前文化发展的不争事实。尤其是裹挟于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腐朽没落文化甚至是敌对文化的不断侵袭,对中国社会稳定发展产生严重威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建设,以制度建构为基础,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向心力、凝聚力,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22。这一重要决定的提出,不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提供了精神文化保障,也为健全完善当前文化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导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本质特征,换言之,制度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的根本遵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11]其中,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凝聚民族力量、推动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可以说,中国发展道路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融入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动态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处处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作为社会系统有机构成的文化制度既受到经济制度、政治权力結构、社会运行机制、生态发展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又对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必须为这一根本目标而服务。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以增强科学化、系统化为基础,以文化软实力建设为社会前进提供精神动力为旨归,落脚点是赋予文化建构以社会主义属性,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正确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健全完善提供有力支撑。

(三)坚持人民性的价值立场

人民群众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真正享有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科学研判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水平、增强国家治理能力、凝聚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的“深厚支撑”[1]22。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服务”的立场,这是凝聚中国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长期治国理政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人民性的价值立场,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动力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本质上是属于全体人民群众的事业,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凝聚人民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应坚持实践导向、系统建构和顶层设计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实践经验,把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根本遵循,以此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文化创造提供制度支持。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时刻牢记自身的使命和执政宗旨,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发展乃至文化制度建构方面始终坚守人民性的价值立场,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完善,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使先进文化成果被全体人民共享。随着文化软实力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凸显,文化非均衡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凸显,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属性不会变。在现实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为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供制度保障;在理论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在政策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为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享有文化权利提供政策支持。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人民性立场,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才能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13],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路径

(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服务性、人民性等特征,这是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推进政府主导、公共财政支撑、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建设,提高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资源的均衡化和科学化发展水平。其次,要推进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全局化、系统化、网络化建设。通过拓宽服务渠道、增强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方式等手段,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再次,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规范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广泛吸纳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建构结构完善、内容合理、形式多样、惠及全民的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服务和文化成果。

(二)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体系,提高文化产业化发展水平

文化产业化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按照系统完备、协同发展、持续推进的要求,使文化产业化成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支点。首先,要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体系完备、结构科学、内容合理、种类齐全、创新创造能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其次,要形成国家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新格局。在继续坚持文化企业公有制前提下,积极吸纳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文化产业建设,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劲、科技水平高的文化企业,使其在繁荣文化市场、刺激文化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重要影响。再次,要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科技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文化企业、文化产品、文化推广的信息化、科技化水平,健全完善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文化企业为主体、文化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三)加強管理创新,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发展环境

在新时代,要继续加强党和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社会文化领域的宏观调控、中观规制、微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增强政府文化管理能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发展环境。首先,要理顺文化建设中的党政关系,以党的领导为遵循,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手段,切实解决文化管理部门以党代政、职能交叉等问题[14]。其次,要加强文化领导班子建设,坚持用人唯贤的原则,选拔和培养一批文化素养高、政治立场坚定的党员充实到领导岗位中来,将文化领导班子建设成为精干专业、勇于担当的领导集体。再次,要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的文化首创精神。坚持文化产品创造、文化成果享有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立场,为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动提供广阔平台,使人民群众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主力军,积极营造全社会良好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2.

[2]任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矛盾与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5).

[3]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262.

[4]冯颜利,任映红,张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5.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261.

[6]秦正为.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体系[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8(4).

[7]路向峰.面向中国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三维考量[J].社会科学家,2014(11).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本书编写组.中共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0]黄金辉,孙彦波.唯物史观视阈下中国文化结构的阶段性特征及演进趋势[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05.

[12]郝立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制度特征论析[J].社会科学家,2015(8).

[13]冯文燕,洪向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J].南海学刊,2020(2).

[14]冯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56.

作者简介:孙彦波(1982—),男,汉族,吉林镇赉人,博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马双)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制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