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化”沟通,打开心灵的窗
——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020-12-16 06:34马丽红广东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中心小学
教书育人 2020年19期
关键词:日常化班风笔者

马丽红 (广东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中心小学)

一、触碰心灵,增强学习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应该像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会见孩子,应当跟他同享胜利的喜悦,共担失败的忧伤。”因此,笔者觉得和学生谈心要“日常化”,教师要有意识巧妙地经常性地创造机会和学生谈心,除了约见办公室,走廊上、操场上……每一次遇见,都可以是沟通的良机,这样才能全面掌握到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才能时刻关注到学生的思想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育方案。

1.善于倾听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扮演的大多是说教者的角色,试图通过几次说教便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事实上这种做法是简单粗暴的。首先,教师要善于倾听,要允许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这样才能摸清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表达共情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无法解决时,便会产生焦虑、沮丧等不良情绪,如果教师总是加以指责,会使学生的厌学情绪加重。因此,在和学生沟通时,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是平等的对话,让学生感觉得到了理解和认可,他的内心便会感到满足,也能更好地进行思考,并聆听教师的建议。

二、真诚沟通,共架教育桥梁

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然而面对性格不同、教育观点各异的家长,怎样做才能让家长积极地配合学校的工作?笔者认为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尤为重要。

1.取得信任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到一位好老师。而我们正是要让家长觉得遇到了一位负责任的教师,要让家长知道我们一直在为孩子的学习、孩子的进步而真心付出。所以,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点点滴滴,从而信任教师,支持教师,配合教师,实现家校间的琴箫合奏。

2.及时反馈

笔者前面提到和学生的谈心要“日常化”,其实,和家长的沟通也要“日常化”,对于学生各种学习情况的反馈更要及时,这样家长才能在和教师的互动中较为全面地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每次交流,不推脱,不附和,不指责,将孩子的问题委婉地相告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并坚持多听听家长的想法,从而形成一致的教育方案,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

前年,笔者教过一个学生,人长得身高马大,只能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性格内向的他作业经常偷工减料,成绩也不理想。笔者和他的家长电话联系了几次,没什么效果。后来,笔者到他家家访,了解到家长过于忙碌所以对孩子疏于管教,久之,孩子养成了懒散的习惯,成绩更是不理想。笔者和这位家长的沟通,首先对他的忙碌和辛苦表示理解,对孩子的聪明表示肯定,然后倾听他对于孩子的学习现状有什么想法。然后笔者和这位家长达成协议,在学校笔者会利用时间辅导他的孩子,让孩子渐渐跟上大家的节奏,在家则希望他能够多抽出时间和孩子沟通,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携手合作,营造好学氛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可见,一个班级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有助于每个学生的成长。而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班主任还需联合各科任课教师,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猜你喜欢
日常化班风笔者
老师,别走……
爱心·言行·思想·制度·班风——班主任工作“五部曲”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班风:班级教育的场域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家风与班风的良性互动关系
文化转向与大学文化的价值重建
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育日常化理念造就健康美丽人生
浅谈如何树立良好的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