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社区发展模式研究

2020-12-16 07:56郑蕾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20期
关键词:发展模式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成为了我国发展的重要日程之一。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代名词,各地政府的大力实施和推进所产生的成功典型建设案例使得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走向了新的高度,也带来了新的乡村建设浪潮。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力推进不仅通过充分利用乡村当地的各种资源,提高了乡村的经济发展、村民的居住环境、生活质量等,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生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各地市之间环境、资源、人文习惯之间的差异,农村与农村之间的差别巨大。因此,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各乡村之间不能使用照搬主义,粗制滥造地进行新农村建设。而是应当经过充分分析讨论探究后根据当地特点从而建设合理且真正利于当地农村生态社区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本文根据当下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及各地之间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通过分析案例对影响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别讨论,从而探究出一套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社区的有效发展模式。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設;农村生态社区;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A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重点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其中促进城乡资源优化、合理配置的农村生态社区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起点也是发展的主要目标。而农村生态社区的概念即指可持续的农村居民聚居模式,其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载体和最终体现,主张通过充分利用农村当地的各种资源,从而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舒适、健康、又有乡村特色的居民聚居环境。

但是,在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国新农村社区的发展依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及隐患。如随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重组和拆分的情况,导致了农村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联络日益减淡。原本传统的村落情感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变得不再热烈。同时,因为新农村建设而重新修建的新房实际上并没有很好的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大量不合理的修建和翻新,并没有严格根据当地的特色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这不仅造成了农村居民们不得不住进新房,而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的农村社区,同时也造成了农村当地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等情况的发生。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我国时代发展主题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村建设发展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力推进。积极探究寻求科学合理的农村科学建设发展模式,从当地文化、产业、技术等建立符合当地特色和需求的农村生态社区建设模式框架,并根据过去对农村建设中的案例、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找到一条符合新农村社区建设价值和作用的有效发展模式是我国当下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目标的重中之重。

1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社区发展的意义

1.1 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其核心是通过改变农村资源的利用模式,从而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基础。同时美丽乡村建设也对当地文化产业的保护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意义,农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可以更好地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促进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及精神文明建设。

1.2 农村生态社区的概念及发展意义

农村生态社区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大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习近平总书记说,“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课题,农村生态社区的建设关系到农村居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托。

农村生态社区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所衍生的发展理念。其中,可持续的有效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建设思路要求着农村生态社区建设要以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主要发展途径,并通过对农村当地生态环境的优化、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而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及健康稳定的发展。

然而当下,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农村生态社区有着诸多难题,如对农业产业资源浪费而导致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问题愈发严重。这要求着当地政府及农村居民需要提高对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认识,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理解。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要求

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设和谐社会,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关键和核心。农村生态社区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有力于为当地农民营造充满生机和良好社区环境,使得当地农民在生态社区中充分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精神文化发展。

2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社区发展的必要条件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社区发展推动了传统农村经济的转型,加强了对当地生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通过各地的沟通交流,使得不断地有新的发展理念涌入,大大地活跃了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村生态社区的实践过程中,根据过去对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分析归纳总结了以下几个必要条件:

2.1 农业+产业联动模式

经济增长作为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内在动力。农业+产业联动模式对新农村建设中经济的增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各地通过对农业+模式的不断探索,实施了超市农业、旅游农业、创意型农业等模式大力开拓当地农村市场,充分提高了当地经济的增长。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购成为了当下人们购物休闲的主要方式。通过农业+互联网模式将农村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及其特有资源融合到网络购物中,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电商的发展形式,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和信息化程度,同时也大大地保障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了当地要素回流提供内在的吸引力,为农村生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浙江省安吉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一个通过农业+模式成功探索的案例。自1998年经历了工业污染后造成的生态破坏后,安吉县改变了原本工业立县的发展思路并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2003年,安吉县结合浙江省委呼吁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万千工程”推行了符合安吉县特色的“两双工程”,即“双十村示范、双百村整治”为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整治以集中改变工业污染造成的生态破坏。对生活污水、牲畜养殖污染、垃圾固废、化肥农药污染、河塘水源污染等进行集中的整治,大大改善了安吉县被工业污染破坏后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生态环境在得到有效治理后,安吉县于2008年提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计划作为新一轮的发展规划。并通过农业产业提升、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素质提升、旅游业及居民生活质量服务提升积极进行美丽乡村的建设。自安吉县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规划后,立足当地生态环境资源的优势,通过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乡村旅游产业、积极推广当地竹茶产业、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农民人均收入直接由5402元增长到158836元的12.69%的年增长率。所有产业中,仅竹茶产品的收入就占当地农民收入的60%。

2.2 农村三生资源的综合利用

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不断通过新技术对当地农业产业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有利于达到经济的增收和农村居住环境的合理改善。如通过“牲畜+沼气+农业”的模式,在进行畜牧业的养殖过程中,结合沼气生态化改造,并与花卉种植、农产品种植基地进行有效结合,使得农产品与养殖造成的废弃物充分的融合,达到变废为宝的效果,不仅可以充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对当地农民的居住环境、农业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优势。

如浙江省永嘉县就以“环境综合整治、村落保护利用、生态旅游开发、城乡统筹改革”的理念为发展目标进行美丽乡村的建设。在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后,永嘉县便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进生活及农业的垃圾处理再利用、污水处理、如厕的卫生改造、村道改造再规划、增强绿化率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改建,从而大力实施生态环境资源的改善、村落田园风光的打造、高速路口景观提升等重点工程,着力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和当地的生态环境有效发展。

2.3 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农业的辩证关系

增强当地的经济总值和提高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充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生态及经济的共赢稳定可持续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主要目标。农村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而经济作为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保障,其具有不可忽视的关联关系。因此,在进行当地美丽乡村及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的過程中,不能仅仅关注经济的增长,而忽略了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不能仅仅关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忽略了经济的保障,没有了经济的支撑,当地农民的经济生活问题得不到保障,同样没有办法做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即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发展规律,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式的运用,实现的可持续性的农业发展模式。因此,在美丽乡村及农村生态社区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到生态农业和美丽乡村做到协调一致、互促互利的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利于通过对当地生态资源、地理优势、自然优势的充分利用,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减少工业、畜牧业、及生活上造成的污染。同时,生态农业所强调的绿色及生态化建设,提倡种养殖一体化,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绿色无污染的高品质产品还可以利于提高当地的经济增长效益。依托当地独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优美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当地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在提高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不断通过教育引导增强当地农民的环保意识、文化素养等以实现当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协同发展。

3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社区发展模式的发展模式分析

为进一步做到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生态社区的有效发展,我们应着力于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3.1 项目带动,特色开发

因为地域的不同,不同地区具有各地特色且独有的资源优势。因此,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生态社区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独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产业资源的优势,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背景,以创建特色乡村旅游的示范项目为目标,重点推进当地经济增长。

3.2 完善机制,健全政策

在设立发展目标前和实行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应以目前,国家和当地的发展政策为前提,并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联办协办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消费享受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真正营造一个“进农民家,品农家饭、结农家情”的良好氛围。

3.3不断创新,多元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生态社区的建设应该紧紧跟上时代的潮流,不断的进行理念的创新,做到多元化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当地经济的增长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如对农业+模式的有效利用,可以大大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在进行当地特色旅游业的发展时,通过建立统一的品牌,进行统一营销和管理,可以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多元化,统一化,利于经济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峰,张广花,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社区发展模式的思考[Jl.科技经济导刊,2018 (13).

[2]张杰,发展生态农业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J].现代农业科技,2009 (13).

[3]唐亚凯,李永勤.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J],经济研究导刊,2015(04).

[作者简介]郑蕾(1983-),女,山东临沂人,文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猜你喜欢
发展模式
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如何借鉴南方发达地区发展模式探析
美国与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模式比较与分析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赣南生态旅游竞争力及发展模式研究
对江西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