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民族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2020-12-23 14:59李法营董文渊
世界竹藤通讯 2020年2期
关键词:云南一带一路民族

李法营 宋 琴 董文渊

(西南林业大学 昆明 650224)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演讲,提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的传播不能忽略,它能加快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构筑有效的对外文化战略。本文针对内容丰富且为人熟知的云南民族竹文化开展研究,探究其传承及传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系统梳理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竹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将云南民族竹文化变成全人类所共同拥有。

1 云南民族竹文化

中国与竹子的渊源由来已久,竹子不仅和人们的吃、穿、住、用、行息息相关,更影响着人的文学情愫、精神情操。我国著名的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国文化是“竹的文化”。英国学者李约瑟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把中国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1]。截至目前,云南竹林面积为11.52 万hm2[2],有39属,380余种,其生态类型与生活型极为多样化,从热带的大型丛生竹、亚热带散生竹到中小型的高山寒温性混生竹均有分布,是世界上竹类植物种类最多、类型最齐全、地理成分最复杂、多样性最丰富、天然竹林分布最广的地区[3]。

1.1 云南民族竹文化体系

一直以来,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种竹、养竹、管竹、咏竹、爱竹、崇竹,形成了极具特色而内容丰富的文化体系。云南民族竹文化主要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2个方面[4]: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竹建筑、竹食品、竹服饰、竹制交通工具和设施、竹器物、竹乐器、竹制生产工具等方面;精神文化主要由竹崇拜(竹图腾崇拜、竹生育崇拜、竹祖先崇拜、竹自然神灵崇拜、竹巫术崇拜)、竹民俗(竹婚俗、竹丧俗、竹节日习俗)、竹歌舞、种竹护竹习俗等构成。

从物质文化方面来看,竹子在衣、食、住、用、行方面都发挥着作用,形成独特文化,体现了民族特色。比如在建筑方面,享誉海内外的“竹楼”是云南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实竹楼不仅是傣家人的居所,更是布朗族、基诺族、德昂族、怒族人等的居所。又如饮食文化,竹笋新鲜稚嫩,营养丰富,能开胃健脾、开膈消痰、增强机体免疫力,是少数民族的桌上美食,并延伸做成“酸笋”、笋酱等;而在我国西双版纳、泰国、越南随处可见的竹筒饭也将竹和美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再如竹服饰,云南各族人民以竹为料做成极具民族特色的服饰用品,像傣族人的竹帽、瑶族人的竹头饰、怒族的竹耳环等。此外,在云南各民族用竹子做成的竹桥、竹筏、竹碗、竹筷、竹床、竹烟袋、竹弓箭、竹水车、竹扁担、芦笙,这些与民众生活起居、消遣娱乐关系紧密的器具数见不鲜。

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各民族在生活、生存之余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也与竹紧密相连,像竹图腾崇拜、竹生殖崇拜、竹祖先崇拜、竹神灵崇拜和竹巫术崇拜等。如云南富宁的彝族人传说是太古时代从竹筒里生出始祖阿槎繁育了彝族;沧源的佤族人有“竹生人”的神话传说,认为佤族人是从竹筒里出来的,说明竹与人类有血缘关系,人的生命源于竹[4]。此外,云南各民族也形成与竹相关的各种婚丧嫁娶、节假日间、娱乐消遣间的民俗,如阿昌族在结婚时有“砍竹门”的仪式,西双版纳傣族会在人去世后编竹楼祈祷逝者灵魂入天堂,西双版纳地区基诺族会在过年节时举办翻竹竿等活动,还有傣族的竹筒舞、竹竿舞令人印象深刻。

1.2 时代进步中凝练的竹文化传播要素

文化的传播归根到底是文化内容的传播,云南民族竹文化的传播包含2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古至今形成的既能体现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又能体现云南所特有丰富而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包括竹民俗文化、竹宗教信仰、竹人格魅力、竹文学艺术、竹绘画艺术和竹园林艺术[5];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云南紧紧围绕建设成为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三个定位”实践中形成的新时代民族竹文化内容要素,主要包括开发竹子资源方面形成的竹类科技文化、在推进竹产业发展方面形成的竹类经济文化内容、在竹子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成的竹子生态文化、在竹类种质资源保护方面形成的竹子安全文化等。

2 云南民族竹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2.1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云南民族竹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竹文化的核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要素,这些元素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的文化支撑和依托。尤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继承和弘扬云南民族竹文化,既是国人坚守中华传统美德和价值观的正确抉择,更是面对纷繁芜杂国际形势而冷静处之的重要砝码。

2.2 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

2005年10月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该公约是第1个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法律文件。“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的传播在于“互联互通互鉴”,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历史精神和人文传承,竹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2.3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作为国际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得到一定的提升,但仍受到西方话语的‘重重围剿’,甚至个别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心存质疑。而在民族竹文化中阐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的兼容并包等都能通过文化的传播加以影响,对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依托原就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云南民族及其竹文化,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世界人们对精神文明的更高追求,其传播对于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彰显民族特色、树立和谐共赢的中国智慧意义深远。

3 云南民族竹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3.1 民族竹文化影响力弱化

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来看,云南少数民族多是“大群居、小聚居”,且少数民族居住区鲜有汉族;一直以来竹子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形成了云南特色竹文化。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外界影响的不断深入,少数民族同胞的价值观受到冲击,人际关系逐渐疏远,民族崇拜或信仰出现波动;同时,汉族及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愈来愈显著,导致少数民族语言传承出现危机、个别民族特有的风俗影响力下降,这使得云南民族竹文化出现了淡化的趋势。

3.2 传播人才匮乏

文化的传播,是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社会意识、价值观等的综合传播。对云南少民族竹文化的传播在人才方面缺口较大。一是少数民族人才的缺乏,很多内容的记载用的是少数民族语言,流传下来的竹崇拜仪式等也是少数民族的形式,能知晓相关内容并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民族同胞人数少;二是通晓中华文化底蕴的国际型人才较少,文化走出去一方面需要对民族竹文化有较深厚的把握,同时更要有国际本领包括外语、思维方式、陈述方式等。而目前高校的培养更多侧重专业基础理论与实验技能,对人文素养、国学知识等人文精神的培养力度不够,又或者人文类专业的同学外语能力欠佳,使培养出的人才与国际所需人才的标准存在较大差距。

3.3 竹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文化产业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托和载体,云南少数民族同胞们运用自己的智慧,结合本民族的语言、信仰、崇拜等为后代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宝库,但在竹文化产业方面有以下不足:一是竹文化产业粗放经营,云南省内各企业之间仍没有形成默契,各民族地区没有形成共识;二是民族竹文化产品附加值低,当下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产品多依附于文学艺术如文学、音乐、舞蹈等传统文艺活动上,在影视、网络文化、体验观光等高附加值的新领域涉及较少,且与高新技术的融合较为薄弱;三是缺少云南民族竹文化产业品牌,特别是在文体娱乐、网络经济等高附加值领域更鲜有竞争力的民族品牌[6]。

4 云南民族竹文化的建设路径

4.1 强化民族自觉意识,重塑竹文化往昔风采

一是要唤醒文化自觉,云南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更是文化集散和传播之地,民族竹文化要在保持文化自尊的前提下“理性把握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7],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二是要加强民族历史教育,尽可能在民族地区教育中加入民族竹文化的内容,尽管升学考核等有统一标准,但民族竹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需要就地生根发芽。同时,开设民族竹文化特色课程如竹编、竹乐器、竹诗词鉴赏等;组织实施各种沿袭传统竹崇拜、竹仪式等的实践活动;通过课堂内外的学习来培养学生对竹文化的认知。

4.2 推进政府顶层设计,完善竹文化政策支持

一是要完善民族传统文化立法,对原有的法律法规进行细化,针对新形势、新要求出台新法律,尤其针对内涵丰富的民族竹文化,特别是民族竹习俗、竹传统工艺、竹民居建筑风格、竹风味饮食技术等属于无形文化财产的法律保护方面。二是要优化文化生态环境,文化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良好的环境,竹文化本身就蕴含着生态文明观和生态伦理观,因此要加强政府部门顶层设计,加强部门间协调联动,夯实社会基础设施,营造文化传播氛围,统筹各项资源改善适应竹文化创新发展的自然条件因素和人文条件因素。三是要完善体制机制,针对竹文化产业发展、竹文化教育传播、竹文化创新创意等给出相应的扶持政策。

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竹文化传播基础

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牵头制定相关的政策与保障措施,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相关的竹文化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二是要在高等教育中融入民族竹文化元素,引导同学学习合理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培养竹文化传播中的专业人才,促进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三是通过措施培养民族人才,一方面从娃娃抓起,在教育中培养本民族人才;同时要有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的科学机制。

4.4 凝聚创新创意智慧,提升竹文化影响力

一是做好民族竹元素的再创作,文化元素是构成文化体系的重要因子,正如民族竹文化中的竹诗词、竹建筑、竹服饰等。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扩张,价值观的冲击等导致竹文化的弱化,也倒逼竹文化必须创新发展。尤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文化交流和传播有更高的要求,鉴于此,云南应大力挖掘创新创意,在开发、利用、传播等过程中注入新元素和新理念,表现民族竹文化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魅力。二是要振兴民族竹文化创意产业,在竹文化加注新元素的基础上,加快升级转化,力争在附加值和产业化上有所突破,将民族竹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凝练成具有特色的文化项目。同时,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特征、民族特性等开发出适合目标国的文化。

4.5 依托特殊区位优势,助力竹文化走向世界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区位优势,是“一带一路”的战略交汇点,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两亚”窗口。一是要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依托云南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的能源资源,与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加强在基础建设、信息传输系统、物流等领域的合作,在口岸贸易、国际物流、跨境电商等方面寻求新的合作增长点。二是推动竹文化的交流传播,依托云南与“两亚”在宗教信仰、饮食传统、文化习俗中的相似之处实时将传统竹文化元素融入到国际合作交流中,加强文化的融合发展。

云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民族竹文化理应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作用,既要保护传统竹文化元素的原汁原味,又要紧跟时代步伐丰富竹文化元素;既要保持民族竹文化的特殊性又要主动求变提升融合多元文化的共生性。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良好契机,立足实际,依托区位优势,紧抓云南民族竹文化的特色与潜力,上下联动、基础保障、出台政策、不断创新、主动融入、兼容并包,努力走出一条竹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路子,相信云南民族竹文化定能在世界文化之林屹立不倒、发扬光大,为中国赢得更高的话语权。

猜你喜欢
云南一带一路民族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