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集体价值

2020-12-19 01:27沈育生
江苏教育 2020年71期
关键词:权威性隐性信仰

沈育生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凝聚社会共识、明德修身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19 年,国家先后颁布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实施纲要》,彰显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许多实施通道和具体方式,在学校教育时空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发挥集体教育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言:“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一、高度关注集体隐性权威性,赋能成长空间

任何集体都会通过规范约束、同伴评价等方式形成一种隐性权威性,这会促使个体在集体中有意识地调适自身的行为以保护自己、赢得尊重。教师是班集体中的首席,教师的“声音”很可能是班集体隐性权威性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集体中对学生个体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反馈是集体权威性的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表达,其效果往往会被接收者成倍地放大,深刻影响着个体的发展。

1.敏感德育背景,善用集体权威。

交流谈心是教师普遍采用的德育手段,但德育实践告诉我们,许多时候,谈心可能往往是教师的“自我陶醉”。笔者在学校里做过一个关于师生交流的问卷调查,在回答“你如何看待老师谈心的效果”时,学生们普遍认为效果一般,原因包括:教师带着有色眼光看人、教师不了解内情、教师讲话没有诚意等。由此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师生间简单的对话交流是无法轻易改变他们业已形成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

“我们只和分队发生关系,我们和个人并不发生关系,正式的公式就是这样的。”马卡连柯集体教育中的“平行影响”方法会对今天的我们有所启发。教师应全面审视德育要素,突破惯性思维,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权威。对集体成员的正确言行进行及时表扬和肯定,让其在集体的价值引领中得以强化;对集体成员的错误言行,创设集体理性探究的空间予以澄清和修正,让其在集体的价值认同中得以内化。从表面上看,教师减少了与学生个体交流的机会,学生在教师评价反馈时可能脸色平静、面不改色,但是价值引领的效果会因为集体的隐性权威性的孕育、发酵和迅速溢散,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2.拓展公共空间,彰显集体力量。

正是由于教师是集体中的首席,所以教师要倍加珍惜、充分呵护集体的隐性权威性。每学期的学生民意测评充分显示,学生对班主任的评价与班级风气呈正相关,班主任管理得法与否直接决定其在班级中隐性权威性的高低。我们的一项校园调查结果表明,两种管理风格会导致班主任集体隐性权威性的丧失:一类是班主任管理过于严厉,学生敢怒不敢言,集体凝聚力差;另一类是班主任管理过于松散,理性不足,感性有余,人为制造师生间的矛盾。

前面已经提到,集体隐性权威性主要通过规范约束、同伴评价等生成,学生是集体的主体,因此集体权威性的有效生成不是教师强制命令就能实现的,而应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一方面,教师是班集体中的首席,意味着教师要用好自己的“脑”、管好自己的“嘴”、控好自己的“情”、践好自己的“行”,要关注创新治理智慧的生成、价值引领信号的输出、团队自治意识的培养、学生参与热情的呵护等集体治理的“四梁八柱”的构筑;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拓展学生价值自主生成的公共空间,创设价值冲突的生活情境,鼓励集体成员通过公共讨论和自我修身的方式,在与同伴的质询、辩驳中,在反求诸己、尽心知性中,逐渐形成道德推理框架,提升道德判断能力,最终形成理性自觉和价值认同。

二、辩证运用集体心理同一性,激活生命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指出:“人是社会的动物,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要求归属于一定的集团和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正是心理归属的需求,使得集体心理具有同一性。集体心理同一性制约着整个集体力量的发挥,在价值观教育中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的话,能够点燃整个集体的生命活力,会对浸润其中的个体产生强大的推进效应;反之,则使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学生个体对价值观教育麻木冷漠,更谈不上价值认同和价值内化。

1.破解“集体沉默”,深化主体参与。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遇到过许多“集体沉默”的场景,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场景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举行升旗仪式时,偌大的操场几乎听不到学生唱国歌的声音;开展爱国主义演讲比赛时,班上几乎没有人主动报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班会上,很少有学生主动发言……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校园艺术节上,参加表演的班级的学生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班会课上,与教师产生共鸣的学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公开课上,优秀的学生踊跃发言、唇枪舌剑……这说明集体沉默是可以破解的。

马克思在谈到人与人的异化关系时认为:“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就个体与集体其他成员的关系而言,正是其他成员的存在,才使个体间产生了相互依赖、相互推诿的心理。集体成员越多,个体的责任感越弱,也就陷入了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提出的“搭便车困境”。价值观教育涉及行为主体内心深处的意义觉醒和价值内化,只有主体间的情理渗透和价值激荡,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内心世界被“软化”,进而打开并觉悟,最终敞亮。对“集体沉默”这一现象的破解,一方面需要教师主动破解自身的沉默,要与学生剖析德育活动内蕴的意义价值;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本着“团队分解、责任压实、督促有效”的方针与学生共同商定活动开展的主体参与规则。教师可以将集体按照一定标准分解成若干小组,生成互相竞争和督促的空间,明确各小组和组员责任,通过组内成员的近距离督促和组间评比等竞争性督促来推动更多德育主体的自觉参与。

2.强化“集体信仰”,实现主体浸润。

推开当前校园内许多教室的门窗,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信仰”:努力学习。特别是在高三年级的教室里,无论是水平层面还是垂直层面,360 度无死角地发出呼喊:努力、努力、再努力。穿越喧嚣、褪去浮华,我们会发现这仅仅是片面强调“智育”的功利主义的价值态度和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活着需要精神层面的充盈。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这才是信仰的本义。信仰是一种内在的觉醒,是主体对自身生活的超越以及对普遍精神价值的追寻和领悟。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无论对于个体成员还是集体组织都具有凝聚价值共识、动员内蕴力量、决定精神面貌的强大能量。

集体隐性权威性使得集体成员审视自身言行,为集体信仰的产生营造了氛围,集体心理同一性为集体信仰的产生提供了强大的内卷和吸附机能。在集体中,教师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轴,以集体心理同一性为主基,以责任感为主核,通过集体LOGO 设计、集体荣誉珍惜、集体活动动员等实现学生的集体身份认同,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团队成员评议、家校合作共育等实现学生的集体价值认同。所以,我们首先要确定“普遍价值”,其次要敏锐捕捉德育契机,有意地引领集体关注、交流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基于心理、情感、信念等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集体信仰会落地、萌发、挺拔和强壮,学生个体浸润在其中,会持续锚定、固定和坚定自身信仰,步履坚定地迈向实现自我价值和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

猜你喜欢
权威性隐性信仰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民主的悖论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哲学百科全书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