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销近200 万斤!看“青岛虾王”的养对虾模式

2020-12-18 16:58
渔业致富指南 2020年19期
关键词:老魏对虾大棚

受双节消费带动,市场对虾的需求越来越大,无论是自己食用还是走亲访友,不少人都会在节日来临前“囤货”。这几日,胶州市李哥庄镇魏家屯养虾基地一片忙碌,工作人员或忙喂虾,或忙出货。养虾基地负责人魏兆俭养虾已经十几年了,目前基地以合作社的模式运行,他带领着60余户合作伙伴共同致富。

在李哥庄镇魏家屯村的兆俭淡水养殖合作社,百余亩大棚整整齐齐的排列着。大棚内,工作人员正在喂养虾,虾池内的增氧机在不停工作着。“养虾,对温度、水质、菌群要求都很多。这个水基本两三天就换一次。”魏兆俭的女婿田立鹏介绍说。在这个养虾基地,一年可养四茬虾,每茬五六十万斤。

“我们养的是南美对虾,个头大,一斤十几头(十几只)。”田立鹏介绍,“我们养殖基地有三处共六百二十亩,新基地四百亩左右,一直在改善还未投放虾苗。我们合作社养殖户有60余个。我们负责提供场所和养殖技术。”当问及销路问题,田立鹏信心满满,“远一点儿的北京、浙江、江苏、天津等地,近一点儿的城阳、胶州市区,都来订购,只要我们的虾养得好,销路不愁。”

说起养虾,田立鹏的岳父魏兆俭可是一把好手,养虾十余年来,他一直探索养虾技术,他发明的“篷布养虾”还获得过专利。篷布绑在塘里,可拆卸可移动。篷布养殖建设周期短、投入成本低,同时大大提高了虾的产量。他养的虾也非同一般,虾卖的更是疯狂,价格是别人的两倍,还成了抢手货。同样是养虾,他的虾塘一亩产值达到了13万元,一年卖出近200万斤对虾。

十几年前,魏兆俭开着汽车到全国各地跑运输,一次到南方运货偶然发现养殖对虾的商机,回来后他毅然卖掉跑运输的车辆,改行养起了南美对虾。经过不断的摸索,老魏采用大棚养虾,开始了“一年四季出虾”的探索,并获得成功。2016年老魏竟然琢磨出了用篷布建虾池,并且申报了两项国家专利。如今,老魏的虾名声在外,不少北京、天津、济南的客商都前来购买,同行也送给他一个响亮的外号“青岛虾王”。

“被逼无奈”用篷布建虾池

魏兆俭的虾池与一般的虾池不太一样,一般的虾池采用钢筋水泥混凝土、砖石等传统建筑材料,而魏兆俭的虾池使用热镀锌扁圆钢架结构搭建大棚骨架,内置养殖池采用养殖专用“篷布”制作,看起来十分规整。

“其实我搞这个发明实属被逼无奈。”今年54岁的老魏看着自己的杰作笑眯眯的说,2016年他从胶州老家来到了高新区承包土地养虾,可是因为建虾池要动用水泥,会对土地造成污染,所以没有通过审批,这可急坏了老魏。急中生智,老魏通过半年的摸索,才想到了用“篷布”搭建虾池,不但解决了环保问题,这项发明还让他名声大噪。

篷布虾池已经申请两项专利

据老魏介绍,传统水泥虾池每平方米的造价大概在600元左右,而篷布虾池只需要200元,现在老魏在西小涧村已经建起了1万多平方米虾池,并逐步扩大面积,计划2-3年内建设10万平方米。老魏的这项创新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近半年来全国水产推广总站、青岛市海洋渔业局等多个单位都来到老魏的虾池进行调研。从全国各地来高新区学习的水产养殖同行更是络绎不绝。“湖南的、江苏的,好多省市的朋友都来了,最近好热闹。”老魏说,凡是前来学习的同行,他都倾囊相授,把建设篷布虾池的窍门告诉大家。目前,老魏已经将自己的发明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两项专利,正在审批当中。

远销北京天津,人送外号“青岛虾王”

多年来,老魏的大虾越来越红,产品远销北京、天津、济南等大城市的酒店,虽然不但扩大养殖规模,但是产品始终供不应求,其貌不扬的老魏也成了青岛水产养殖界有名的老大哥,人送外号“青岛虾王”。2009年,老魏成立了青岛兆俭淡水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自己的“兆俭牌”大虾,近10年来已经有上百名养殖户前来学习养虾,而老魏则一一倾囊相授。“大家都是搞水产的,人多力量大,我就不信同行是冤家这句话。”老魏说。

(信息来源:致富经)

猜你喜欢
老魏对虾大棚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对虾养殖弱势群体的管理
对虾吃料慢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对虾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琴结
老魏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