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和路径研究

2020-12-20 14:20张家生高妍杜鑫李云妹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传统

张家生,高妍,杜鑫,李云妹

(1.华北理工大学 图书馆,河北唐山 063210;2.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民族历史、民族精神和民族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它是历史的沉淀,是民间传统的精髓,也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证那段悠久而灿烂的历史不被人们遗忘,将民族传统文化传递下来,将民族精神发扬下去。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能够使我们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提升文化自信,加深各民族感情,让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拥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文化基础。

一、开展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传统文化的结晶。高校大学生思维敏捷,朝气蓬勃,是国家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审美情趣,提升综合素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于2019年1月颁布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此条例于2019年6月1日实施,在全市91所大学、1630所中小学开展“非遗”教育,[2]体现了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高度关注。

(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要依靠各级政府的行政权力,还需要文化事业单位和民间文艺团体等的多方协作,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和支持。[3]高等学校是人类文化的集散地和传习地,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与其他保护与传承机构相比,高等学校有技术、设备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传播的重要阵地。高校大学生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是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优秀群体,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应充分借鉴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运用多种教育手段,提高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意识。

(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通过近距离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激发爱国情怀,[4]从而改变个别学生心灵空虚、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政治信仰迷茫、集体观念淡薄等不良倾向。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激发爱国热情,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非遗的保护传承、学生品德塑造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学习传统音乐和戏曲等表演艺术,学习民间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等,可以开阔视野,深刻挖掘自身潜能,陶冶审美情趣。通过校外实践,到剧场、博物馆、庙会、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等进行观摩,充分挖掘大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和创造力,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提高综合素质。

二、开展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路径

(一)通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1.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要提高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素养,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开发非物质遗产相关课程,使大学生在具体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素养。比如可以将太极拳作为体育必修课;将昆曲、古琴、围棋、象棋、针灸、茶艺等通过开设公选课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亲身接触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艺。

对于一般的高等院校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任教师缺乏,可以通过聘请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高校做兼职教师,[5]和学校开展教学合作,向大学生现场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例如华北理工大学多次聘请皮影、陶艺、剪纸等具有唐山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校为师生展示和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他们近距离了解非遗,激发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还可以运用在线教学平台、慕课、广播、录音、图片和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模式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激发他们对我们国家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同时也增强了高校课程对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前瞻性引导。

2.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嵌入到专业课程中

对于学校大部分专业教师来讲,他们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业人员,但可以将自己了解的非遗知识和相关案例嵌入到自己讲授的专业课程中,将专业领域知识和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结合起来,[6]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艺术专业可以在课程中嵌入民间音乐和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内容;而医药专业教师则可以讲授一些民间药俗类知识;无机非金属材料类专业课程可以嵌入我国传统陶艺制作技艺等内容。通过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嵌入式教学,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素养。

(二)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姿,是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主权的有力象征。高校需要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近距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

1.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文化活动

“非遗进校园”是高校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活动形式,建立相关社团,开展文艺演出和传承人演示,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知识讲座,结合当前信息网络环境和新媒体形式,谋划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抖音比赛、微视频比赛和知识竞赛等。通过各种各样的非遗技艺交流和才艺表演会,使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浓厚兴趣,培养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提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开阔艺术视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素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与大学生的双向互动而得到更好的传承。

2.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进行调研学习。组织学生到剧场、博物馆、庙会、传承教育基地进行观摩,充分挖掘他们的感知力、创造力和观察力,提高动手能力。这样,还可以激活大学生潜在的传统文化基因,增强思维、意志及审美等能力。河北唐山市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根据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2019年,全市共有104个项目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评剧、皮影戏(唐山皮影戏、乐亭皮影戏)、乐亭大鼓、玉田泥塑、唐山花吹、乐亭地秧歌7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4个。寒暑假期间,华北理工大学相关部门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冀东三支花”(皮影、评剧、乐亭大鼓)传承基地、唐山市博物馆、群艺馆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和学习,直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面,获得最直观、最全面的熏陶和教育。

3.鼓励高校师生参与学术交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科研项目

目前,有的学校设计类专业已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学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成果进行科研课题的申报,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拓宽自身专业研究方向,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学校其他部门如图书馆,也可以根据自身馆藏优势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开展学术研究和课题申报,例如,华北理工大学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唐山市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根据这一现状,并结合自己的馆藏优势和人才设备优势,成功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冀东三支花特色资源库建设与推广”,在课题研究进展中,结合唐山相关文化事业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多方力量,研究建立了“冀东三支花”传承与传播平台,拍摄纪录片,对唐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中的传承与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4.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趣小组

针对那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浓厚兴趣,并具有一定的传统艺术天赋,愿意深入学习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建立兴趣小组,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兴趣小组成员进行指导,开展“学、演、练、研”活动。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通过他们的表演示范、讲解和精心传授,大学生可以学到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能,不仅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能如陶艺制作、剪纸艺术,还可以学习诸如传统舞蹈、戏曲、体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真正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参与者。这样,大学生在亲身感受民族传统文化魅力的基础上,就会更有兴趣去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开展相关科研和创新活动,使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青春,与时俱进,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的新活力。同时也拓展了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授空间,加强了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

5.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我国是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保存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各种原始实物资料诸如服饰、道具、工艺品等,以及在保存过程中二次记录下的非遗资料如录音、摄像、文字文本等。[7]高等学校是文化教育中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无论在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上均具有独特优势,它不仅设有图书馆、报告厅、展览厅、大学生活动中心、会堂、文化广场等实体活动场所,还有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现代传播和教育手段,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空间和信息网络设备,对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整理研究、组织汇报和交流活动提供了场所和技术资源保障。[8]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设备和环境优势,努力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让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陶,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6.培养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随着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强烈冲击,传承与传播受到严峻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已迫在眉睫。[9]物质文化遗产只要不丢失不损坏就可以长期存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人在则在,人亡则亡,如果没有了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不复存在。目前我国传承人奇缺,在过去,传承人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传统的师徒制,师傅带徒弟,依靠口授心传,在师徒之间传承,高校作为人类文化记忆的重要延续路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上可以大有作为。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采用的传承方式也不再是传统的收徒传艺模式,可以在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中增加非遗相关专业,这些专业学生按照相关规定可以享受学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到学校兼职任教、建立工作室等,使行业师资和学校教师共同合作,培养传承人。通过现代教育体系拓展传承方式,尽最大可能扩大传承范围,促使非遗传承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更好地融合。这样,大学生在学校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演练,逐步成长为不仅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才能,同时又具备文化创新能力的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解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奇缺问题。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覆盖面,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大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积极性,主动参与保护,或成长为传承人,从而进一步唤醒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传统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Tough Nut to Crack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