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韧性乡村建设探究

2020-12-16 07:56张琦付小娜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20期
关键词:韧性乡村建设

张琦 付小娜

[摘要]当前社会生产活动逐步恢复,此次疫情带来的冲击引发了各行各业的思考与变革。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在此次疫情期间都展现出各自的韧性与特点。当人们把更多目光投向城市的时候,乡村地区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熟人社会下的人际关系、农田环绕下的生态格局,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展现出了其积极的一面。本次探讨以苏北乡村为例,这类村庄布局模式大多呈行列式,横平竖直的道路体系以及相对集中的住宅都为疫情之下的防控提供了便利,增强了乡村防疫的韧性,但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韧性;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A

关于韧性乡村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之下,韧性乡村建设的相关措施更是凸显出了自身的重要价值。从拉丁语文献的相关理论研究结果来看,韧性这一概念更多地应用于机械学的相关理论研究,表示将物品恢复到最初状态。随着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韧性这一理念也逐步的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实现生态韧性的有效创建,可以使系统具备更强的恢复原始平衡状态的性能,并保证系统具备更强的适应外部风险压力考验的能力。生态系统既包括常规认识范畴内的自然生态系统,也包括人类社会系统。随着人类社会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按照适应性循环思维进行人类社会系统的创新设计,可以为韧性乡村理论研究的成熟发展提供指引。从当前乡村生态建设的角度来看,乡村社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较强,从乡村社会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压力和限制性条件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乡村社会初始状态的有效维护,可以在社会生态系统建设中实现对韧性乡村建设相关理论的有效分析。乡村社会韧性与城市社会韧性具备一定的相似性,在当前城市社会生态建设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经验的情况下,城市规划设计等关键性工作在城市韧性相关理论的影响下得到了更加有效的处置,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得以在韧性理论的帮助之下,适应更多自然及社会风险考验。对干扰性因素不良影响的规避控制是韧性乡村建设的主要意义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之下,乡村原有的社会生态受到严重不良影响,虽然乡村的人口密度低于城市,但防疫所需的各类硬件资源供给水平依然低于城市,韧性乡村建设的重要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凸显出来。

实现对韧性乡村建设内容的科学总结分析,是保证韧性乡村得到有效构建并适应疫情考验的关键。从已有的韧性乡村建设经验来看,实现对韧性乡村主体构成信息的考察分析,是确保韧性乡村建设的各项举措得到有效落实的基础。实现对乡村经济、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态多项重要因素的关注与总结,并将这些因素全部纳入韧性乡村建设战略之中,可以使韧性乡村建设工作的实施实现叠加效果,有效地保障乡村具备全方位风险抵御能力。在韧性乡村建设对象认定过程中,一定要对干扰性因素的构成情况进行总结考察,并对自然灾害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价值识别判断,使符合乡村生态体系建设需要的举措可以更加有效的明确自身价值,并且保证自然环境变化和城镇化推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明确,更加充分地满足韧性乡村建设的实际需要。要按照动态管理的思维进行韧性乡村建设具体工作的设计和调整,尤其要对新冠肺炎疫情等扰动性因素进行影响力总结,使韧性乡村可以凭借其功能尽快恢复乡村社会生态的平衡状态,并保证韧性乡村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的调整其主导因素,为韧性乡村充分满足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供帮助。

从韧性乡村建设的相关理论来看,实现对扰动性因素的规避控制,并寻求新的平衡状态,使体现韧性乡村优势的关键,在新冠肺炎这一重要考验到来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实现对韧性乡村建设方案的创新调整,并制定符合扰动状态控制需求的策略,是提高韧性乡村总体建设质量的关键。从韧性乡村建设的已有经验来看,实现对社会发展潮流的掌握和应用,是提高韧性乡村总体建设质量的基础,因此,结合新冠肺炎对乡村所带来的具体冲击实现侵害性因素的分析控制,可以为韧性乡村的建设积累有效的经验,并且保证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韧性乡村建设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得到完整有效的控制。在韧性乡村结构建设过程中,针对外部冲击性因素和干扰性因素构建的平衡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制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挑战性因素的具体策略过程中,韧性乡村需要实现自我组织的调整优化,并结合乡村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等因素,实现对人性机制的深层次构建,使外部冲击性因素到来之时,乡村内部的名类资源都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实现整合应用,为韧性乡村总体建设价值的优化提供必要支持。

在构建韧性乡村过程中,物质系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实现对乡村物质资源的有效整合供给,才可以保证乡村具备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能力,从而体现出韧性乡村的重要价值。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结合韧性乡村建设的相关经验,对交通基础设施、房地产、信息设备和官网等物资进行有效的整合供给,并保证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类基础性资源可以得到完整有效的供给,充分满足韧性乡村所必须的各类物资需求。要加强对韧性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视,充分认识到环境因素对乡村主体人员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的引导性作用,使韧性乡村的建设能够在居住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得到逐步改善的情况下,滿足韧性乡村建设的实际需要,为乡村之中各类资源的完整有效供给提供精准支持。文化性因素也对韧性乡村的建设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在韧性乡村应对外部挑战的情况下,单纯的物质经济利益不能保证全面调动乡村主体人员的积极性,只有从文化层面构建起符合韧性乡村建设需求的具体策略,才可以为韧性乡村的高水平构建提供更加具体的支持,并且保证乡村的原有文化资源可以得到全面系统的调动与整合。社会系统的调整优化也是影响韧性乡村建设水平的关键,实现行政机构、经济力量和自由社会团体的有效协作,是提升韧性乡村总体建设水平的基础,因此,只有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实现对韧性乡村建设相关规章制度的创新应用,才可以为韧性乡村全面的适应管理机制创新需要提供帮助,并保证韧性乡村建设所需的各类基础性条件得到充足完整的供给。由此可见,社会因素、物质因素和文化因素对韧性乡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实现对以上三项因素的有效构建,是保证韧性乡村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要挑战的关键。

疫情初期,重点工作在于排查返乡人员中有无来自武汉及湖北地区,相较于城市中的居住小区,乡村地区排查工作更加便捷。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关系,在排查过程中每个村民都可以成为“乡村眼”,这一点和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到的“街道眼”有点相似,他们可以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彼此之间的了解,以及在公共安全人人有责的要求下, “乡村眼”可以确保心存侥幸的人员无所遁形,做到见“疫”勇为,保证整个村庄的卫生安全。这一点也是疫情之下乡村相较于城市所具备的明显优势。

除了村民之间的互相监督,疫情下的乡村社会还需要村民一系列的自发行为来保障村庄的安全,苏北农村内部道路多为棋盘式,因此部分村庄存在出入口较多的情况,为更好地响应政府管控要求,单靠村委会不能实现全部出入口的严格把关,因此需要临近的住户承担疫情期间的站岗职责,这种管理模式在熟人社会中具备一定的弹性,与政府人员刚性把控相比,优劣并存,因此需要要求村民严格筛选特殊出入情况,做到为自己负责也为集体负责。所以对每个村民的教育与宣传工作格外重要。如何做到宣传工作的全覆盖,这一点在排列整齐的村庄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宣传与监督聚集人员的车辆在这类村庄可以便捷快速的对每一条巷道进行排查,极大方便了政府人员的工作。

在此次防疫阻击战中,乡村的自给自足确保了村庄的韧性,在外部市场短暂关闭的情况下,村庄内房前屋后的菜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保证了村民的基本生活,加上春节的因素,每户储备了足够的食品,因此在整个疫情期间,村庄并未展现出过多的食品购买需求,但通过疫情可以让我们看到,延续村庄自给自足的生产优势是今后规划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当下要实现这一想法,首先要确保村庄内足够的空间,其次引导村民种植一些瓜果蔬菜,除了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还可以打造乡村特有的菜地景观,引导乡村回归田园,体验诗意生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指出,农村防疫工作是当前防控工作重点之一。虽然此次疫情更多的集中在城市地区,但关于乡村仍然需要人们去警惕,在公共医疗资源这一块存在明显的短板。短期内乡村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但要面对长期的挑战还需要补齐乡村各项配套设施。而农村基层卫生站承担了基础筛查工作,但目前很多社区还没有独立的卫生站,这就需要在下一步规划提升改造过程中,要增加卫生站的配套建设。农村拥有大片的农田用地,拥有天然的隔绝优势,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如何快速建设临时医疗设施,需要由上而下建立完善的应急备案制度。在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可考虑在乡村周边田地中增加应急医疗设施选址规划,以中学服务半径为参照,实现镇域村庄全覆盖。在有需要时可以快速确定选址,建设像武汉一样的方舱医院來应对疫情需求。

此次疫情也暴露出乡村村民文化活动的匮乏,多数居民宅在家中缺乏运动。部分老年人的生活在疫情下并无太多变化,原本村庄内就缺乏活动场所,平时他们也多是坐在家门口打发时间。因此如何为乡村注入活力是值得深思的事情。这就要求在今后的规划中多考虑为村庄建设休闲活动场地,从而满足村民的需要。疫情期间也可以通过集体广播形式,每天定点播放健身运动或文化娱乐广播,为封村下的村民增添一点乐趣。

希望在规划引领下可以更好的增强韧性乡村,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保障。疫情结束后,乡村地区的稳定发展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繁荣的基础保障,因此需要我们更多的去思考,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如何放大乡村优势,增强乡村自信,应对挑战可以让乡村拥有见“疫”勇为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洪帅,慢旅游背景下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农业经济,2020 (07).

[2]张春艳,新媒体语境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长白学刊,2020 (04).

[3]尹怡诚,成升魁,王亚琴.保障规划落地服务乡村建设[N].中国自然资源报,2020-07-09 (003).

[作者简介]张琦(1991-),男,江苏徐州市人,初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付小娜(1991-),女,山东济宁市人,初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工程

猜你喜欢
韧性乡村建设
数字孪生技术打造韧性城市
主题:建设韧性城市 助推城市发展
寒露
“轻车”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