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及干预措施

2020-12-21 03:18王茜
教育界·A 2020年13期
关键词:干预措施产生原因校园欺凌

王茜

【摘要】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初中生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其产生原因与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等都有着巨大关联。为了使初中生享受宁静的校园生活,本文分析了初中生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初中生校园欺凌事件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校园欺凌;初中生;产生原因;干预措施

当前,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欧维斯将“欺凌”定义为“一个或几个人反复多次地遭受来自另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消极行为”。发生在校园中的欺凌行为被称为“校园欺凌”。校园欺凌的形式有很多种,不单单是身体上的损害,还包括言语、精神层面上的伤害。覃丽君通过对全国29个县十万余初中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我国初中生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33.36% ,这意味着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遭受过一次或多次的校园欺凌。本文将着重探讨校园欺凌在初中阶段产生的原因,并从中找到合理的干预措施。

一、初中生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

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可能单一出现,也可能叠加发生。其对初中生这一年龄群体,有着不容小觑的危害。社会的现实环境、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变化,都可能是校园欺凌事件产生的导火索,接下来本文对引发欺凌事件的各项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1.社会原因

信息全球化已经不是几年前还停留在字面上的名词和概念,目前已全然充斥于工作及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显示出继续发展的趋势。在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网络作为一双无形的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连接外界的主要手段。科技已经成为生产力的主要形式,电子产品层出不穷。新一代青少年在家庭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都会接触到各种新兴的电子产品。网络虽然覆盖范围广,但是监管力度并没有达到理想水平。由于初中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他们并不能有效地分辨出信息的正确与否。例如,网络小说是新兴文化的代表,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经常会添加一些不切实际的故事情节,以及一些夸张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青少年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信以为真并加以模仿,将欺凌当作一个合理化的行为和“行侠仗义”的手段。遇到事情,他们不会寻求学校、教师、家长的帮助,而是用所谓的“侠义”即暴力手段解决同学之间的小摩擦、小矛盾。此外,网络游戏层出不穷,虽说大多数游戏拥有防沉迷及实名制注册的条件,但还是难以杜绝初中生的进入。而大多数游戏中添加了暴力成分,青少年容易将在游戏中“弱肉强食”带到现实生活中。而影视作品中的部分情节,也会让心智尚稚嫩的中学生纷纷效仿,从而加大了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概率。

2.学校原因

学校应该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传统意義上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应该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主要目标。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将学习成绩放在首位,没有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深层次的辅导教育,而是信奉“成绩决定一切”的偏执理念,认为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灌输了错误的教学理念,扭曲了教育的初衷。教师对学习成绩的过分追求,自然而然对待学生就有了所谓的“三六九等”,对成绩好的学生百般呵护,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苛责呵斥,让部分学生有了瞧不起甚至打压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念头。被有色眼镜看待的学生就容易自暴自弃,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打游戏、逃课、欺凌低年级学生。而另一个在校园环境下的大因素就是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也影响着校园欺凌产生的概率。好的班集体欣欣向荣,互帮互助,不会有人受到欺负。而互相攀比等错误的价值观必然导致不公现象的发生。例如,小A摔倒了,好的行为就是身边人能够拉一把,而不好的行为就是站在一旁取笑他摔倒的样子有多丑。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一笑了之,而对于初中生这一尚未成熟的青春期孩子来说,他们本就敏感、极度在乎他人想法,且在急迫想要证明自己的情况下,这一件小事就会萌发出山洪一般的连锁反应。欺凌事件就会一件一件从小到大地产生,越来越多,越发展越严重。

3.家庭原因

对于未成年的初中生来说,家庭环境的好坏,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态,而这与他们的父母有很大关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不单单是因为父母教授孩子的生活常识或生活方式,更多的在于父母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敏感、易怒。在学校小小的一件事,就会引发他们内心的震荡,一句话、一个举动都会成为他们与同学拳脚相加的导火索。此外,存在家暴现象家庭中的学生,进行校园欺凌的概率要大很多,因为遭受过家暴或目睹过父亲家暴母亲(或母亲家暴父亲),他们意识不到这种行为的不合理性和不合法性,把暴力当作解决意见相左时的手段。还有常见的家庭因素是父母对孩子的纵容,这也是产生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新时代的父母总是尽可能把最好的给孩子,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在父母的纵容下,孩子在学校只会以自我为中心,抢夺其他同学手中自己心仪的物品、钱财,辱骂自己不喜欢的同学。部分父母知道后,却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进一步助长了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4.自身原因

初中生的年龄普遍为12~15岁,正值“青春期”,即处于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初中生此时面临的是生理上的快速发育,而心智却没有同速增长。这种突如其来的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发育,使得他们急迫地想要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每一个少年都曾幻想过自己是最独特的个体,那么为了证明自己这一想法,正确的选择是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像长跑、跳舞等,而错误的选择就是校园欺凌,通过欺凌其他比自己弱小的同学,获得自己内心虚荣感的满足。此外,也有先天的遗传因素的影响,如体重过胖或有明显残障的特殊个体容易被欺凌。这源于人的群体性,为了证明自己是群体的一分子,部分学生采用排斥异类的方式来取悦他人,引起他人的注意,以满足自己内心对群体的渴望。

二、初中生校园欺凌的干预措施

校园欺凌的产生往往源于看似平常普通的小事。国内研究者谢家树等研究发现,轻微的欺凌也会对被欺凌者的内心产生巨大且严重的影响,使得小部分被欺凌者内心想取而代之成为新的欺凌者,借此行为释放自身所遭受欺凌感受到的伤害。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懂得防患于未然,将欺凌行为扼杀在萌芽阶段,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1.社会方面的干预措施

在社会大环境下,初中生最容易接触到的影响因素就是网络,因此相关部门应该严密把控网络信息。游戏要进行更精心的划分,让他们玩真正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游戏。同理,对于影视作品,相关部门也应学习国外,不能让含有暴力、血腥、错误人生观价值观的作品流入校园,以免学生效仿。再有,相关部门应加强校警联合,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减少校园欺凌。

2.学校方面的干预措施

学校在进行教学任务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素质心理教育。每一所初中学校都应该建设心理咨询室,让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或羞于与其他人说的事情时,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学校应定期开展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开展安全知识班会,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的心灵和身体带来伤害。教师要与家长有密切的联系,经常向学生家长询问学生近期的生活状态,开设家长会,让家校共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努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家庭方面的干预措施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和谐友爱的生活环境,这里的环境不是指物质上的优越,而是指真正关心孩子的需要,耐心地对待孩子,不要因为孩子做得不对,就厉声呵责、打骂孩子,否则会给孩子一种错误的认识,从而引发孩子在学校对其他同学进行言语辱骂和拳脚相加。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遇事沉着冷静,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要将孩子的学习任务完全归责于学校,而是应积极配合学校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

4.对于学生方面的干预措施

初中生自控力不足,易受外界的影响,其实这不完全是坏事,他们会受不好事物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好的事物的影响。通过社会的监控、学校的教育、家庭的告诫,学生会相信他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遇到事情会和大人说,并相信能得到合理的帮助;认识到同学之间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个体,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要保护身边的人不受伤害,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总之,初中生校园欺凌事件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需要学校和家长认真且严肃地对待这件事情,不要因為是一句侮辱,或者简单的推搡就视而不见,往往重大的伤害都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知道了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我们就要积极避免其发生。对于干预措施,我们要根据现实情况,细心观察,耐心处理,尽可能将校园欺凌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李峰,史东芳,挪威反校园欺凌“零容忍方案”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15(02):91-95.

覃丽君.发挥多元主体参与的力量:芬兰中小学生校园欺凌计划的实施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09):48-53.

猜你喜欢
干预措施产生原因校园欺凌
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96例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心理治疗体会
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研究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浅析企业劳资纠纷产生原因及化解对策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