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中的辩证法

2020-12-16 11:18张光明四川南充市教师进修学校
教书育人 2020年2期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者师生

张光明 (四川南充市教师进修学校)

学校管理,主要是“管人”和“管物”。“管人”包括管理“老师和学生”,而以管理其思想、心理、品质等为主;“管物”,主要是管理行动上所应做事情的物化呈现,如教案、课件、上课状态、关注学生、反思、作业批改、试卷评讲、纠错落实、职业品质,以及对学生读书、听讲、实践、作业、测评、良好思想品质养成度等过程性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件”管理。

学校管理中是否需要精细化呢?笔者以为,应辩证对待。比如,教案写得好的老师,不一定上课状态就好,也不一定职业品质就好;偶有迟到、体罚、上课不专心现象,不一定就是师德师风不好。对于这些“不一定的”“偶然”现象,不能作为评价老师的“依据”。对学生的评价也一样,不能因为男女生在一起说过话、拉过手、走得近一些,就断定为早恋;不能因为某生既喜欢女生又喜欢男生,就断定为双性恋;不能因为成绩好就样样好,也不能因为成绩差就样样差。对于师生的评价都不能“一刀切”,他们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鉴于此,学校管理中的精细化,不能成为僵死的教条,不能束缚师生的手脚,不能变作师生思想自由的枷锁。

正如“话题简介”所言,工厂制造的是产品,是物件,管理对象的特征是“僵死的”“固化的”“刻板的”“静止的”,不会有思维行动,即使是超级人工智能,也只是由人工设计的没有思想的可以控制的机器。学校涵养的是人,人的特征是“活化的”“灵动的”“有思想的”“随时可以变化的”,其思维活动特别活跃,即便是植物人,也比停止运行的超级电脑难管得多。因此,精细化管理对于学校管理来说,需要区别对待,辩证执行,即对“物性”的管理可以精细化一些,对“人性”的管理不能精细化。具体而言,学校管理可以尝试思考以下这几对关系。

一、精细化与人文性

学校管理与其他任何管理都一样,都需要一定的甚至是完备的制度,精细化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制度上,管理过程中则不能过度地用“精细”的制度去“管制”,而要用“人文”去疏解。比如,“上课不能迟到,否则,每迟到一次罚款50 元”的制度,这是应该“精细”的,8:00 上课,就不能 8:01 才进教室,12:00放学,就不能11:59 放学,这必须作为硬性的制度规范下来,谁违反了谁就应受到制度的惩罚。但是,如果那天师生的迟到,确实是遇到突发情况呢?比如交通管制要求绕行、老人或孩子突然生病去医院、救人救灾耽误了行程、家长来访遇紧急情况……对于这些特例,是精细化地执行制度罚款50 元呢,还是人文性地了解情况柔性对待呢?或者,遇到一个平时就慢慢悠悠无甚责任心的老师迟到了,又怎样对待呢?对此,不妨学学“七擒孟获”的方法,让“孟获”们五体投地感激涕零。或者,管理者至少可以这样做,当仅自己一个人发现“孟获”这种现象时,可以不扣他的50 元,或装着没看见,而有意多观察几次这个“孟获”的表现,再约时间找“孟获”推心置腹至真至情地交谈,而以“听孟获的抱怨”为主,然后站在对方的视角去梳理他、要求他、规范他,最终让“孟获驯服”。当然,如果这些“孟获”不听“锦囊妙计”,而一意孤行,且导致重大影响,那只能“杀鸡儆猴”“挥泪斩马谡”了!

精细化的制度,已经让习惯于“大大咧咧”“自由散漫”“不求精益”“满不在乎”“我行我素”的“孟获”们“不习惯”了,此时此刻,以人文性的柔性态度去落实各项制度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规范化与粗线条

精细化的制度,就是为了规范化地管理,使管理难度降低,管理效益提高。正如“人文性”的管理一样,“粗线条”的管理也含有“人文性”。学校管理包括党建、教育(德育)、教学、教研、群团等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有规范化的“执行条例”。对于主要管理者而言,这些“执行条例”分配给各个副手和各个科室去完成就行,不必事无巨细,不必样样都得亲手操刀才放心。如果大小事情都必须自己亲自过手,不仅让干事的人放不开手脚,放不开思想,心理变得压抑,还让自己超负荷工作而费力不讨好,除了得到一个“责任心强”的评价外,剩下的就是“对副手不放心”的负面评论。这样管理,严重的会影响到上下级关系,影响到孩子教育的良好心态,影响到家庭生活的幸福程度。

然而,“粗线条”一些就不同了。比如,分管教学的,要求他拿出真招实招,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即可,教学上的事,一切由分管副校长负责。分管党建、德育的,要求他把老师“好教”和学生“好学”两件事做好就行了,师生都养成了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就是功劳,至于开展什么活动,购置什么物品,邀请什么专家,要花多少经费,一切由副书记负责。分管教研的,对于校内教研的方案、制度、次数、记录标准等,对于校外教研和上级培训的时间、人员安排、回校汇报展示、全校各学科课堂有效落实等,对于“公开课、汇报课、竞赛课、研究课、展示课、示范课”等,对于微型课题及大型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发展性、前沿性等,只要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益,只要对立德树人、对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有益,主要管理者就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带领一班人去操练。

当然,“粗线条”的管理,不是主张主要管理者当“甩手掌柜”,也不是当“悠闲的旁观者”,而是要当“陪伴者”,时而在前面“引领”,时而在后面“促进”,时而在旁边“加油助威呐喊”。这样的管理者,需要对“领队、教练、运动员”的各项本领“一点通”,但不需要“一肩挑”。

三、自然化与科学性

华为总裁任正非说:“最好的管理,是让人感觉不到有人在管理。”这句话道出了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家“无为而治”自然法则的最高境界。老子认为:我无为,民自化;我好静,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无欲,民自朴。他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胡作非为,不违背客观规律地过多地干预他人的行动,而只注重充分发挥他人的创造力,做到价值的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即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可以“无所不为”。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图大业,都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取得的。

遵循自然的道家法则,实质“不刻意地妄自地强制性地去做某些事,而达到很好的治理效果”。学校管理也需要遵循师生自然生长的法则,不能“刻意地过度拔高而为”,也不能“故意地恶性压制而为”,否则,会招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有位新上任的局长,为了向出席大会的上级领导示好,在局里召开预备会时,要求各副局长在上级领导到会场时,带头并带领参会者起立持续鼓掌迎接。但是,因为参会人还没有“鼓掌迎接”的习惯,副局长们便觉得这事有些为难,也不太符合现实的氛围,所以不太愿意接受这个任务。这本是一件小事,但是新局长却认为是下属不服从安排,于是以“命令”方式强制执行,结果弄得大家都不是滋味。在以后的工作中,新局长对任何人都不放心,事事都得亲力亲为,且时时要求副手们“随叫随到”,这样,原来可能是局长一人加班的事,变成了全局里的人都得“等候召见”而集体“经常陪同加班”。这位局长的做法就违背了“不妄作,不非为,不刻意为”的自然法则。

有些管理者,喜欢用“高压政策”“强制手段”“命令方式”去安排任务,说话时常常“声色俱厉”且带着“必须”“不准”等控制性、禁锢性很强的感情色彩,结果把轻松平常就能办好的细小之事,弄得像“皇帝娶亲”那样声势浩大,虽也没怎样劳民伤财,但就是让人劳心伤心。

然而,科学性的管理却全不是这样。现用华罗庚《统筹方法》中泡茶的道理来说明管理的科学性原理。

比如,想泡茶喝。当时情况是:没有开水,烧水需14 分钟,洗水壶、茶壶各需1 分钟,洗茶杯需2 分钟,拿茶叶需1 分钟,浇花草需10 分钟;火生了,茶叶也有了。现在,怎么做最节省时间呢?

办法甲:先洗好水壶,灌上水,烧水;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茶杯,拿茶叶,浇花草,这些事情做完需14 分钟,水也刚好烧开,接着泡茶喝。总耗时15 分钟。

办法乙:先洗水壶、茶壶、茶杯,拿茶叶,浇花草,一切做完后,再烧开水,坐待水开,泡茶喝。总耗时29 分钟。

两种办法比较,孰优孰劣,一见便知。如果学校管理任务繁多、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就要运用统筹方法安排各项事务,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轻松不累,才能让连续加班、急急忙忙的现象有效改变。

学校管理中运用统筹方法的科学原理,就是“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打整体仗”,主要管理者就是一位钢琴家,又是一位善于实干的指挥家。

总之,学校管理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充满了智慧和力量。管理中,需要运用辩证的科学的方法,使管理变得自然,使思想变得自由,使人生变得自信,使精神不断成长。

猜你喜欢
精细化管理者师生
请别拿管理者的标准要求员工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窗口和镜子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开启精细化监督新模式
从孔子的管理思想谈管理者的自我修炼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