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构建浙江省“双维度”救灾物资储备应急保障体系

2020-12-24 20:40鲍伟民
中国粮食经济 2020年4期
关键词:储备库储备灾害

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一个目标、两个宁可、三个不怕”防灾抗灾思想,在认真分析浙江省灾害特点基础上,深入调研救灾物资储备工作的基本情况,研究提出加强浙江省救灾物资储备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提升救灾物资储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一、浙江省灾害特点分析

(一)灾害种类较多。浙江省台风、洪涝、干旱、寒潮、冰雹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常年一般有2~3 个台风登陆或影响浙江省,每年梅雨季节均会造成大小流域洪水、泥石流等灾害,是我国受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二)灾害损失大。浙江省每年都会因台风、强降雨等自然灾害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在浙江登陆的强台风造成的灾害损失尤为严重,如2019 年在浙江省温岭市登陆的第9 号超强台风“利奇马”,累计造成全省746.9 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476.3 亿元。

(三)小流域灾害频发。浙江省多山地丘陵,小流域点多面广,局地强降雨易造成小流域洪水,频繁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二、浙江省救灾物资储备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储备现状

1.救灾物资情况。经统计,2019 年6 月,全省救灾物资51.6万件,其中省级救灾物资11 类10.6 万件,分散储备在各市县。市县储备品种基本雷同,共41.0万件。全省乡村(社区)避灾安置点2.1 万个,每个安置点储备救灾物资价值0.5~2 万元不等。

2.仓储设施情况。浙江省尚未建设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国家也未在浙江布局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11 个地市除温州、衢州和舟山三个市级储备库建筑面积达5000 平方米以上,其余各市均不足1000 平方米。县级仓库共计88 个,平均面积不足400 平方米。

(二)存在问题

1.保障能力总体偏弱。一是物资储备数量不足且种类偏少,与地方救灾实际需求不相匹配。二是仓储设施建设落后。尚未建设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省份,与灾害大省、经济大省的省情不相符。“中央库”未在浙江布局,缺乏中央救灾物资储备支撑。市县储备库规模小,设施设备十分落后。三是人员力量配备不足。

2.应急保障机制尚不健全。一是省市县乡村联动机制有待完善。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的救灾物资储备体制尚不清晰,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救灾应急保障机制需提升。二是部门间协同机制有待加强。三是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有待完善。

3.管理制度存在短板。一是管理制度有待更新。机构改革后,各项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办法、规定、应急预案等均需更新完善,使其更具针对性、操作性。二是调度预案有待制定。各级政府救灾物资应急保障操作规程需规范化、制度化,并进一步明确制定物资调度预案。三是统计制度有待建立。各级政府以及装备生产企业、超市商场等救灾物资储备统计制度有待建立。

4.管理现代化水平需提升。一是发展规划需统筹。未来几年全省救灾物资储备总体规划需明确,强化工作推进的前瞻性、科学性。二是信息化建设需加快。应加快建设全省救灾物资大数据信息化管理和全省统一应急保障数字平台。

三、加强浙江省救灾物资储备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考虑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一个目标、两个宁可、三个不怕”防灾抗灾思想(“一个目标”即“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两个宁可”即“宁可信其有,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万一失防”;“三个不怕”即“为了‘不死人’,不要怕兴师动众,不要怕‘劳民伤财’,不要怕十防九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力争用三年时间,建设完成浙江省全覆盖、高效率、强有力的救灾物资储备应急保障体系,救灾物资储备应急保障各项制度趋于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高效联动,政府、企业、社会力量三层面紧密协同,救灾物资收储、轮换、调拨、回收等管理更为高效化、现代化,预案体系建设、危机管控处置能力要素保障更加有力,储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显著提升。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上下联动和分工负责。坚持省、市、县、乡、村分级负责、分级储备、分级管理、分级保障,属地为主、互为补充。二是坚持协同高效和社会参与。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应急保障机制,在做好政府储备基础上,充分调用社会力量。三是坚持底线思维和节约有效。科学研究市县储备种类、数量的保障底线,兼顾节省地方财政支出。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创新储备品种和模式,提升安置灾民生活质量。

四、措施

(一)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救灾物资储备体制。省政府负责应对全省区域性、跨地市大灾,救灾物资按照“救大灾、抢大险、专特多”要求购置和储备,是市县应急的有力补充。市县政府是本级抗灾救灾的责任主体,救灾物资需根据当地灾害特点、历年物资使用和救灾实际需要等情况购置和储备。乡村是抗灾救灾的第一线,需不断强化避灾安置场所生活救助保障类、食品类救灾物资储备。

(二)健全政府、企业和社会储备互为补充的协同保障格局。在做好政府储备基础上,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进行救灾物资和人力储备。对一些不宜长期储存、使用量大、具有特殊要求的救灾物资,通过政府与具备一定生产经营和储备能力的相关企业签订合同,实行企业协议储备。充分利用社会团体救援力量和经验,开展政府和社会团体日常合作,加快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全员参与救灾物资储备应急保障的新格局。

(三)加强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建立物资储备品种目录,健全物资储备规模标准,科学合理安排“储多少”“储多久”各类保障要素。优化物资储备总体布局,明确细化“怎么储”“储哪里”各类保障要素的方案。建立物资储备监督机制,完善物资储备统计制度,健全应急值班演练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储备机制,切实提升各级管理和监管水平。进一步搭建物资储备信息化平台,提速建设“智慧储备”。建设高水平的物资储备专业队伍,强化人才支撑能力。

猜你喜欢
储备库储备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欧盟启动首个医疗物资储备库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灾害肆虐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多星联动紧急服务地震灾害监测
俄批准建立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
东亚外汇储备库:参与动力与成本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