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适合儿童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

2020-12-21 03:18陈慧敏
教育界·A 2020年1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陈慧敏

【摘要】三月三迎神賽会是泽国特有的地方文化符号,更是一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火种。如何将这一火种点燃?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结合学科文化中的诗词、体育、音乐、绘画、民间工艺等元素,构建校本课程框架,创新传承体验路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研发出“记忆泽国——非遗传承三月三”综合性实践课程,旨在让学生在考察、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和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真正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

【关键词】传承非遗;传统文化;三月三

三月三迎神赛会是泽国镇民众为纪念周三行、章良而组织的纪念活动。每逢农历三月三,泽国街头万人空巷,丰富多彩的节目、精彩纷呈的表演,让人叹为观止。经过两个多世纪的积淀,这一自发性活动与泽国的一方水土相契合,成为泽国人的历史记忆和精神符号。

社会文明的进步带来了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传统文化的凋零。传承地域优秀文化是时代的呼吁,也是拓展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需要。本校地处水乡泽国,三月三迎神赛会是我校可以寻觅和捕捉到的非遗传统文化,是现实存在的,其背后有很多文化内涵可以挖掘,也有许多社会资源可以整合与利用。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深度挖掘三月三传统文化“宝藏”,结合本校实际,开发、编撰了非遗课程“记忆泽国——传承非遗三月三”,使其成为我校学生了解三月三活动的文本资源。它为泽国小学的学生接触传统文化搭建了平台,而且通过各种有趣、有效的形式,实现了传统技艺和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

一、串接主题:构建“记忆泽国”课程框架

“记忆泽国——非遗传承三月三”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将“非遗”项目植入校园生活,与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及乡土文化有机融合,无论对实践活动本身,还是对学生和教师来说,这都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1.定一列课程目标

传承非遗的知识和技艺是开发“记忆泽国——传承非遗三月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终极目标。教材开发组以“三月三迎神赛会”为背景,研究、开发、重组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聆听长者教诲、开展动手实践。在实践课程理念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我们将课程目标细化为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及社交能力四个方面,通过目标预设,探索出适合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发展的课程。基于对家乡非遗文化的守望,学校秉承“热爱家乡、保护文化、传承发展、参与体验、培养能力”等设计理念,制定了上述四个传承目标,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指导方向。

2.择几项探究项目

课程开发组对三月三的各个维度进行梳理,努力寻找适合学生传承的非遗精华,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其细分为觅祖寻根、醉吟诗词、炫动绝技、曲艺撷珍、巧手饰美、特色分享六个主题版块。随着书页的翻动,三月三的美丽传说犹鸣在耳,学生开始为保护非遗而向全社会发出呼吁;他们在感受踩高跷的胆大心细之余,揭开了扑朔迷离的吊梗谜团;在学习传统天皇花鼓《闹五更》的同时,开发出许多生活中的道具敲击出自己编创的乐曲……就这样,学生在这一场传统和创新的邂逅里述说着他们心中的三月三。

3.创几种传承方式

非遗的传承保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一门技艺、一种腔调、一些手法,都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然而,如何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儿童的语言,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从而与他们的心灵相通呢?课程开发组充分考虑从儿童的经验、学习的需求及实践的深处出发,以图画讲故事,以活动促感知,同时设计了微信阅读平台,涉及视频欣赏、文字速读、音乐回放三个方面,对知识要点进行拓展与延伸。我们遵循“思想导航”“行为探航”“方式巡航”原则,以三月三游学路线图为行动指南,串联起整个学习探究过程。

伴随着三月三非遗教材的研发、践行的脚步,三月三校园赛诗会、非遗好声音、用生活中的道具一边打节奏一边说唱天皇花鼓等活动,为传统的口耳相传注入了创新的血液。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来传承非遗文化,在实践体验中感受三月三的文字雅、技艺绝、歌舞赞、装饰美,真正地触发内心的民俗情,激发了传承泽国地方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二、匠心绘制:创设“传承之旅”体验路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校以课程的视角挖掘泽国三月三文化的育人价值,遵循“图文解说—任务驱动—实践拓展—视听共享”这一体验路径,引领学生对三月三文化进行初体验、深探究、创新意,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同与保护,努力让泽国小学成为月河的文脉与慧根。

1.赛一场诗会,文海撷珍

三月三的诗词历经两个多世纪的淘洗,流传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簇簇行人声若雷,遍楼台,一半儿悬灯,一半儿采。”朗读诗词,学生犹如亲睹三月三的盛况,内心充满了对三月三迎神赛会的憧憬。挖掘三月三诗词的内涵,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三月三赛诗会上,学生积极备战诗文诵读擂台赛,就这样畅游在古诗词的海洋中,使不为大众熟知的非遗文化鲜活灵动起来。

2.秀一番“绝技”,炫动武艺

三月三文化中的“绝技”是非遗传承人应该具备的精湛技艺,是地方文化技艺传承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优秀基因。而练就这一身“绝技”需要学生长期坚持和不懈探求。我们将非遗文化与校园体育有序融合,如在翻筋斗活动中,学生感受到如果胳膊没有足够的力气,是无法支撑身体的;在学习踩高跷中,学生明白了做人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前行;在吊梗揭秘中,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一系列非遗文化活动既达到了强身健体的运动功能,又使非遗文化得到全校师生“拳不离手”的不懈传承,形成人人都是“非遗基因”,个个都是文化传人的风尚。

3.舞一段花鼓,演绎乡韵

我们邀请天皇花鼓传承人和社团许老师共同完成“天皇花鼓演绎乡韵”的教学。特聘老师现场表演地道的天王花鼓《闹五更》,许老师则用视频直播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凤阳花鼓、京韵大鼓和天皇花鼓的不同声音和节奏。特聘老师领学生简单地学习了天皇花鼓、排尺、洒街、莲花等说唱形式,许老师则找来了许多生活中的小道具,带领学生照着鼓乐谱尽情地敲起来、唱起来。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台上教得认真仔细,台下听得聚精会神。这一实践机会紧密结合现代流行趋势,使“流落民间少人识”的乡韵走进学生心里。

4.绘一幅异彩,巧手饰美

美轮美奂的三月三,是一场文化与艺术的盛宴。多变的脸谱、热闹的湖船、绚丽的花灯、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眼球。红脸的关公、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脸谱制作是学生特别喜欢的非遗艺术门类。在陈敏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认识了脸谱的几种谱式类型,并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了京剧脸谱,随心所欲地用脸谱去装扮生活。充满趣味的湖船、炫彩的花灯,无一不陶冶了学生热爱非遗的思想情操,提高了他们对非遗项目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美轮美奂的三月三在活动中,我们采用个性定制的传承方式,在“源+创”的装扮中尽现非遗的新生之美,使学生成为一名非遗守护者。

二、“童”享非遗:打造“多元走心”评价体系

“记忆泽国——传承非遗三月三”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学生探求和传承家乡特有文化的一把钥匙。我们对每个主题设计的节点进行拓展,实实在在地进行实践活动,及时有效地跟踪学生的实践足迹,为培养“小传承人”创造了可能性。

1.设立考章评价机制

评价学生需要对“活动前预学”“活动时记录”“活动后分享”進行全程跟踪。活动前,围绕各主题模块设计相对应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活动时,从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参与度的考量、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度等方面入手,分别给予学生各主题模块的传承奖章,当集齐五枚主题奖章,即可获得“传承之旅”的终极大奖——“小小传承人”奖章,完成小传承人档案的填写;活动后,学生乐在其中,或摘记步骤,或抒发感言,或展示作品,无论学生作品是否优秀,只要他们参与了,对当地非遗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就是一种收获。

2.实行多元主体评价

我们将评价的主体开放,将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导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客观、全面地对学生进行了评价。评价要融于内心,评价更要听得到、摸得到、感受得到。诚然,荣誉获得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遭遇各种挫折,此时,来自身边人的认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每个主题模块的实践中,教师会发给学生3张能量卡,让他们送给自己认为在活动中表现最好的、最令人感动的伙伴,珍藏能量卡,即是珍藏伙伴的认可;家长也可以通过微信推送了解孩子参加活动时的表现与收获,鼓励他们在体验的喜悦中继续进步和成长。

3.创设平台展示成果

学校开展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知习俗、诵诗词、炫技艺、唱花鼓、饰台阁”等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学生专注地表演着周三行、章良投井救民的故事,吟诵着关于三月三的诗词谚语,说唱着自己创编的天皇花鼓,感受着非遗文化带来的无穷乐趣,内心涌动着属于自己的激情和快乐。这些活动体验转化为学生生命里的文化基因,构成了张扬在学生个性里的文化自信,进一步丰润了校园非遗文化课程。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三月三非遗文化正是流淌在我校师生血液里的月河之源,相信我们在培根探源中必会渐行渐深、渐行渐远!

【参考文献】

孙梦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17.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