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与做人
——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2020-12-18 07:23文梁启超
初中生世界 2020年22期
关键词:智育判断力仁者

文梁启超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辞地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总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所以教育应分为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智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印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断力。

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它,叫它变得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费的事,我想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它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昏浊的脑筋,着实将养它,叫它变成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它,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都是智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样才能不忧呢?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道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是怎样。“仁”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言语说明,勉强下个解释,可以说是“普遍人格之实现”。人格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看来。所以仁字从“二人”。总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发,成为一体,我的人格才能实现。我们若不讲人格主义,那便无话可说;讲到这个主义,当然归宿到普遍人格。换句话说,宇宙即人生,人生即宇宙,我们的人格,和宇宙无二无别。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作仁者。

然则这种仁者为什么就会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

怎么样才能不惧呢?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的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俗语说得好:“生平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

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著。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所牵制。意志磨炼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的事,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一世人,绝不会有藏头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王选在《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的演讲中,结合具体事例,说明了扶植年轻人的重要性。梁启超在本篇演讲中,详细阐述了人如何才能做到“不惑”“不忧”“不惧”,勉励清华大学的学生们能够“学做人”,希望他们在大学这几年中能“成人”。这篇演讲,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能给我们以有益启迪。

1.本篇演讲词开篇就向听众设问,有什么表达效果?

2.文中画线处引用孟子的名言及一句俗语,有何目的?

猜你喜欢
智育判断力仁者
科技创新 智育未来
非遗剪纸绘梦想,厚德启智育新人
成宏:妙手不负悬壶志,仁者长怀济世心
仁者爱人
武术,是一生的修行
仁者
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易错题分类解析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美育、德育、智育功能
环境会影响判断力
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