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构想

2020-12-25 06:48侯安琪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0年12期
关键词:声乐研究生设置

□ 吴 静 侯安琪

课程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环节。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出优秀学生的必要条件。 对高等师范学院声乐硕士研究生而言,其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专业必修课,它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专业技能类、 教育类和研究类课程。 这三类课程在声乐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本文拟客观呈现我国高等师范学院声乐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 声乐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

为客观起见,笔者选取国内8 所师范大学声乐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与比较。 北部以东北师大、 北师大、 首师大为代表,东部以上海师大为代表,中部以华中师大为代表,南部以湖南师大、 华南师大和福建师大为代表,如下表所列:

国内声乐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北部地区3.东北师大艺术原理、 中西音乐比较、学科前沿问题研究、 世界民族音乐文化音乐与舞蹈艺术研究方法、 声乐演唱、 舞台剧研习、 歌唱家与作品、 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 声乐舞台表演实践中外歌剧片段研习、 即兴伴奏音乐学理论东部地区 4.上海师大 中外音乐史论 中西方声乐简史歌剧名著、歌剧史、 艺术歌曲鉴赏、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研究音乐分析、 音乐人类学中部地区5.华中师大艺 术 原 理 、音乐学书目与文献、 音乐分析学声乐演唱艺术、 中外歌剧演唱与作品研究、外国艺术歌曲演唱与作品风格研究、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与作品研究、 声乐舞台表演、中国民歌与民族风格创作歌曲演唱、 歌唱语言与朗诵、 综合艺术实践中国古代艺术歌曲演唱与研究、合唱表演与 研 究 、声乐艺术指 导、 中外声乐艺术史6.湖南师大 音乐文献、音乐美学声乐演唱、声乐经典文献导读、意大利语音合唱重唱艺术训练、 欧洲声乐学派、声乐伴奏艺术音乐论文写作、 音乐文献学、 音乐美学方法论南部地区7.华南师大音乐学概论、音乐美学通论、声乐理论合唱指挥文献、 中国现当代音乐史、 近现代音乐作品分析、 现代音乐视唱、 音乐教育学、 歌剧与交响乐作品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 岭南音乐文化说唱与戏曲经典模唱、意大利语、法语语音、德语语音8.福建师大音乐学概论、音乐分析、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音乐学科前沿专题研究、 音乐教育学概论、音乐形态学、 声乐艺术概论、 声乐和伴奏演唱艺术音乐表演美学、 中国古代诗词与名著赏析音乐学术资料调查分析与研究等

二、 高师声乐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由上表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多出于纵向考虑,即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设置该专业培养计划的课程安排,对专业的考虑过多,因此也就侧重于培养“专才” 而不是高素质的“全才”。 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文学科类课程普遍欠缺

从表中的课程设置看,人文学科类课程普遍欠缺。 声乐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与其他学科如文学、 历史学、 语言学、 音韵学等有密切的联系。 表中的各个高校都是综合性师范大学的高校,在人文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能利用高师院校文理科兼备的优势开设此类选修课,将大大丰富声乐研究生的艺术修养,开阔其学术视野,为提高演唱水平打下深厚的人文基础。

2.地方音乐文化类课程开设不足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 文化的多元化的情况下,地方剧种、 曲种、歌种乃至方言都对歌唱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同地域文化对于歌唱风格都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增加所在地区的地方音乐文化类课程是非常有意义的。 从表中可以看出,除首师大有“地方音乐史研究”、 福建师大有“福建地方史”、 华南师大有“岭南音乐研究” 外,其他高校音乐学院并没有开设地方音乐课程。

3.音乐教育类课程不够重视

表中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音乐类和声乐类的课程,如中西音乐史、音乐美学、 音乐作品分析等,教育类的课程几乎没有。 高师声乐研究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声乐教育工作,所以教育类课程是高师院校课程设置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如高等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声乐教学法等。 简言之,只有熟练掌握教育类课程,才能体现高师声乐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胜任将来的声乐教学工作。

4.研究类课程设置几乎为空白

通过表中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很多在高师声乐硕士生的课程设置中,研究类的课程设置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声乐研究生的学习特点是常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琴房里,花在图书馆的时间并不多。 在声乐演唱与研究中如何提出问题、 发现并解决问题,是培养声乐研究生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声乐研究生应走出琴房,走进图书馆,通过反复的训练,学会查找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 高等师范学院声乐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重构策略

1.多开设人文类课程

高师音乐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从人文学科到理工学科门类齐全。 声乐虽是一门技艺性较强的学科,但涉及的学科面很广,如物理学、 语言学、 心理学、 教育学等学科。 高师院校应发挥文理科齐全的优势,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实现灵活的选课制度,让声乐研究生根据自己研究方向需要跨系选修课程,促进声乐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发展。 如与文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教科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单位进行合作,开设音韵学、 语言学、 古典诗词赏析、 歌唱心理等课程,有条件的院校还可跨校选修。 实践证明,跨系选修课程有利于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对交叉学科、 边缘学科新发展有全面的认识,为以后的声乐演唱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2.积极挖掘地方乡土音乐,开设地方音乐课

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不光要体现基础性和专业性,还要体现一定的学科前沿性和前瞻性,在追求经济一体化、 文化多元化的情况下,声乐研究生教育有必要对丰富的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进行重整,建立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开设带有中国特色、 地方特色的课程。 各音乐院校应结合实际,开设地方曲艺、 戏曲、 中国古典诗词演唱等课程,如东北二人转、 江浙音乐、 评弹、 汉剧、 荆楚戏、 湖南湘剧、 花鼓戏,让学生充分感受地方音乐的独特魅力,为增加歌唱艺术的表现力,有效改变“千人一声” 的歌坛现状,使学生对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有系统的认识和把握。

3.高度重视声乐教育类课程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培养的研究生是一专多能、 复合型教育人才。 所以音乐教育类的课程应该在课程设置中占据同等重要的位置,如开设声乐教学法、 声乐教育简史、 中西音乐教育简史等,使学生牢牢把握住声乐教学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法,如示范教学、 模仿教学、 比喻教学等,为声乐研究生毕业以后迅速站稳声乐讲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4.积极开设声乐研究类课程

为弥补声乐研究类课程的开设,建议各个高校开设声乐经典文献导读课和声乐基础理论课。 何谓经典? 经典是在本专业和方向领域写得最好、 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书,是那些具有重要影响、 经久不衰的著作。 笔者以为可参考借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中国音乐经典文献导读》 系列丛书的做法,组织声乐界的知名专家、 学者列出声乐方向经典书籍和有代表性意义的学术著作、 论文,由专家编写导读,为从事声乐研究的学界同仁和进行声乐专业学习的青年学生提供一份可资参考的学术文献。 声乐研究生通过古今中外经典声乐理论文献的学习,对声乐理论及技术进行历史与现状的梳理,将全面了解多种声乐学派的形成、 发展与影响,技术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沿革、 教学体系的建立,增强声乐硕士研究生的声乐理论修养,为以后声乐舞台表演及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

我们培养的高声乐研究生,是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较高层次人才,应成为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 那样的人,而不是器具,不是专业性的工匠,而是“‘博学于文,约之有礼’ 的谦谦君子”。 从以上国内多所高师音乐院校声乐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现阶段培养的高师声乐方向研究生在人文学科、地方音乐、 教育和研究类的课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高师声乐研究生课程设置在上述四个方面应不断加强,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整合课程内容,培养出合格的声乐高层次研究人才。

猜你喜欢
声乐研究生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