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A-P理论模式推进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意义及路径探索

2020-12-14 04:21李亚楠罗威莫小慧
食品安全导刊·下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食品安全意义

李亚楠 罗威 莫小慧

摘 要:知信行理论模式(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简称K-A-P)是解释个人知识和信念如何影响健康行为最常用的模式。本文主要阐述了K-A-P理论模式内涵,及其应用于食品安全管理的意义及具体路径,为高校开展食品安全管理共工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食品安全;K-A-P理论模式;意义;路径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保障食品安全,让人民吃得放心是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内容[1]。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食品安全与营养的观念也在国家核心层面日益凸显,从国务院到各个政府部门相继颁布食品安全与营养相关政策,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9年教育部开展校园“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

1 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作为培育社会栋梁,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学校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着千家万户的幸福美满。

保障校园食品安全是培养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保障。只有校园食品安全得到保障,教育的各项任务和使命才能够有序推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有可能。

2 K-A-P理论模式内涵

K-A-P理论模式是由英国人柯斯特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解释个人知识和信念如何影响健康行为最常用的模式。

K-A-P理论将人类健康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和形成行为3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其中,“知”是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信”是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行”是行动。这三个要素之间是辩证的关系,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2]。面对健康问题,只有了解并熟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正面的思考与深入理解,才能在大脑中形成坚定的信念,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人们主动改变不良行为。

3 高校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校园管理的模式也在不断转变,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和食堂运营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高校食堂的经营模式主要有3种——自营、半自营和对外承包,不同的运营模式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因食堂内部条件、经营特点和目的的差异,每种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同运营模式存在的隐患也不尽相同。

目前国内针对高校食品安全的研究很多,主要集中于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完善监管体系、食堂环境、食品安全教学等宏观方向。宁喜斌在研究中提出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责任公民意识、食品安全与伦理反思进行“食品安全学”的课程思政,提升食品专业学生道德素质[3]。丁莹等在研究中对上海周边高校学生和食堂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相关人员的知识态度行对校园食品安全的影响,提出高校应利用教学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保障校园食品安全[4]。高睿思通过重论述大学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需要加強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政府需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以此彻底杜绝校园食品安全问题[5]。

综上可知,针对以人为本,从源头出发,通过切实改变知识、态度、行为进而影响食品安全管理的研究较少。

4 K-A-P理论模式应用于食品安全管理的意义

近年来,校园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其原因不仅是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疏漏,更重要的是相关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的淡漠和食品安全知识的匮乏,缺乏鉴别真假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均直接影响校园食堂的安全管理状况,以及所供给食物的安全状况;校园师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直接影响日常饮食中食物的选择,以及面对不安全食物时,维护自身权益的行为。

基于高校食堂经营模式多样化的特点和食品安全管理的需求,通过健康教育K-A-P理论模式探讨校园食品从业人员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可以充实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研究理论体系,打破原有食品安全只靠监管的思维束缚,实现食品安全管理从人出发,从源头出发,把知识、态度、行为与监督管理有机统一,加强从业人员及校园师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储备,提其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鉴别能力,提高相关从业人员及师生食品安全意识、丰富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规范相关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卫生操作,实行“法德并济”,从根源上解决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对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5 K-A-P理论模式应用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路径探索

5.1 选定调查对象

以在校师生、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人员、食堂从业人员为主要目标群体。

5.2 目标群体的知识、态度、行为分析

针对不同目标群体有侧重点的设置调查问卷。如对师生、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人员、食堂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水平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渠道、购买食品时注意的内容(配料表、日期、营养成分表等);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人员、食堂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态度、食品管理法律法规的知识储备、食品安全问题处理措施调查;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食品采购、加工、储存、售卖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度进行调查。

5.3 基于分析结果定向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系统,不定期对食堂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控制。整合食品安全系统,设置应急预案,分析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状况,排除安全隐患,以此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依托校园膳食管理中心,搭建食品安全管理文化平台。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成立校园食品安全专题网页,引入身边的食品安全事件,介绍发生相关事件的原因;对食品SC(食品生产许可)标识、食品添加剂、食物中毒因素有关知识进行介绍,让师生及相关从业人员明白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食堂典型,对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的经验、做法进行宣传,同时也对食堂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处理措施进行及时通报和公开。

推进校园学生食品安全自治,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举办食品安全知识健康讲座,引导师生合理选择食物;开展食品安全展板比赛,促使学生查阅食品安全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饮食行为;通过图书馆阅览日推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食品营养与卫生》等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目,引导学生自我提升,自我抵制不良饮食习惯和不当生活方式。

探索靈活多样的食堂从业人员培训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图文并茂、有奖问答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法律法规学习与专业食品安全知识融入食堂从业人员的日常工作中。

6 结语

在K-A-P理论模式理念的指导下,组建由学校、食品安全管理部门、食堂组成的三位一体管理结构,建立法德并济、以人为本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促进师生对食品安全管理的理解和重视,提升食品安全意识和信息鉴别能力;提升相关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安全知识储备、食品安全卫生操作实践,使相关从业人员突破“食堂阿姨/大叔”的角色,充分认识、理解并践行“后勤育人”这一高校职能。

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和培训机制,让食品安全法律条文、食品安全卫生知识、食品安全操作规程深入从业人员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知识改变态度,通过态度改变行为。这是进一步提升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理念的基本要求,更是真正贯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理念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吴玲玲.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李维瑜,刘静,余桂林,等.知信行理论模式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15(30):110.

[3]宁喜斌,晨凡.高校《食品安全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7):153-154.

[4]丁莹,钟耀广,吴炯华,等.K-A-P模式对高校食品安全的影响[J].食品与机械,2012,28(2):233-235.

[5]高睿思.大学校园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之完善[J].经营管理者,2014(8):258-258.

基金项目: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编号:2019ZYCQ01);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编号:ZJYZZD202001)。

作者简介:李亚楠(1988—),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方向:食品营养与安全教学。

猜你喜欢
食品安全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市场经济下食品安全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分析
诗里有你
论巨型雕塑的多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