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指向幸福的教育追求

2020-12-19 01:27徐新颖
江苏教育 2020年71期
关键词:王老师爱心心灵

徐新颖

什么是幸福?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它没有客观标准,只有主观体验。对学生来说,幸福体验可能来自许多方面,其中心灵成长和潜能激发所带来的幸福体验是巨大而持久的。心灵成长和潜能激发是学生发展和创造最重要的动力源。

王银娣老师“心灵转向”的教育实践,引领学生“向着明亮那方幸福成长”。她通过丰富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内向自卑”到“重树自信”,到“重识自我”,再到“战胜自我”“重构自我”“发展自我”;她通过帮助学生在班级中发现自己的价值,认准自己的位置,定位自己的目标,让学生逐步找到集体归属感并真正融入班集体;她通过开展“导盲之旅”“爱心捐助”等一系列有意义的班级活动,逐渐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她总是站在学生的身后,精心筹划、周密组织、适时点拨、启发引领,促进学生“向着明亮那方幸福成长”,最终找到学生幸福成长的教育密码。在和学生一起体验幸福成长的过程中,她始终不忘初心,心向明亮,始终给学生以关怀、自信和力量,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验幸福和美好,一步步因“心灵成长”而不断向幸福攀登。

王银娣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班主任。她总能给人一种“熟悉”的亲切感,无形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说:“王老师是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跟王老师在一起感觉很幸福。”“王老师对我们可好了,在我们班,我感觉很自信,很有成就感,很幸福。”我想,学生之所以对王老师有这么高的评价,关键一点是老师和学生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学生们在班级里获得了向上的精神力量,实现了自我成长,体验了成长的幸福。

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引领学生的心灵成长,实现有价值的幸福追求,厚植学生精神成长的根基。作为班主任,王老师引领学生向上生长,她努力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班级氛围,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学生被王老师关注、理解和爱护,在王老师的鼓励下前行。所以说,只有在师生双方的心理需求都得到满足的时候,才能找到“明亮”的出口,共同努力,幸福成长。王银娣老师和她班级的学生正是有了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认同感”“价值感”,才会有实在的“幸福感”,才实现了班级的华丽转变,过上了一种“完整而幸福的生活”。

我认为,教师要让学生的幸福成长看得见、摸得着,让成长体验在他们心里扎根发芽,进而生长出获得幸福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心灵成长,享受到幸福。王老师在文中提到的“小L”“小X”“小H”,都是“幸福成长小榜样”,我相信王老师的班级里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幸福成长小榜样”。“教育本质上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多么动人的一种描述啊!一个班级里这么多的“幸福成长小榜样”,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好呈现啊!所以,我说王老师是幸运且幸福的,王老师班级的学生是幸运且幸福的。他们“幸福成长”的故事,也感染和激励了我,我告诉自己要继续努力,为自己的幸福成长不断向上,向上,再向上!

我从王老师的教育叙事中,真切地感受到“她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正是因为有了“爱”,才让她把握到了教育的真谛,用爱心赢得了爱心,用真情换得了真情,用幸福成就了幸福。李叔同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这样一件事: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课堂上,先生看见一位调皮的学生在看课外书,下课了,当别的学生陆续走出教室后,身着长衫的先生轻轻地走到这个学生的面前,深深地给这个学生鞠了一躬,面带温和的微笑说:“下次请不要看课外书了。”这样的教育细节,让我为先生的那颗无比包容学生的“大爱之心”所感动。也正是这样一个个的细节,才彰显出大家风范、学者气度。“师者,德之大也,行之引也。”做教师,理应如此。爱,有时候是不需要语言的,正如王老师文中所说的那样,“一个赞赏的眼神、一脸真诚的微笑、一句诚恳的鼓励,都会让学生获得愉快而肯定的积极情绪体验”。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瞬间,都会在学生的心底埋下“爱”的种子,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满满的爱,就不会因为学生一次偶尔的过失而苛责学生,进而带给学生心灵上的伤害,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所以,“爱”是学生幸福成长的基石,体现了教师人性的光辉。

教育是奠基未来的事业,教师在工作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教师要为每个学生谋“好前程”,做学生心灵成长的引领者,幸福成长的护航者,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使之不断攀登精神高地,享受幸福人生。

猜你喜欢
王老师爱心心灵
奇妙的旅行
有趣的动物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爱心树(下)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爱心
唤醒心灵
难忘的“记者招待会”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