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篇”到“一本”,读出体式本味

2020-12-23 04:57丁卫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11期
关键词:居里夫人传记颜色

丁卫军

我以为理解教材编写者意图,用好教材,发挥教材设定的课型功能,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美丽的颜色》一文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这一单元分别由两篇回忆性散文鲁迅的《藤野先生》、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和两篇人物传记茨威格的《托尔斯泰》、艾芙·居里的《美丽的颜色》组成。根据教材定位前两篇是教读课文,后两篇是自读课文。

统编教材实行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双线组合,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美丽的颜色》所在的单元主题词,对这一单元的目标做这样的描述:

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传记中得以再现。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它们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学习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学习本单元,要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比如內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还可以从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这两段文字清晰地呈现了双线目标。第一段文字描述了单元人文主题,第二段描述了单元语文能力要求。概括起来可以明确为以下三点:

一、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呈现的各式各样的人生经历,从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二、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等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三、学习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从单元整体去考量单篇课文的内容确定,是准确把握文本核心内容和价值的关键之一。

同时,还要去研读单元课文构成。统编教材每个单元采用教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加大了课型的区分,强化了课型功能。不同课型编排系统不同,不同课型功能不同。教读课文往往由预习、课文(含书下注解)、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组成,而自读课文则一般由课文(含书下注解)、旁注、阅读提示、读读写写构成。尤其要关注的是第二篇自读课文,则没有旁注,可以理解为进一步强化了“自读”的功能要求。

统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在《统编语文教材怎么教》一文中强调:教读课主要由教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就是举例子、给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自读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自读课就是自主性泛读。课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彼此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从单元整体去把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方法,这是实施单篇课文教学解读与设计的基础性工作。

走进《美丽的颜色》一文,除了反复阅读文本外,我首先关注的是课后的“阅读提示”,准确理解这一助读系统是实施“自读”指导的必要环节。《美丽的颜色》的“自读提示”这样描述:

文章记述了距离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作者像一个摄影师,充满深情地将一个个镜头展示出来。我们仿佛置身于残破的棚屋,看到居里夫妇忙碌的身影,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辛,也领略到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

在叙事中,文章多次引用了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多读几遍文章,感受这一点。

课外读一读《居里夫人传》,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品德力量和科学贡献。

这一提示,是学生打开这一文本的钥匙。第一段文字是内容概括和主题凝练,第二段是写法特色分析,第三段是阅读拓展要求。阅读提示,不仅是“这一篇”核心的提炼,也是“这一篇”教学目标的提示。

研究教材,用好教材,才能准确地抓取文本的核心内容和价值。我始终以为,一节好课有两个起点,一是文本的核心价值,二是学生的需要。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受,常常会给我的教学设计带来很多启示。

我以为,预习是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开始。我习惯于课前给学生预习任务,了解不同孩子对文本陌生化状态下的认知情况,以此作为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的基础。这样,避免教学中在学生“一望而知”的问题上滑行。

我上课前给孩子布置了这样的任务:1.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问题;2.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你对居里夫妇的了解;3.朗读课文不少于三遍,提三个你需要帮助的问题。

从学生反馈的预习清单不难发现:学生利用好“阅读提示”可以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的特点。居里夫人对中国孩子来讲似乎并不陌生,居里夫人发现了镭的故事,在中国也似乎家喻户晓。因此,学生对居里夫妇的了解带有更多的停留在标签化、概念化的认识上。

学生的提问似乎也比较集中,梳理下来比较典型的有:

1.文章标题“美丽的颜色”而不是“镭”或者“镭的发现”。

2.如此简陋的屋子工作,居里夫妇为什么还如此快乐?

3.为什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能坚持工作?

4.生活如此艰苦,环境这样恶劣,居里夫妇为什么还要这样坚持科学研究(为什么还说“那是我生活中最美好而快乐的几年”)?

5.居里夫人为什么选择做“男子的职务”(而不是较轻的“女子职务”)?为什么说她“独自一人就是一个工厂”?

6.如何理解第一段中“这种艰难而微妙的快乐”?

7.为什么比埃尔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呢?

8.他们具体是怎样提取镭的?

9.居里夫妇坚持下来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10.第一段中“艰苦”与“快乐”矛盾吗?

11.为什么过着“反自然”的生活却说他们彼此“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12.为什么居里夫人很少接待客人?

13.为什么他们如此辛苦的实验,之后又不申请专利?

我们不难发现,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读课文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更丰富的背景资料作为支撑,读一读《居里夫人传》与《居里夫人自传》显得尤为重要。

由“一篇文”到“一本书”应该是这一篇课文教学的总体思路。这似乎正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之所在。

学生提出的这些典型问题,无论是关乎整体的,还是限于局部的,都是极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基于学生的提问,促使我再一次反复阅读文本,同时扎进了《居里夫人传》和《居里夫人自传》中,寻找与课文相关章节与片段。这两本书对应着读,的确不失为一种极好的办法。

许多实际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因为我们只是利用放射性的特性从铋盐和钡盐中发现了含量微乎其微的新元素,现在得把它们以纯元素的形式分离出来。我们立即投入到这一工作中去。

但是,這项工作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的设备条件太差,而且还需要有大量的原矿来进行化学分析。我们既没钱购买这些原矿,也没有实验室来做分析实验,更没有助手相帮。我们得白手起家,从头干起;如果说我姐夫认为我在巴黎的早期学习时期是我一生中英勇顽强的时期的话,那么我敢毫不夸张地说,我与皮埃尔一起从事这项研究的时期则是我俩共同生活中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时期。

从先前的实验中我们相信,在圣约阿希姆斯塔尔炼铀厂冶炼后的铀沥青矿废渣里,一定含有镭元素。该工厂属奥地利管辖,我们设法获准无偿地得到这些废渣。废渣倒并不值钱,但要把它们弄到巴黎却是件令人大伤脑筋的事情。几经周折,我们成功地用袋子装着这些混有松针的褐色废渣,把它们运到我们的实验室的门前,那一刻,我真的是高兴得跳了起来。后来,我们更得知这一袋袋的废渣的放射性比原矿还要强,真是惊诧不已。这些废渣原是堆放在工厂外面的松树林里的,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对我们来说,真是老天有眼,帮了大忙了。后来,奥地利政府应维也纳科学院的要求,又允许我们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了好几吨这种废渣。我们从实验室里分离出来的镭,利用的全是这些废渣。后来,我收到的那位美国女友人赠送的镭是用其他矿石提炼出来的。

物理和化学学校并未为我们提供合适的实验场地,但幸运的是校长准许我们使用先前作为解剖教学用房的一间废弃的木棚。木棚顶上有一个很大的玻璃天窗,只不过有多处裂痕,一下雨就会漏水。棚内夏天闷热潮湿,冬天阴冷难忍。虽然可以生炉子取暖,但也只是火炉旁边有那么点热气而已。此外,我们还得自己掏钱购置一切必备的仪器装置。木棚里只有一张破旧的松木桌和几个炉台、汽灯。做化学实验时,常会产生有毒气体,刺鼻呛人,我们不得不把这种实验移到院子里去做,就这样,仍旧有毒气进到棚内来。我们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之下,拼命地干着。

尽管如此,我们却觉得在这个极其简陋的木棚中,度过了我们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有时候,实验不能中断,我们便在木棚里随便做点什么当作午餐,充充饥而已。有的时候,我得用一根与我体重不相上下的大铁棒去搅动沸腾着的沥青铀矿。傍晚时分,工作结束时,我已像是散了架似的,连话都懒得说了。还有的时候,我又得研究精密的结晶。进行分离,必须待在灰尘四起的室内。灰尘会影响浓缩镭的程序,难以保存好分离出来的东西,让我苦恼至极。唯一让我觉得满意的是,没有人前来打扰,我们可以安安静静地做我们的实验。实验做得很顺利,眼看即将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时,我们会激动不已,说不尽的欢欣鼓舞。但有的时候,干了半天却不见成效,沮丧失望的心情也在困扰着我们。不过,这种情况持续不一会儿,我们就又去考虑新的设想、新的工作了。工作间歇,我俩便一边在木棚中踱来踱去一边冷静地思考、讨论正在做的实验,那种喜悦心情也是难以表述的。

有时候,我们夜晚也跑到木棚里去,这也是令我们高兴的事。我们可以在玻璃瓶或玻璃管里看到我们提炼、分离出来的宝贝在向四周散发出淡淡的光彩,真是美丽动人,令我们既欣喜又激动。那闪烁着的奇光异彩,宛如神话中的神灯的光芒。

几个月的时间里,除了短暂的假期之外,我们从未中断过实验研究。我们的研究越来越明显地表明,我们正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因此,我们的信心也就越来越大了。后来,我们的研究工作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不仅可以购买到更多的废渣,而且还可以在工厂里进行初步的提炼,这就大大地方便了我们,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做精确的分离工作。

到了这一阶段,我就专门从事提炼纯净的镭,而皮埃尔则专心研究新元素散发出来的射线的物理性质。直到我们处理完一吨的铀沥青矿渣之后,确定的结果才得出来:在含镭最丰富的矿石中,一吨原矿石所含的镭尚不足几分克。

最后,我们分离出来的物质终于显示出元素应具有的性质来。这种元素具有与其他元素极为不同的光谱。我们还能确定出它的原子量的值远远大于钡。我们是一九0二年获得这些结果的。当时,我们提炼出来一分克的极其纯净的氯化镭。就这样,确定镭为一种独立元素的必要证据就完全掌握了。这一工作花费了我们四年的时间,说实在的,如果设备齐全、资金充足的话,也许一年足矣。我们孜孜不倦地求得的结果,奠定了放射性研究这门新的学科的基础。

几年后,我又提炼出几分克绝对纯净的镭盐,并更加精确地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这之后,我还提炼出了纯金属镅元素本身。不过,一九0二年仍旧是镭的发现及其性质正式确定的年份。

这一段文字出自《居里夫人自传》(陈筱卿译),让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居里夫妇在提炼镭的过程中遇到设备、资金、原料的困难以及他们孜孜以求的精神,与课文的节选部分形成了极好的呼应对读的作用。资料的补充,也许可以帮助学生自主解决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

那么传记到底要教什么到底要学什么怎么教呢?特级教师薛海兵老师在《传记教学的内容确定与范式建构》一文中作出了回答。薛海兵老师教学《方子山传》时作了自我的追问:传记是什么呢?传记文学要呈现出哪些基本要素才能体现文体特征?在传记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既体现文本共通性又体现文本的个性化?薛海兵老师的追问应该是我们教学传记共同的追问。

徐德金教授在综合诸家定义之后提出,传记是由他人撰写的关于某个人的生平历史的作品。“事实”是用以界定传记属性的标准,传记事实与历史事实有机统一是传记的根本属性。传记是介于书写事实为特征的历史学与以想象虚构为本质特征的纯文学之间的杂交文体,真实性(历史性)与文学性(艺术性)相互交融是传记的主要特征。基于两者完美结合的传记文学,往往都会给人以独特而深刻的美感享受。薛海兵老师由此概括出了传记的四大特征:真实性、文学性、审美性和独特性。薛海兵老师根据四大特征,为我们构建了传记文学的基本范式。

真实性,传记作为真实叙事的教学内容。传记中事实上存在着虚构,传记的真实性在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传记事实是对传主的个性起界定性的事实。就《居里夫人传》而言,作者的描写与引用传主的话,就需要我们去关注与品读,引导学生从这些文字里读懂传主,走进居里夫人的精神世界。

文学性,传记作为虚构艺术的教学元素。传主的形象是传记的核心。形象分析是传记教学体现传记文学性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咀嚼典型事例是传记教学的主要任务。除了人物自身的言行、心理描写之外,传记中用以塑造形象的对比和细节,是展现人物个性与体现文本艺术性的经典手法。品读居里夫人工作时的细节,品味居里夫人和丈夫皮埃尔观看镭的美丽颜色的文字,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居里夫人的个性和文本的文学性。

审美性,传记文本美感体验的教学追求。传记文学不仅给人以认识价值,而且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它的人物形象美能唤起读者的美感,产生感染作用,能够使传主、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互相沟通。教学《美丽的颜色》,对居里夫人的认识,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科学家的认识上,还要对居里夫人独特的人格魅力进行深入挖掘。居里夫人的美,还在于她女儿的笔下充满着勇敢与浪漫的交融美。教学《美丽的颜色》不仅要帮助学生提升思想认识,更要唤起学生对居里夫人形象的美感体验,浸润他们的灵魂。另一方面我们要把握作为居里夫人女儿的作者的表现形式与居里夫人形象美之间的完美统一,在细节的刻画中巧妙地引用居里夫人的话,二者交融在一起,不仅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性,同时帮助我们读者走进居里夫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

独特性,传记文本个性特色的教学追求。教学《美丽的颜色》当然可以与本单元的《列夫·托尔斯泰》进行比较,认识两篇文本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不同,认识“这一篇”(《美丽的颜色》)“这一本”(《居里夫人传》)的独特个性。

阅读薛海兵老师的这篇《传记教学的内容确定与范式建构》一文,帮助我們如何去聚焦、选择、整合《美丽的颜色》一文的教学内容与手段,寻找到《美丽的颜色》一文“教什么”与“怎么教”的契合点。

在理论的关照下打开教学设计的思路,同时从名师经典课例中找寻突破口。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执教的《美丽的颜色》一课堪称自读课的经典之作,可以带给我们诸多启迪。肖培东老师的课由“猜老师提问,检测自读情况”“品读‘美丽的颜色”“探讨写法上的‘美丽的颜色”三大板块组成。第一板块引导学生说出你读懂了什么;第二板块以朗读为基本手段,在师生对话中走进文本深处,读出居里夫人独特的人格魅力;第三板块探析写法,强化对传记的认识。我们不妨来欣赏其中的一个片段:

师:接下来,这篇文章一定有你读不出来的东西,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想想“美丽的颜色”是怎样把故事和思想联系到一起的。同时请你划出带有“美丽的颜色”这五个字的句子。

(学生默读6分钟,教师要求看完的同学举手)

师: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几次美丽的颜色?(学生一起回答:三次)哪位同学找到了含有“美丽的颜色”的句子?

生:请大家看第18自然段——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的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师:划出来。第二次出现在哪里?

生:请大家看20自然段——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

师:请大家一起读最后一段——第22段: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还自动发光。(教师重复范读)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美丽的颜色”都出现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确切来讲,就是在发现镭以后的那个夜晚的相关描写当中。下面请同学读一读第一次出现的句子。(教师指定男女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教师读旁白——朗读第17段)

第一次朗读:教师读旁白——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心说:“(女生)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颜色?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皮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的?”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的回答:“(男生)我不知道,你可以想象,我希望它可以有很美丽的颜色。”

第二次朗读:教师不读旁白了,学生有感情的直接朗读对话——(女生)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颜色?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皮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的?(男生)我不知道,你可以想象,我希望它可以有很美丽的颜色。

师:同学们感受到了吗?(询问朗读女生的同桌)你离她这么近,你对“居里夫人”的朗读满意吗?

生:比较满意。(教师追问理由)因为她在读的时候感情比较丰富。

师:你觉得她哪个词读的感情很丰富?

生:“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颜色”这一句中的“它”。

……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读一读全是感叹号。最好把后一个读成双感叹号。(学生朗读,很充沛,“看哪!看哪!!”)

师:接下来读课文当中“看哪……看哪!”(学生声音轻轻,有点激动,速度快)

师:省略号也要读出来。这段喜悦漫长的时光,你要读出一点停顿感来。(再来一次)这位年轻的妇人低声说道:看哪……看哪!(学生朗读)

师:考虑一下,这里居里夫人说话,为什么不全用感叹号?

生:因为一直用感叹号就没有办法体现科学家的严谨。

师:这里不仅仅严谨,喜悦中应该有沉稳、宁静等等。同学们,如果今天晚上,是你发现了镭,你让大家来,你会怎么选择?(学生笑)你会大声的喊,恨不得慈溪市长,宁波市长来(大家都来看),媒体记者都来看,烟花礼炮都准备好。但是这个人类科学史上如此伟大的夜晚,他们两个却过得平静,简单,甚至孤独,朴素。所以,这个“看呢”,把握不准,你就走不进科学家的内心。一起来读“看哪……看哪!”——这样我们就知道这是怎样的科学家了。(学生读)

生:这是沉稳,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家。

师:不要老是沿用那这种词语。我宁可你简单说热爱科学,热爱镭。再看看,他们享受着自己的孤独,享受这个夜晚的平静与普通。说明这个科学家怎样?

生: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

生:他们内心是恬淡的。

师:恬淡,说得真好,所以他们淡泊名利。写下来。宁静,朴素。这很可能就是,我们读这篇课文我们读不出来的东西。我们读到了许许多多高大上的词,但是我们能不能从人物对话当中,从居里夫人内心的恬淡中,感受到那种幸福,那份快乐,那种对镭的热爱,对科学的执着,以及属于他们的那种宁静的生活。同学们,描写,让我们更加栩栩如生地感受到他们的光辉形象。这就是这篇文章写得生动的原因。再最后读一次。(全班齐读)

细品这一教学片段,肖培东老师以“美丽的颜色”为一个支点,教给学生如何去读,如何走进文本的深处,如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正如肖培东老师在《让学生真正“自读”起来》一文强调的那样:“我们强调对语言品析鉴赏,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是细细品味,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已有。这样的自读课,才是扎扎实实,讲求实效的。”

猜你喜欢
居里夫人传记颜色
别把八卦当传记
年轻的时候要少听八卦
读失败者的传记
居里夫人: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
科学奇女居里夫人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特殊颜色的水
居里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