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信息化与实训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2020-12-23 06:54史玉敏赵宏强任剑苏锋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军队院校实训教学信息化

史玉敏 赵宏强 任剑 苏锋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当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焦点话题。将信息化与实训教学深度融合,“做中教、做中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员的岗位技能,满足岗位的任职需求。分析了当前军队院校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深入研究了如何推进军队院校信息化与实训教学的深入融合,以破解实训教学难题。

【关键词】军队院校 信息化 实训教学

一、引言

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指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既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和方法。军队院校正处在改革调整后的建设起步期,而实训教学是练就岗位技能的重要一环,因此,深入研究信息化教学改革,对于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二、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部队装备体积大、重量大、价格贵等特点,因此院校实训教学中引入的数量受到限制,这就对实训教学造成了影响,不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影响了学员岗位技能和迁移能力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突出不明显,难点破解有困难

实训教学涉及到不同的机型和装备,这些装备之间又有许多不同,在操作过程中有不同故障及注意事项,这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但院校引入的都是典型装备,而且存在典型装备引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上课过程中只能根据现有装备情况讲典型,大多数学员往往对某个和多个难点重点掌握不全,知识点和相关技能弱缺现象严重。教员也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很难把各个难点讲透,学员对各重难点的反复练习也很难做到,无法让学员学到在装的所有装备知识,而这些是学员走上工作岗位必备的技能。

2.学员兴趣难培养,动手能力难提升

实训教学的知识点较为零散,是贯穿在各个操作环节中的,学员如果在某一环节的知识点没学好,就会导致后面环节跟不上,会影响整个实训过程。传统的实训手段一般是教员讲解演示→学员操作→教员指导的过程,教员要同时指导多个学员的操作,知识点薄弱或操作能力差的学员就会感觉赶不上进度,长此以往就会对实训教学的兴趣不高,有畏难情绪,存在蒙混过关的心理。而且由于装备不足,学员只能分组训练,一部分学员在操作时,另一部分学员就只能选择等待,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这样导致学员课堂练习不够,更无法做到反复练习、反复操作,因此动手能力提升较为困难。

3.教学评估不科学,效果反思不充分

由于实装价格较为昂贵,筹措较为困难,还要保证多门课程多个教员多个班次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员和学员都非常谨慎,避免损坏元器件,更不敢设置故障实施特情处置,因此教学效果很难保证。而很多课程实训学时都不多,因此考试还是以笔试的形式进行,这对实训教学的评估是不科学的。上课过程中教员要不停的指导学员的操作,应该说学员的操作是在教员的指导下完成的,究竟教学效果怎样,教员没有反思的来源,也很难充分评估学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更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来体现整个实训的效果,来显示每位学生的能力素质和薄弱环节等。

三、引入信息化手段破解实训教学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应运而生,许多院校引入信息化的理念来改革教学,破解了许多难题。将信息化引入课堂就要重新设计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重新打造。课题组经过深入的研究得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改革教学模式,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任何教学都是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若要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就不仅仅要依靠课堂的有限的时间完成,而应该是贯穿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的学习过程,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难点较少的内容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将简单的理论知识点的梳理和操作步骤的学习放在课下,让学员自学,根据学员自学的情况准备上课材料,学员经过自学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的有限时间用于破解学员的难点。通过翻转资源提供的时机,诱发先前认知的实现。借助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使学员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理解的欲望才会发生,教学相长才能更有效。通过课堂上教员引导、学员自由发言、小组讨论、分组辩论等形式来翻转提问的时机,启发学员在探究中理解,有利于学员迁移能力的形成。课后,针对学员的课前、课堂两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布置相应的课后拓展任务和个别学员的能力提升任务,有利于学员对内容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这种教学模式既克服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也凸显了学员的主体地位,可大大提高学员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探究能力,更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

2.开发虚拟系统,弥补教学实装不足

模拟化训练,是运用计算机及仿真设备器材,模拟武器装备性能、实际作战环境和作战行动等进行的训练。当前,模拟化训练以其形象直观、情况逼真、减少实装磨损、训练效益高等优越性,在世界各国的军事训练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一是虚拟系统可有效解决教学实装不足的问题,课前阶段,可以通过虚拟系统完成课前自学,课堂阶段可以首先在模拟系统上进行操作,这样就避免了误操作对装备造成的损失,还可以实现反复多次操作,提高训练效率,课后阶段可以利用虚拟系统进行巩固提高,避免了对装备和材料的损耗。二是可以通过开发虚拟系统来模拟多种设备的操作,避免了由于实装不足,学员接触不到所有装备,岗位技能形成不够的问题。三是可通过虚拟系统模拟故障,方便教员演示特请处置,学员模拟解决部队实际遇到的各种故障,有利于学员迁移能力的形成。

为提高实训效率,同时减少装备损耗,可以采取在模拟器材上多练,在实装上精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院校进行模拟训练,应以第一种方式为主,从而建立起理论学习、模拟训练和实装训练相銜接的培训体系,提高训练效果。

3.引入硬件设备,实现视频实时实景呈现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可使用直播录播系统和多功能训练台架等设备,将教员演示和学员操作实现在线直播、讲解示范、过程回放,可以解决实践教学中,学员多、工位少、讲解示范过程学员视线受限问题,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根据教学需求可以对摄像头及支架进行改进,挑选了更加适用实装教学的设备。改进后设备既可满足台架训练又可在座舱和设备舱中使用,设备使用安全电压,架设方便,操作简单。此外设备还具有红外夜视功能,在光线不足的设备舱或夜间教学中能够保证良好的视觉效果。在实训场地,通过多媒体视频将授课教师的指导和规范动作呈现给学生,通过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的各种设备实现对实训过程的全程监控,把设备运行状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输送到智能监控中,有效掌控了学生的学习进度,实现了对设备的合理维护,确保实训的正常开展。

4.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满足学员自学条件

为保证学员的课下学习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就是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手段,适合自主式、开放式、交互式学习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建设从纸质资源到数字资源,包含教学包、教学资源、学科(专业)网站、MOOC、微课等的立体化教学资源,覆盖教学的全过程、各个环节,从而构建出教学资源体系。这就需要推进建设各专业教学资源库,引导各专业完善资源库,突出资源库“能学、辅教”的功能定位。使课堂不再是“教师主讲”式教学,注重教、学互动,使教学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实时或非实时地组织与呈现,不再是单方面、单资源、单媒体结构,实现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化、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模式。

5.应用全过程多元化评价,完善实训教学考核机制

实训教学是学员技能形成的重要环节,军队院校一直在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突出实战化训练,考核就不能“一纸定天下”,而应该逐渐向实训教学考核倾斜,占比逐渐增大,应采用“过程评定+结果评定”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考核。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应用全过程评价管理系统开展全过程多元化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教、学双方全面准确掌握教学效果。包括课前评价、课堂评价和课后评价三個部分,课前评价由教员对学员课前自主预习的情况进行打分;课堂评价包括学员自评、学员互评和教员评价;课后评价由教员对学员完成拓展任务的情况进行打分;综合三个阶段的评价结果,形成一个整体评价。课前、课堂、课后三阶段评价构成全过程评价,学员自评、组内互评、教员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通过全过程多元化评价理念,有利于更加准确客观的评价学员的学习情况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激发了学员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积极性,促进学员从被动学习模式向主动学习模式的转变。

四、结束语

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体现了自身综合办学能力,其中实践教学又是重中之重。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以提升实践教学管理水平,这是教学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实践教学应与时俱进,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基础,通过部队考核与技能竞赛项目的练习,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逐步变革教学内容和模式。

参考文献:

[1]杨祾.信息技术与职业学校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深度融合之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5,(09):72.

[2]宋云娴,韩凡石,吴军,王晟达.立体化教学资源模型构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02):100.

猜你喜欢
军队院校实训教学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高职商品学课程实训教学探讨
分析任务式教学在中职会计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军队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军队院校军体训练风险管理研究
用强军目标指引军队院校校风建设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毛泽东与军队院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