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AI主持人与真人主持如何融合发展

2020-12-14 07:22张叶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受众

张叶

摘要:科技的不断革新,使智能语音技术与虚拟图像技术,在传媒领域得到运用。AI主持人的不断更新换代使人工智能深耕于广电媒介传播。AI主持人的出现也对主持人传统的有声语言创作模式和传播样态形成了挑战。然而,科技与艺术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AI主持人与真人主持人谁也难以替代谁。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AI主持人与真人主持人如何融合发展,研究发现AI主持人与真人主持人在信息传播、文稿表达、情绪传递等方面各有优长能够不同程度地满足受众需求。

关键词:接受美学;AI主持人;受众

接受美学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随后几十年逐渐融合到各类美学新思潮中,接受美学以受众的接受为实践依据,它所提供的研究方法与视角在各个领域都具有指导意义,尤其是近年来电视领域从“传者本位”到“受者本位”的转变,接受美学贯穿于电视艺术创作的每一个环节,AI主持人的出现更是打破了原有的审美模式。

从2015年东方卫视《看东方》节目推出的微软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的广播电视初尝试,到2019年央视网络春晚中主持人撒贝宁与AI主持人小小撒的同台主持;从语音输出到语音模拟;从借助机器人外壳到虚拟三维成像,以语言数据和形象数据为支撑的AI主持人已经深入并参与到广播电视制作中,其语言处理与情感把握精准度与真人配音几无二致,带给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智能威胁论”也渐被人提及。本文尝试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AI主持人与真人主持如何融合发展。

一、AI主持人所带来的挑战

2018年11月7日,在第五届互联网大会上,一个由新华社与搜狗联合研发的以新华社主播邱浩为原型的AI主持人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这位AI主持人在现场流畅自如、可感可亲的播报新闻,并且全天24小时无差错播报。技术人员通过编程赋予了这些AI虚拟主持人与人类相似的喜怒哀乐,能够灵活适应不同情境下的主持氛围,拓宽节目主持创作的空间,降低了媒体运营资金投入,同时也对真人主持的业务能力、知识储备等发起挑战。

(一)对主持人职能的挑战:更专业、更全面

马斯洛将受众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而任何时代人对安全的需求都是“刚需”,特别是在信息社会里,人一旦长时间被信息隔绝就会产生焦灼不安心理,缺乏安全感,尤其是在危机事件来临时,人们首先希望通过对信息的掌握来判断自身的安全。

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是信息时代满足受众安全需求的必要条件,AI主持人播报的百分百精准性、信息网络的全面覆盖,则将这种通过信息带给受众的安全感发挥到极致。而反观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主持人口误集锦”与2007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长达三分钟尴尬、冷场、抢词的混乱场面,在引人发笑的同时也侧面反映了真人主持会受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干扰造成信息传达的不准确,这也就要求节目主持人应该具备更专业的能力、更强大的心理素质、更深厚广泛的文化积累以达到更准确的传达信息、更深入的剖析观点为观众营造充满安全感的信息環境。

(二)对主持人交互感的挑战:从“入面“到“入心”

马斯洛还认为,当人满足生理与安全需求时,就会出现感情、友谊、归属的需要,渴望得到朋友、亲人、同事的爱护与关怀。与媒体接触以后表现为媒介中的沟通、交流、社会关爱的需要和集体归属感等。

节目主持人作为媒介传播的“中间人”在营造情感空间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这也是真人主持在“以人为本”的电视节目中的先天优势,《等着我》《出彩中国人》等节目的成功正是观照主持人与观众情感抒发的成果,《等着我》以主持人强大的共情能力感染观众,以真情唤真情;《出彩中国人》更是由主持人带领观众穿梭于浩瀚无垠的历史时空,感怀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以极富感染力的话语表现激发崇尚荣光的民族情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个性化、情感化,也要求着节目主持人在传播活动中都具有如《等着我》《出彩中国人》等节目中主持人的感染力交流感,以更好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从“入面”走至观众内心,就如张颂老师所言,播音主持因如面的交流感而生成传受双方的情感共鸣。

(三)对主持人个性的挑战:主持人风格的塑造

2020年8月,公众号“播音中国”发布的推文中对现有的AI主持人节目进行了片段式的音频集合推送,其中由AI主播主持的电台情感类节目,从声音的自然度、语调的起伏、语句之间停顿都达到了与真人无异的的程度,这也促使着真人主播必须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在“以假乱真”的模仿中不被超越甚至取代。

风格是艺术家审美独特的表现,有着无限的丰富性。主持人风格的形成与确立,能够在观众心中留下独有的、鲜明的深刻印象。俞虹教授在《电视受众社会阶层研究》一书中将受众分为强势集团、中间阶层与弱势群体,而主持人风格的形成则可以垂直于不同阶层群众感兴趣的领域。例如就财经节目而言,强势集团与中间阶层的选择倾向各不相同,强势集团更倾向于《对话》这一类的财经节目,而中间阶层则更多收看《职场白领健康课》之类的节目,这两类节目的主持人风格也大相径庭。

二、AI主持人所带来的机遇

(一)人机合作,构建主持新样态

纵观目前的国内电视节目不难发现,存在“多档综艺节目同位主持人”的现象,以何炅为例,何炅仅在2019年主持的综艺节目就有《快乐大本营》《令人心动的offer》《神奇的汉字》等19档节目。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电视节目制作方,通过大数据统计了解并掌握电视节目观众喜爱哪一位主持人,并迎合迎合观众的这种期待。如果只是一味的迎合观众的期待视野,长此以往必定会使观众感到审美疲劳。而美学距离的产生可以重新激发受众情绪与观看兴趣,重构期待视野。

AI主持人是现代可以与艺术碰撞的出来的新品种,相比真人主持它本身自带“科技光环”的同时更能随时切换不同语言、根据大数据做出改变。AI主持人与真人主持的组合能打破目前主持人风格过于统一、“一人多栏目”等现象,同时重新构建审美期待视野,在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基础上进行偏离,产生审美距离从而激发观众的观看热情。例如,央视《主持人大赛》中,参赛选手果欣禹和她的人工智能搭档果果;央视的新年拜年节目中《你的生活,AI为你唱作》中的康辉与AI康辉;2019年央视网络春晚中主持人撒贝宁与AI主持人小小撒,一次次的人机合作,艺术与技术、情感与科技的碰撞带给了观众意想不到的审美惊喜。

(二)协同发展,升级主持职能

在接受美学的研究中认为,接受具有差异性,受众既然是生活在复杂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的人,那么他对审美客体的接受活动也就不能不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社会政治制度和阶级关系的状况的制约,尤其是受本人的生活閱历、素质修养、经验水平和知识高低的差异,而使受众呈现出差异性,从而表现为审美要求的差异性。

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与理性两种,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需求。理性的观众对节目主持人的需求是准确、理性、客观;感性的观众则更需要主持具有强大的共情能力从而与主持人达到共鸣。AI主持人是理性剧科技的化身完全契合于理性观众的需求,真人主持则能能以自身“丰沛”的情感满足感性观众的需求,试想一下,一档节目在AI主播提供给准确的信息与丰富的大数据资料的同时,真人主播在就信息与大数据的资料的基础上站在“人”的角度进行表达,二者协同发展共同覆盖感性与理性观众的需求,在丰富节目样态的同时,也无形之中对主持职能进行了一次升级。

(三)个性定制,拓宽审美边界

马斯洛在受众分析中,提到受众在接受过程中有着尊重需要,这里的尊重,一方面是指获得他人的重视、关心或高度评价,希望自己的努力的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是指在所处的环境中,希望自己有实力取得成就。在与媒体的接触中表现为提升自信心,提升个人的自主权以及获得相应的权利和地位。真人主持的节目因人力、物力的限制,只能满足大部分观众的“尊重需求”,AI主持人的出现则为“提升个人自主权”提供了可能。

A   主持人以真人主持为模版进行“复刻”,但技术人员又可以在真人主持的基础上,根据观众的审美需要进行调整,如主持人的高矮、胖瘦、五官等,服饰发型等副语言更是可以随意变化。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则可以实现满足观众需求的个性化定制主持人,从而进一步加大观众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权利,提升观众自信心。

三、结语

电视发展的每一步,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革新发展,改变了电视节目创作的实践应用与美学内涵。智能时代,未来已来,诚然人工智能主持人给广播电视从业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并存,人工智能主持人与真人主播不应该是对立的竞争关系,而应该是携手共进的合作伙伴,作为站在时代潮头的发声者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更应该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以开放融合的态度对待人工智能主持人与人工智能,互相配合、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节目形式与样态、满足观众审美需求、探索电视节目更宽广的审美边界,共同将中国电视主持推向更高的阶段。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融媒体生态下广播与受众共赢发展的路径思考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自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聚合”与“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