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以湖北省H市某村为例

2020-12-16 13:51龙佳妮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10期
关键词:农村建设文化

龙佳妮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17年党中央召开的十九大会议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广大农民的美好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文明的乡风都反映乡村文化建设的明显的成效。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北省H市某村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不仅大力弘扬当地特色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村里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美丽公社”,创办“二十四孝”文化礼堂,还创新性的建立了该地月季花基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利用当地田园风光推动民俗文化的发展,把该村建设为一个生态文明与当地特色文化相结合的村庄。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介绍

我国乡村发展的问题一直是与国计民生紧密联系的重大问题。乡村振兴则国家振兴,乡村衰落则国家衰落,乡村文化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处于突出重要的地位。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对乡村的发展定了一个新基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关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富裕的大课题。2017年12月习总书记在江苏徐州乡村调研时就曾指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重点关注农民精神风貌”。随着当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城乡融合体系逐渐完善,人们将目光从对乡村经济建设慢慢转移到乡村文化建设的领域上来,整个社会都在为激活乡村活力,建设乡村文化而努力奋斗。无论是党中央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还是到党中央召开的十九大会议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都能反映出党、国家对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的极大重视。

1.2 “乡村文化”的内涵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承载体,是文化的富集区,它主要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乡村文化来源于乡土社会且追溯于乡村生活,乡村文化都能在农村的农业生产、饮食服饰、节日庆典、风俗习惯、人物故事、婚丧嫁娶、乡规民约等方面呈现出来。无论是悠久而又美好的乡土乡音,还是浓浓淳朴的乡情,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建设美丽乡村,一定要牢牢把握住乡村文化的内涵,这是美丽乡村的精髓所在。

1.3 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乡村文化建设可谓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开展农村的文娱活动,同样也包括对农村地域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除了当下社会较为普遍的实体性文化建设,比如较为常见的“送文化下乡”、打造“民俗文化小镇”“社区农家乐”等项目,还应该对乡村规范性文化,信仰性的文化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对存在的落后的负面的群众思想观念进行有效的再教育,应该重点加大社会主流文化融入乡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以此有效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2 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以湖北省H市某村为例

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面貌一直发生巨大的改变。这不仅体现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在精神面貌上,农民对自己的家乡也有了更多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他们对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愿望与热情逐年提高,通过创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对传统乡村文化实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与此同时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H市某村近几年在乡村文化建设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当地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和企业兴乡战略,汇集了更多的力量与更多的资源来推动脱贫攻坚,来推动乡村文化建设。2018年该地在月季花基地举办了H市首届月季花节,设有月季花观赏、文艺表演、电影下乡、图书下乡、非遗展览、农民画展、书画创作、民俗特产展销、摄影征文大赛等文化活动,为该村打造了一个优秀的文化品牌。与此同时,该地的“远离都市喧嚣”的农家乐活动,不仅吸引了不少游人来参观,也有助于村民实现脱贫致富。在当地的街道小巷的墙面上,几乎都能看见各式各样的精神文化标语,例如“美丽村落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小厕所,大民生”;当地还创办了极具特色的“二十四孝文化礼堂”,意在建设一个“孝子故里,教育世家”的文化旅游特色村;在优秀村干部们的带领下,重新整理并修缮了当地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和一些文物古迹,搭建乡村文明大舞台,调动农民群众举办各种生动有趣热闹的文化节目。这些积极举措都体现出当地在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

但在当下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与新时代对农村、农民提出的发展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文化资源的管理及高效利用上还存在着问题,文化建设的各方各面还存在着许多上升的空间。在我国南方一些较为偏远贫穷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同样也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去解决。

3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3.1 乡村负面文化的影响

3.1.1 部分负面乡风的导向

在我国南方许多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乡风文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村部分歪风邪气思想和行为的存在让许多研究学者纷纷呼吁“别让歪风毁了乡风文明”。一些好吃懒做的年轻人甚至是中年人,依靠着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拿到救助金得过且过,抽烟打牌,安于现状,好逸恶劳,肆意挥霍,甚至出现了争当低保户的不良风气,导致了“一代穷,代代穷”的恶性循环。在发现当地现有的资源有盈利机会的情况下,许多农民把公有资源私人占有,一家这样做,便会影响周边多户村民去随意占用公共资源,严重影响了乡村公共秩序。

同样,在该村一些负面的风气也是长久存在的。比如赌博迷信之风,尤其是在农闲时期或是春节时期,聚众打牌赌博的现象严重且普遍;村里的一些老人对封建迷信活动的信服度也依旧十分顽固,不相信科学,不相信医院,缺乏南方科学信仰,甚至这些封建迷信活动伤害了家中小辈也对这些糟粕思想深信不疑。这些现象都应该是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改革的内容。

3.1.2 落后的传统小农思想的禁锢

许多落后的传统观念是对当代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农民思想进步的一大阻碍。这些落后的传统观念在农村较为封闭的环境下根深蒂固,使得在此环境中生活的人们依然长期存在着保守的思想、安于现状甚至是急功近利的思想。

例如H市某村农业基础设施待建设待发展,该村目前也没有形成村级的公共活动场所。农业产值效益不高,一直还处于初级低收入发展的“原生态传统农作模式”,村里没有大规模的产业作为经济支撑,而村民们依旧沿袭着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因而当地农民的小农思想较为严重,对乡村文化建设也缺乏积极性,许多农民认为乡村文化建设应该是政府需要操心和承担的事情,自己只需要过好自己的小家生活就行,这种思想观念在农村地区是极为普遍的,对各地的乡村文化建设进程都将造成严重阻碍。

3.2 乡村文化建设较为缓慢

3.2.1 部分年轻人对乡村文化的不认同心理影响乡村文化建设

对乡村文化的不认同是社会上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个棘手的问题。除了一些带有偏见色彩的社会舆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农村给世人留下了贫穷落后的刻板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和网络等途径的传播,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许多从乡村走出去的年轻人对乡村文化产生了一些排斥的心态,带着否定的态度去看待乡村文化的方方面面。甚至一部分村民一直秉持着不关心政治、不关心乡村发展、不认可乡村文化,只关心自身利益的心态,都会致使乡村文化建设缓慢。

3.2.2 农村劳动力的流失致使乡村文化建设缺乏活力

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年轻劳动力的积极参与,需要新时代新鲜血液推动传统乡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然而在H市某村等许多湖北农村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失是普遍的现象。这些南方的村庄大多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和油菜,但农业基础薄弱,交通不便,群众生产技术落后,村里的经济收入主要靠零星种养和外出打工,因而许多年轻人进城打工或转向外地。许多乡村文化建设项目由于缺少年轻力量的参与,导致乡村文化建设的动力不足,同时也缺乏新时代文化建设创新的生机与活力。

3.3 乡村文化建设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

3.3.1 农民未能成为乡村文化建设工程的主人翁

许多农村地区的“送文化下乡”工程虽然轰轰烈烈,既消耗了大量资金,也消耗了人力,活动内容也多彩多样,但部分活动太拘泥于形式,产生的作用很小。村里举办各类热热闹闹的活动,而村民们只是一群“围观群众”,少有参与感,无法充分调村民们对自己家园的文化主人翁意识。文艺表演,电影下乡,赠送图书等具体活动虽然对于乡村文化建设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在项目落实到乡村的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有些活动内容并不完全符合当地乡村农民精神文化的需要,例如图书下乡活动,现在大部分的不识字空巢老人为留守村庄的主体,在村民选择自主读书的情况下,这些书籍易形成——“图书架的花瓶”。村民的精神面貌无法得到相应程度的改善,这需要配备与该活动相应的文化管理服务,让老人们真正能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新时代文化的氛围。

3.3.2 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以及乡村文化建设活动都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

虽然如H市某村等其他农村地区都设置了老年活动室、图书室等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以此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却没有设置相应的管理制度或者管理制度未曾落实,容易成为村庄里的“文化摆设”。在这两年该村最新举办的形形色色各类主题的活动中,虽然吸引了不少游客,拉动村里的经济增长,但在游览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的发现,景区随地都有垃圾,水塘里还有发臭的西瓜皮,景区的环境没有对应的管理人员进行清扫和管理,没有设置相应的景点咨询室,管理处,也没有活动管理服务队伍在活动现场维持秩序,当达到游客人数巅峰时段,景区内容易秩序混乱,影响游客赏花体验。如果一个农村地区的乡村文化活动没有落实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保障和监督,游客不会成为“回头客”,打造的乡村形象在社会宣传上也会一定程度受损,此类的文化活动将很难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收益。

4 对策

4.1 大力宣传社会主流文化,推动主流文化扎根群众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迫在眉睫。由于许多农村地区固有的封闭的地理位置,不便的交通,导致农村与社会主流文化脱节的状况时有发生,农村群众大多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在农村大力宣传社会主流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有效的文化下乡活动,宣扬勤劳淳朴乡村故事,评选优秀村民代表,优秀庄稼种植户等荣誉,发挥优秀村民榜样力量。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的进步,民族的进步离不开各个地区人民的思想的与时俱进,乡村地区也不能例外。发扬主流文化对于乡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给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除封建迷信来说具有极大的核心作用[1]。

4.2 推动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一,要树立乡村群众的乡村文化认同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乡村文化发展的大力支持。只有树立乡村群众的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留住劳动力资源,吸引他们投身家乡建设,才能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第二,要健全乡村文化创新和鼓励体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健全乡村文化创新和鼓励体制。H市某村创新性提出打造H市当地“美丽公社”,还建立了当地特色乡村文化基地,鼓励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文化产业的建设,创建乡村文化品牌,是我国南方许多农村地区应该学习的典范。在这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乡村文化建设的项目必须要创新,要建立相应的鼓励措施并落实,可以发动本土群众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来设计出旅游产品,健全创新奖励机制,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4.3 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管理效率

首先,农村群众要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创造者与参与者。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应该发展成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受欢迎的工程。在许多社会报道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声音——“政府出钱办,农民围观看”。这是农村社会非常普遍的一个尴尬的现象,只有让群众自己参与到文化建设中,为文化活动出点子,扮演好文化活动的主人翁,才能更好的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工程的发展。乡村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关注村容等外在“硬件”,更要注重乡村内在的文化特质,即建设好“软件”。例如各村各地举办的村民书画展览,送戏下乡,农村电影放映等活动作为‘软件’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既要跟上时代潮流,跟进社会主流,也要合乎农村群众的口味,才能真正起到文化建设的作用。让农民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创造者和参与者有助于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管理效率。

其次,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管理效率需加强文化建设服务队伍力量,设立“乡村文化资源管家”服务岗位。农村建设服务队伍以及干部队伍,都应该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的队伍专业素养。近些年,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也逐步增多,但往往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也没有配对相应的各岗位上的管理人员,使得这些基础设施未能发挥相应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加强文化建设服务队伍力量,可以设置各村的“乡村文化资源管家”,提高农村文化资源设备设施的利用效率,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只有建设好队伍,才能推动农村基层文化人才的成长,才能保持乡村文化的长久生命力,才能为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2]。由此可见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文化建设服务队伍的力量。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