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想象力与电影艺术

2020-12-21 03:19勾思捷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想象力艺术教育

摘要:关于国内现存教育行业,尤其是艺术类高校对想象力教育的缺乏与忽视,从而导致国内培养出影视行业人员及作品存在大量缺乏创意、抄袭或直接翻拍的现象,国内影视行业市场一度陷入缺少原创的窘境。无论从前期编剧到中期拍摄再到后期制作,都需要“想象力”的极力参与。虽然当下虽然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但并非只能表面关注,而是应将这种理念切实贯彻到实际教育中,想象力并非一蹴而就,更是需要长期的、多方的培养与投入,从环境、行为、社会等多方面进行引导。

关键词:想象力;艺术;影视行业;教育

一、想象力的重要性

想象力——模糊且抽象,客观存在且能被具体表达。

想象力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法证实它是否真的存在,因为它属于意识的产物,而且太过抽象。但是当看到一件件成熟完整的艺术作品时,又不得不相信想象力确实是存在的。只是它的存在,必然要依托于一件可以被人类感知的、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所表达。当下最被大众接受的对于想象力的载体就是所谓的——艺术品,亦或说——作品。

世间万物在被构造之初,就被赋予了其各自不同的生物性能,也是区别于其他生物体的该物种的特有性能,每种生物的本能,都有其利于本物种发展的独特用途。然而对于人类而言,人类自我接受和认可的普遍说法是:人类有一颗优于其他物种的大脑。显而易见,人类认为自己独特的生物本能是大脑。因此,好好利用这一特殊有能力——自己的大脑而并非动物共同特性——本能或欲望,去创造一些属于人类的独有的行为或事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很多哲学领域里,都会围绕着我们的我们的大脑(即意识,也即主观能动性)而展开讨论和研究,而在艺术领域里,人类的意识大部分只是被简单的看做“想象力”、“创造性”,因为,艺术——极要想象力。

在人类历史发展以来,对自己最直观的优势的认可,也是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我们凭借自己的大脑创造出很多——所谓的人类文明.

这些人类文明,简单来说,比如我们没有触角,却需要彼此沟通,所以我们创造了语言,我们没有翅膀不会飞但我们创造了飞机,我们生来跑不快但我们依赖大脑创造了汽车火车,诸如此类无论任何想法的萌生或者是本能欲望的冲动,我们都通过我们大脑让我们的生活达到了理想状态,但这些大部分都是仅存在于人类为了弥补自身条件所不能及的物种缺陷,为了完善自身生活环境而充分发挥主观意识(想象力)的案例。在很事实中都可以被证明,人类进行的大量的研究活动,如上述列举中,只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或者服务自己生物欲望及本能。其实并不排除一种可能——其他动物比我们更加了解和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他们与生俱来明白规律,懂得规则,可以靠直接的生物本能与世界产生联系。而人类,似乎先天理解缺失,即使在不断的发明创造的同时似乎很少好好利用我们的大脑,让它做一些真正属于它该做的事情——思考。

人类要明白什么才是人类真正的特性。这也许是大脑最想让我们做的事情——无限的创造与想象。这才是本该属于人类自己的、实实在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弥补自己的本能不足(当然通过思考和创造达到和别人生物体一样的能力只是我们的意识带给我们一小部分“赠品”)。而是让我们更好的发现自己、认知自己、了解自己......

但正是这些本属于我们大脑的真正能力,却总不为人重视,甚至从未被认真对待或者研究过,尤其在当前的环境中会经常被忽视,最直观的反应就是——想象力在艺术方面的极度匮乏。

“臆想”——毫无目地“臆想”(遐想)...或者是别的更贴切的词语,本身也是大脑带给人类最好的馈赠。因为这种想象力所创造出的事物并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别的物种的基本功能,仅作为大脑的自我表述,或者艺术的自我表述。一种思维的传达,亦或说是每颗大脑自我区别的一种方式,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展现自己独特的一面。人类首先依靠自己的大脑,创造出别的物种没有也无法有的事物——艺术、哲学。再次每个人作为单独的个体(艺术行业从事者、艺术家)依靠自己特有的想象力(思维),区别于其他艺术者。所以由此可做简单的理解,人类大脑(意识)的存在是为了表现其独特性,它的存在价值是区分,它的运行方式是想象力,而它的载体是艺术行为(或艺术事件)。

经过上述简单的分析与阐述,人类意识在弥补我们自己生物本能不足并且推动我们达到“全能人类”之后的真正目的是——区别并留下痕迹,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这里仍指可被人类创造的艺术,自然艺术不在讨论范围内),完成人类真正的存在价值,展现物种的独特性,同时也证明了想象力——是唯一属于人类的能力。

想象力(意识)是人类的特有属性,而艺术是人类的特有产物[1]。

二、想象力与电影

无可否认,电影的诞生就是人类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产物,而世界公认的八大艺术之一的电影——最后一个被列入艺术范畴的艺术,似乎是涵盖了其他七大藝术的综合体,暂且做以下粗浅地解释,电影本身的呈现方式与绘画有极大的相似性,都是视觉艺术为主,每一帧镜头都可以看作一幅绘画,之后有声电影的出现相当于融入了音乐艺术,摄像机的走位似乎可以看作是一种优美的运动(舞蹈)、演员的表演要类似于戏剧舞台表演,虽然二者有差、剧情及台词依托于文学、场景(建筑)人物造型(雕塑——有待商榷)。

那么,从电影诞生到科技发展迅猛的当下,电影的发展快到似乎不合逻辑,在其他艺术都还保有一定的最初形态之时,胶片电影的被淘汰已然已将电影制作无论是在前期还是后期都推向了另一种领域——科技。

是的,现在几乎任何一部电影都离不开“技术”。动辄就以“大制作”“高科技后期”制造噱头,似乎一部电影如果没有精良的后期技术,就不再值得被投入大荧幕。对于这种现象,一定是有一部分人持反对态度。但试想最初电影的发明,在传统电影美学理论里,电影的发明无疑是依托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当时电影带给人们的震慑力与生活模式的改变也不亚于如今科技感引领下的数字电影。但无论最初的胶片电影的问世还是当下数字电影的风靡,也都仰仗于我们之前提到的——人类的想象力。所以无论是早期的胶片电影,还是如今的数字电影,都可以从符合人类想象力及人类审美的角度去思考和完善。二者皆为人类产物,没有矛盾。

所以单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看,电影的发明都和人类想象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完善更利于我们回归到对想象力在艺术方面作用的思考,即想象力在艺术作品(影视作品)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想象力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它在技术创造方面的重要性。而想象力在作品里的体现才是推动艺术经久不衰随人类文明持续不断发展的关键。

由此可见,没有想象力,就不会有电影,是想象力创造并发展了电影。

因此,在对电影从未停止过的探讨及研究中,其一便是要回归到关于电影最属性归类问题——电影的艺术性——也是最初被定义为艺术的本质属性。而我们在在今后更多的探讨中的重点,仍要关注是(影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是将讨论方向都指在当下的高科技和高效率下的出产是否掩盖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或者高科技和传统电影是否冲突诸如此类的矛盾点。

三、“标准化”与“想象力”

随时代的发展,“数字艺术”已然成为一种新兴艺术越来越多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娱乐中,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传统艺术形式的电影必然会收到打击,但这些都不能成为出不了好作品的理由,艺术的表现方式是日新月异的,但艺术的内涵是亘古不变的,明白这一点便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带来的弊端,也可以良好运用科技带来的便利,完善作品,更好的呈现想象力。所以当下当务之急就是重点培养人类想象力,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不扼杀,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并天生自带的,这是作为人类被赐予的最好的馈赠。所以对于我们现在出现的这样想象力极度匮乏的现象也许是因为太过规整的统一,任何环节都有一套自成一派的体系,也是所谓的标准范式。

太多的专业院校都以“专业化”著称,教会学生从最初的编剧创作到最后出片的每一个步骤的标准模式,反而忽略了每个人因其独特意识而自带的不规则美,这种不规则的美带来的结果就是——创意。

长时间的思维禁锢,以及大量接触优秀范例作品之后,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教育模式下带来的弊病——思维被同化,想象力的缺乏,即使有大胆的创新,也基本都在标准范式之内。但艺术本身,应该是随性且没有标准模式的,她的魅力就在于自身的散漫型,随机性以及与人脑之间的暧昧关系,被瞬间捕捉并实在表单,电影亦然如此,尽管是好莱坞,也是如此,被标准化的,永远是制作流程,而不应该是思维模式。艺术不应该被标准化,想象也力不应该有一个可视的框架[2]。

我们是随伴随高科技成长,但飞速失去想象力的一代。的确,不得不承认想象——也是一种能力,它赋予了人类对于世界认知的一切可能,也可以看作是我们所处的世界送给自己礼物,通过人类的大脑进行非生物性地合成,而这种抽象的存在状态又恰好符合艺术本身的不确定、不规则性。

一个人一生中能有几次抓住想象力的瞬间,又有几次能百分之百的表达,或又有几次能被百分之百呈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当今从事艺术行业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深入地思考。

参考文献:

[1]罗兰巴特“Camera Lucida:Reflections on Photography”[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31-34

[2]罗兰巴特“Camera Lucida:Reflections on Photography”[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76-79

作者簡介:勾思捷(1991—),女,汉族,河南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电影电视后期剪辑制作。

猜你喜欢
想象力艺术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纸的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想象力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爆笑街头艺术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