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0-12-26 10:11殷之珺安军明通讯作者李彦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5期
关键词:根型椎动脉颈椎病

殷之珺,安军明通讯作者,李彦娇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2.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0 引言

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椎间关节退行性病变为基础的临床常见病。与颈椎长期劳损、外伤、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或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所导致的颈椎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压迫有关[1]。临床表现为颈肩部疼痛,上肢或手指发麻,眩晕,视力模糊、失眠等,严重者还可出现猝倒,甚至导致瘫痪,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负担。目前,国内针对颈椎病的治疗通常采用非手术疗法,如:药物治疗、针刺、艾灸、推拿、浮针、颈椎牵引及康复理疗等。其中,浮针用于治疗颈椎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见效快、疗效佳、无不良反应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浮针疗法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在颈椎疼痛部位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大面积扫散操作,疏松结缔组织以缓解疼痛。浮针疗法治疗颈椎病可以起到解除肌肉痉挛、快速镇痛、改善活动范围、增加患肌组织局部血流等作用,使颈椎病得到自愈[2]。颈椎病在中医上属于“痹症”范畴,辨证分型为寒湿痹阻型、痰瘀阻络型、气血两虚型、肝肾亏虚型。西医学将颈椎病分为了颈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及混合型,其中以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最为常见[3]。笔者查阅了近十年来关于浮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现从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这三方面进行概述。

1 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又称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是一种由颈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发生慢性或急性劳损所致的常见颈椎病,通常出现于颈椎病的早期,并存在于各型颈椎病中。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颈项部的酸胀疼痛、僵硬及活动受限,并反复出现落枕。

郭欢欢[4]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68 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 例,其中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选穴为:天柱、颈百劳、双侧颈夹脊、后溪、申脉、阿是穴。治疗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浮针疗法,具体为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等部位寻找2-3 个肌筋膜触发点进针,配合扫散动作和再灌注活动。结果显示两种方法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陈巍[5]将符合颈型颈椎病诊断的60 例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和浮针组各30 例,研究表明普通针刺及浮针治疗均可改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疼痛量表评分及颈椎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而浮针治疗组的颈椎疼痛及颈椎临床症状评分均高于普通针刺组。得出浮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颈部疼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苑奇志[6]将收治的99 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予以对照组 (48 例) 行常规针刺治疗,予以观察组 (51 例) 行伸展联合浮针疗法治疗,结果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4%,对照组为79.17%,说明浮针疗法对软组织损伤以及肌肉损伤引起的疼痛有较强的治疗效果,配合伸展治疗能更好的治疗颈型颈椎病。张晔等[7]将96 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 例,治疗组采用浮针疗法,对照组采用西医传统疗法牵引配合中频电疗,在治疗前后进行了疼痛程度VAS 评分及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为治疗组总有效率(95.8%)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为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通过观察浮针起效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发现:在浮针治疗有效的46 例患者中,均治疗一次即见效,且即刻起效,大部分病例3 次即可显著缓解。得出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具有见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的特点。

2 浮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出现在中老年人群体中,是一种由单侧或双侧神经根受颈椎侧后方的突出物压迫或严重刺激而引起根性神经痛和肌力障碍的常见颈椎病。主要表现为由神经根所支配区域的放射性疼痛或局部压痛,临床症状为:颈部疼痛,伴手指及上肢麻木,头疼,失眠。

胡翌等[8]将6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电针治疗,穴位选择为:风池穴、夹脊穴、肩井、天柱、合谷、曲池、臂膈、阿是穴。观察组给予浮针治疗,寻找该病远端的患肌进行“远程轰炸”操作,进行扫散运动配合再灌注活动。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得出结论:与传统电针治疗方法相比,浮针的“远程轰炸”治疗更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治疗效果,且操作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康梦如等[9]将81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 例予以常规电针治疗,实验组41 例予以浮针治疗,实验组总有效率95.12%,比对照组80%高 (P<0.05);疼痛症状评分 (1.65±0.15) 分,比对照组 (5.24±0.50) 分低 (P<0.05);实验组的即时起效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对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浮针疗法和传统针灸治疗方法相比,在疗法、安全性方面都更具优势。解小会[10]将6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对照组,浮针组给予浮针治疗,根据患者主诉,在最痛点周围进针,进针后按压痛点让患者活动颈部。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采用穴位为夹脊穴、双侧风池和局部压痛点。治疗结束后,浮针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浮针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VAS 为(2.86±0.43)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疗效得出浮针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疼痛。

3 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静力平衡和动力平衡被破坏,造成生物力学失衡所引起的一种常见颈椎病,旋颈试验多为阳性。这类颈椎病通常因为椎间盘狭窄及椎体周围软组织肿胀、痉挛、牵拉使椎动脉受到压迫、刺激导致血管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以发作性眩晕为主,并伴有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发生猝倒。

周映虹等[11]将120 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 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选择穴位:风池穴、C2-C7 夹脊穴、大椎穴。观察组采用浮针疗法及连续性护理,选择进针的治疗点为:枕骨处大、小直肌及头上斜肌的止点,第二颈椎处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的止点,第二颈椎旁3-4cm 处小关节囊定位体表点,及附着处压痛点,进针后做扫散动作。治疗前后用眩晕障碍评分量表 (DHI) 判断疗效并记录治疗中的不良反应。观察组治疗后眩晕障碍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得出改良浮针配合连续性护理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改善眩晕、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有明显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吴金建[12]按数字随机分组法将纳入的80 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 例,对照组使用浮针在手三里穴周围进针,进针后针尖退回软管内再进行大面积扫散,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再灌注活动,结果表明两组均有明显治疗效果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再灌注活动在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重要性。胡正喜等[13]将60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30 例) 和对照组 (30 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浮针治疗,以患肌触诊结果为依据,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斜角肌、头夹肌顺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再灌注时给予患者一定的合理抗阻。结果为治疗组的愈显率为70.0% (21/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 (12/30)。结论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安全有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且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浮针治疗。王英杰等[14]将160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 例。治疗组予浮针治疗,在前臂 (相当于手三里下1 寸处)、斜角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颈后部肌群等处寻找肌筋膜激发点快速进针,做扫散动作时嘱患者活动颈部肌肉作抗阻运动。对照组予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每次5mg,每日1 次,晚饭后口服。治疗前后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估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87.50%;治疗组即时起效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6 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而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得出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起效快、临床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的特点。

4 结语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在我国患病率呈逐年上升且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了国民健康,治疗颈椎病刻不容缓[15]。临床研究表明颈椎病的发生与颈椎周围组织、肌肉缺血缺氧密切相关,其中肌肉组织功能的失调在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颈椎病在中医学中属于“项痹病”,多因肝肾亏虚,瘀血内阻而致关节、筋脉、肌肉失养,是正虚邪实之证。临床上治疗该病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如针刺、灸法、中汤药剂、颈椎牵引、推拿、浮针等,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浮针疗法是符仲华先生在针灸学基础上发明的一种以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又常被称为激痛点)为切入点治疗一些软组织伤痛的临床治疗方法。浮针疗法运用一次性浮针针具在患肌周围区域或所邻近四肢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针并进行大面积扫散等活动。再灌注活动是在扫散手法进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给予患者的一系列抗阻运动,能在短时间内大负荷活动相关肌肉,两者配合可有效治疗疾病。浮针可直接作用于颈部病痛部位周围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减轻患处受压状态,改善激痛点缺血缺氧状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神经、肌肉的痉挛及疼痛症状并使受损组织修复。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具有良好的半导体导电性能,能够高效率地传导生物电,是浮针获效的特殊结构和物质基础。浮针治疗颈椎病的作用原理为浮针在颈部疼痛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的相互作用后产生压电、反压电效应,有效缓解病变组织微循环,促进血液循环。浮针治疗颈椎病具有疗效显著、即刻见效、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高等优势,具有极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但目前浮针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缺乏理化指标、动物实验及其临床双盲对照研究,使得临床试验结论缺乏可信度,望更多学者就浮针治疗颈椎病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根型椎动脉颈椎病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运用效果观察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