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OS的“一带一路”文献可视化图谱分析

2020-12-21 18:46胡婷婷李树勇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可视化一带一路

胡婷婷 李树勇

摘要:文章采用CiteSpace对WOS数据库中收录的2013-2020年间“一带一路”相关英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发现中、美、英三国在该研究领域居领先地位且研究热点聚焦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及“一带一路”政策解读等方面。国内学者仍需继续发表大量实证研究以展示其发展成果,做到用数据说话,掷地有声。

关键词:“一带一路”;CiteSpace;可视化

一、研究背景

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意义重大。自2013年提出,2016年全面进入实施阶段,中国政府、学界、媒体,无不积极参与其话语建构和传播。“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知识与价值的统一体,是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和精神品格的体现,其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是话语权产生的源泉、软实力生成的基础”[1]“一带一路”学术话语在国际学界的有效建构与传播,对中国“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中国实践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密切相关。整体把握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概况、研究热点与趋势,明确中西方研究的误区所在,可以为我国后续的“一带一路”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研究提供线索和方向。

二、数据采集

文章选取web of science核心子集SSCI和CPCI-SSH,并构建检索式(TI=road AND TI=belt)OR(TI=obor AND(TS=road AND TS=belt))OR(TI=bri AND(TS=roadAND TS=belt))OR(TI=b&r AND(TS=road AND TS=belt))

,同时限定年份为2013-2020,语言为英语,文献类型为article和proceedings paper。2020年6月22日共检索出826条数据,并采用Citespace5.6.R5对发文国家与机构、学科共现以及关键词共现等进行可视化分析。

三、可视化图谱分析

1.发文国家与机构分析

由图1可见,发文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度与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关注度与发文量均居前三。中国发表文章数量之多,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密度之大,这是中国在国际上积极发声,倡导合作共赢的表现。结合国内研究机构分析,北京交通大学、云南财经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中科院等在相关领域贡献较大,为“一带一路”提供经济决策、交通建设、人才培养及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

2.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共现是通过探测文献数据中关键词的词频分布来获取某一时期内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导入826条数据后,进一步剔除与检索词直接相关的节点标签(如“obor”“bri”“b&r”等),再合并处理同义词和大小写等词,得到由301个节点和953条连线组成的关键词共现网络。

图2中,“economic growth”“CO2emission”“international trade”“impact”“energy consumption”“silk road economic belt”“fd i”“infrastructure”“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ustainable development”等关键词节点较大,代表2013-2020年“一带一路”研究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

结合表1学科共现分析,发现经济学科、环境科学、社会科学与教育研究的中心性均较高,说明学科之间联系紧密,跨学科研究成为学术话语传播的主流;经济学科领域出现频次最高,中心性值最大,可见“一带一路”的初心在于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结合高被引文献分析,发现其可分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正面解读、中性解读与负面质疑,如“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规划与愿景(NDRC,2015;Wang Yong,2016)、发展动机与风险评估(Huang Yingping,2016;Yu Hong,2016;Duan Fei,et.al,2017)、合作共赢全球化(Weidong Liu&Michael Dunford,2016)与海外直接投资(Du Julan&Zhang Yifei,2017)的正面解读以及关于“一带一路”倡议解读较为中性的三大疑虑(Leonard K.Cheng,2016)。此外,还有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对外政策(Peter Ferdinand,2016)与经济性质(Tim Summers,2016)的负面解读。总体上看,正面呼声高于负面,但负面解读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3.研究趋势分析

在CiteSpace5.6.R5中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选择LLR(对数极大似然率)算法,得到七大主题聚类,算出其Q值为0.5205,表明聚类结果具有显著性[2]。

根据图3节点的中介中心性及时间段分析,可将近七年来“一带一路”对外话语构建的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一带一路”发起阶段(2013-2015)。国内外学者围绕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生产要素流动、可持续发展等话题,分别阐述了“一带一路”的经济作用、贸易形式及发展模式。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英双语版的正式发布,标志着“一带一路”已初具雏形。

第二,“一带一路”发展阶段(2016-2018)。国内外学者转而关注对外投资、引力模型、供应链管理、风险评估、经济挑战、全球价值链、“一带一路”发展框架与政策等热点话题,还包括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中国学者在国内外英语期刊上积极发表应对之策,同时习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上的演讲也是引起全球共鸣,“一带一路”队伍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第三,“一带一路”平稳阶段(2019-2020)。软实力、中亚地区、贸易潜力、贸易开放及双重差分模型成为研究的热点主题。在已有发展基础之上,中国要深入挖掘“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潜力,以实现沿线国家均衡发展,同时也提高自身软实力。运用大量科学的经济测量模型,验证“一带一路”的发展成果,切实帮助参与国发展本国经济,进而吸引更多沿线国家加入。

四、结论

尽管中国在“一带一路”学术研究领域贡献最大、研究成果最多,但主要集中于2017至2018年,该时间段前后两个区间发文数量仍显不足,尤其缺乏在影响力大的期刊上发文。在“一带一路”研究热点中,经济和环境两个关键词自始至终都是关注重点,大量研究建构了经济评估模型,绘制了环境质量曲线,结合与其相关的话题予以论证和完善投资模式,做到两者协同可持续发展。从高共引期刊中负面解读“一带一路”的文献来看,西方国家主要对其政策与经济性质进行扭曲解读,譬如以零和博弈解读双赢与共赢的发展目标,加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政治与文化等体制的不同,机遇与挑战将持续共存。正如邱鹄和王华[3]指出,要加强自身国际话语权可以在国内外相关领域权威期刊上发文,及时消解有关疑虑,并正面回应各种有关“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以及对外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或设立国际合作研究组织,以吸纳国内外学者的专业见解。

参考文献:

[1]梁砾文,王雪梅.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文社科学术话语传播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8(1):30-34.

[2]陈悦,陈超美.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邱鹄,王华.我国“一带一路”研究述評——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文献计量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51-63.

猜你喜欢
可视化一带一路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画图:数学思维可视化的有效工具
思维可视化
基于GeoGebra的高中物理可视化教学研究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