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的教室

2020-12-19 01:27
江苏教育 2020年71期
关键词:场域跨界教室

韩 燕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庄惠芬校长说:“儿童的学习不光是一个教室连着一个教室,而是一种追求连着一种学习、一种学习连着一种生活。”所以,教室是指向生活、创造未来的重要生态场域。

一、教室场域建构的现实追问

随着新技术发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教室已经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尽管教室在形式、结构、内涵上有了很大进步,但在基于生态学习理念的场域中,却遭遇了极大的尴尬。

(一)非生态化现象仍有存在

目前,围绕教室的学习生态在一定程度上仍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法则;围绕教室的环境、文本、教师、学生、社区等学习生态各要素与学习发展的关系,还只是点对点的二维、单向、静态的薄弱联系;人与人、人与环境、环境与环境的互动协调尚不和谐;学生之间存在着孤立与竞争的关系倾向;教师主要关注教室内的学习,并习惯遵从既定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就范”,学习方式、过程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选择较少,被动学习依旧存在,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场域观的缺失和不足

很多教室只是在空间结构、技术嵌入、文化建设上进行物化的同质表达,对跨界思维、泛在学习和教室生态要素的关系整合缺少深入思考。有些教室只是工业化的集成产品,缺乏学校、年级、班级、学科的教育特征。教室也没有从单一的学习场所功能中超越出来,成为全面育人的情境、文本和教师;其照顾了社会价值和普适学习的共性,忽视了个体价值和学科学习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个封闭的物质性空间,形式和应用大同小异,并未成为充满多元、多彩、多力、多能的复合生态场域。

二、打造独具学习生态的教室场域的路径

“场域”从关系的角度看,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构型”。学习生态的核心也是学习中各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指向生活、创造未来的教室场域建构,一定是基于学习生态理念的。从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交互性而言,教室场域对外是跨界融通、泛在生长的动态场,对内是统整各类场域要素的复合场。

(一)教室是时光隧道——形成“跨界融通”的脚手架

乔布斯说:苹果之所以伟大,其中一个原因是创造它的是一群音乐家、诗人、艺术家、动物学家和历史学家,而他们恰恰还是最好的计算机科学家。独具学习生态的教室场域,首先是多元融通的跨界场域。物理学上,在引力场的奇点处可能存在超时空连接的管道,通过它便可跨越不同时空。从教育层面看,教室日益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光隧道”。在隧道场域中,学生形成多层面、多方位的全面学习愿景,实现能力的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甚至是跨时空迁移。教室是以“技术、思维、方法”为脚手架的“时光机”。

1.技术跨界为教室增强底色。

教室将各类新兴技术纳入其中,形成新的学习关系和范式。这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误区,如把“智慧教室”简单看作“智能设备”集成的教室。从深层来看,“智慧教室”是学习场域的跨界,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室对技术的应用,不是物理结构的简单组合,而是超越技术应用的策略融合。在教室中使用跨界技术,增强各学习要素的粘合性、交互性和融入性,促进学生从接受信息向创造信息转变,真正把单一形态的普通教室,转型为多功能、多形式、多维度、跨学科的混合学习区。如把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心理测量技术等全部容纳进来,打造全场域的协作学习系统,通过全方位学习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提供精准、个性化的助学服务,生成动态多元的混合学习。

2.思维跨界为教室增添亮色。

跨界思维是对“教室”概念的再定义、重设计。为更好地表达教室的场域特性,建立场域内外连接,教育者要突破传统概念、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和观念去思考教室的功能和价值,从不同领域寻找灵感,跨界合作,打造科学、自然、人文、艺术等与学科融通的教室,使之成为多向互动、多维动态、多元对话的场域。帮助学生从走进教室开始,就能潜移默化建构跨界思维,在思维跨界的学习中,延展思维广度,形成核心竞争力。如结合“用户体验思维”,在教室场域中体现人本关怀,尊重用户体验,使用视觉造型、美学、符号学、脑科学、市场学等跨界思维,使教室变得更加人性化、个性化。

3.方式跨界为教室增加特色。

教室是学习方式跨界发生的容器。基于个体学程、学习路径、学科知识、生活主题,在教室场域内积极探索项目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和真实情境的探究实践活动等学习方式。教室场域,既要立足学科内容,遵从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和活动程序,也要指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范式的跨界融通,使教室场域从关注个体学习的立场,走向发展情智的立意。如在教室中设置涂鸦移动墙,便于学生合作讨论时畅意书写;摆放绿植或水箱,学生通过观察,习得生物、化学、环境等多学科知识;建设正式或非正式学习、体验的空间,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实现混合学习、融合学习、深度学习等多途径学习范式群间的自由切换。

(二)教室是第三任教师——重构“学习关系”的生态体系

人的一生是构建生命能量场的过程。从生命视域看,教室场域也是理性的、有生命情感的客观存在。教室通过情境、文本、教师传递教育生命的气息,张扬教育生命的活力。独具学习生态的教室场域,本质是统整学习生态要素的关系场域。在教室生态场域中,情境、文本、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总和,散发出生命的智慧和生命的创造,并延伸到学生的整个生活和生命中。教室通过统整和重构情境、文本、教师、学生的学习关系,形成一个共生共长的生态体系。学生自主地沿着场域内各条纵横关联的“学习关系”开展学习,形成个性化学习力。

1.教室即情境。

教室是环境管理、情境感知的深度系统,是由情境、交互、体验、反思融为一体的深度学习场域。学习是学生与教室场域交互的过程。教室是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资源、过程、成果和评价高度集成的情境域。教室是把学习进程还原为知识发生、发展的现场。其依靠“主导式情境交互场”和“旁观式情境体验场”等智能化、集成化的情境,对学生主体产生积极影响,帮助学生自觉“入场”,自主“在场”。如创设沉浸式的体验情境,使传统教室转变为真实实践场景,传统学习时空转变为技术增强的、开放式的多维时空,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用具有挑战性的真实任务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愉悦、真实的学习体验,润物细无声地形成相关品格和能力。

2.教室即文本。

世界是教材,教室即文本。教室是一本大的教科书。教室场域是内容呈现、资源获取的集合。外表再华丽、技术再先进的教室,没有学习内容的整合设计和学习资源的有效调用,就是不具生命力的空壳。整合了情境、内容和资源的教室,成为动态的、智慧的、交互的、有生命力的场域。教室内的一切要素共同形成了学生学习的文本。学习就是学生与教室内所有要素的交互和对话,在此过程中,助推学生对学科的知识体验和生命的情感感悟。如学生利用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等实现资源和信息的搜索、提取和共享,并将学习材料加以演化,通过场域内人机耦合,实时决策呈现什么内容,以怎样的形式和顺序呈现,使知识变得鲜活、生动,从而形成新的知识。

3.教室即教师。

在场域意义上,教室是紧随父母和教师的“第三任教师”。教室与学生及时交互,支持个性化的发展。教室不再只是硬件、软件的物化集成,更是能感知学生行为和心理的伙伴。学生影响教室,教室也影响学生。教室和教师一样,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发展的支持服务者。教室统整场域内的各项学习要素,建构新的学习生态体系,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引导、服务、跟踪、监测和支持。如在学生群体和学习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情况下,一位教师往往难以在同一时空里兼顾所有个体的状态。教室场域承担教师角色,与学生学习过程嵌合,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互动、和谐共进的学习时空,智能地、自主地引导学生规划学习路径、调整学习策略。

(三)教室在左,世界在右——打造“泛在生长”的赋能世界

教室场域的外延是社会。社会、学校和教室都是具有社会学和教育学的意义场。三者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独具学习生态的教室场域,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万物互联的泛在场域。教室要走出学习生态的“孤岛”,连接星辰大海,必须融合学校和社会,使学习变得无处不在、无缝衔接,为学生的未来创造一个“共在交往”的终身学习场域。

1.学习在窗外。

学生从学科走向生活,从教室步入社会。生活即教育,世界是教室。未来学习一定是打破学科边界、学校边界以及群体边界,突破校园围墙,通过多维渠道和方式获取知识与技能,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活动过程。教育者要立足教室场域中心,创设连接社区的泛在学习环境,编制泛在学习资源,设计形式多样的泛在学习过程,从而形成源源不断的终身学习的动力。

2.学校的城域景象。

学校要超越一个个单一教室,把内部的多个教室场域整合起来,成为有序、多样、开放的教室群落组合。像常州市星河实验小学一样,学校成为一座充满创想的微型城市。在城域景象中,建构一个做学玩合一、思创行融合的域,形成一个人人有好奇心、个个有创造力的场。学校成为一间大教室,教室成为一所小学校,在这样的场域里,处处是教室,处处是图书馆、实验室、艺术馆、博物馆,处处是学习的地方。学校场域赋能学生,让学习在场且真正发生。

3.以一物触发世界。

以一物触发世界,以一室连接未来。学习日益指向生活,进入社区,但多数时间,仍在教室内展开。要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就是要走出教室学习生态的“孤岛”,形成与外界万物互联、唤醒生长、持续发展的泛在场域。教室一边要筑定与外在不利因素的边界,一边要打开窗户把“整个宇宙”全纳进来。学生通过教室场域的协调,便捷的联通世界,创造未来。读“圣贤书”,达“天下事”。

基于学习生态理念的教室场域建构,就是要把教室打造成混合学习、终身学习、体验学习、学会学习、创造分享的地方,就是要形成充满学生味的、生态的、有生命力的学习场域,其根本是为了生命的绽放。当然,场域的建构,必须与学校的价值理念融合,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认同、数字责任、环境素养和世界理解能力,使场域有效地服务于人,而不是凌驾于人。

猜你喜欢
场域跨界教室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