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野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若干思考

2020-12-26 19:42范益民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传统

范益民, 袁 静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2.俄罗斯南联邦大学,俄罗斯 罗斯托夫)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从文化战略安全的高度,党中央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科学论断,这些科学论断充分阐释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为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理论支撑。因此,高校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目的。

一、时代诉求:多元价值观的激荡碰撞博弈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挑战,政治多极化不断凸显,网络信息化日渐放大,大学生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表征较以前有了显著的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传媒技术的强大优势和话语表达的垄断地位,大肆传播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理念;利用文化的高位优势不断蚕食我国思想文化阵地;个别西方国家甚至通过影视、手游、网游、卡通漫画等传播介质对我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进行戏说解构,严重损害了我国民族的情感和民族精神,稀释了我国民族凝聚力;更甚者通过高密度的影视大片、迪斯尼乐园的海外输出,巧妙美化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由于题材形式新颖多元,输出方式隐蔽巧妙,价值导向个人主义彰显,使极少部分大学生真伪难辨,产生了一定的西方价值观认同感,并加以推崇,对本民族文化视而不见,缺失了本民族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出现了一定程度价值观迷失。[2]面对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强势冲击,个别高校在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往往形式多于实质,方式手段一元简单,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难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应有的契合,缺少彼此的亲和力,直接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难以落地生根。基于此,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层维度,重新审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问题。

二、厘清关系: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逻辑起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优秀思想资源的合流,是各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浓缩,在世界文化的谱系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特质。历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不同时期虽有起伏变化,但总体上,我们要秉持科学态度,师古而不泥古。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的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3]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起点,二者之间必然有一条紧密联系、不能割裂的纽带。笔者坚持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毫无逻辑关联生拉硬拽的价值体系,它的提出和凝练既有对现实发展的理性考量,也有对中国历史深厚根基的文化依托。准确地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相应的融通性和彼此的关照。因此,它的培育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遵从于历史的发展应然逻辑。这种关联性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开放的场域中具备了展开言说和碰撞的可能性。因此,实现意义重构,进而才能形成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新文化。这才是实现当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

1.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涵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4]文化核心元素即价值观的形成、发展须臾也离不开文化传统。纵观中西各国,核心价值观均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国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标识和内核,是根、是魂,集中反映出了该国家民众在精神层面的高远追求。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植根于两千多年发达的农耕社会,但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其伦理德性等价值元素,对于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建构为现代中国人打下了深深的印记。虽历经时代更迭,一些优秀的文化元素依然沉淀下来,熠熠生辉。比如“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精神基因,其核心内容并未因时代的嬗变而褪色。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养分依然在不断滋养着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和认同。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但并非止于此。它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中国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集聚了丰厚而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然就是当代中国人民在精神追求上的一种集中反映,是当下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吸纳和承载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意义非同寻常。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丰富,传统文化中独有价值必将会伴随伟大的实践,而不断生发出新的价值意蕴。这些价值意蕴也会不断提升和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穿透力。比如重视民本、讲求仁爱、崇尚和合、期盼大同等鲜明民族特色的思想和理念,就体现了中华文化能够历久弥新的基因密码,都将在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实现创造性升华、创新性发展。

三、内容选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融入

当下对于传统文化的梳理,至少要在两个纬度上深入开掘。一是选什么内容,二是用什么样的方法。笔者认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跳出传统文化的历史拘囿,关键在于方法论层面上。在长久的艰辛探求中,以儒家道德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范式的转换上,出现了三种路径:“全面西化、否定儒家”的韦伯范式、现代新儒家的儒化范式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民族化范式。[5]在对这三种路径的研判中,我们会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需在遵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原则上,做出客观评估,进行重新淘洗和加工,“抽象继承”才能使大学生更易接受和领悟,进而帮助其重拾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把对传统文化的温情和敬意升华为根深蒂固的情感认同。

1. 国家层面:中国的传统文化显然迥异于西方文明,这也是我们当下文化自信的基点。我们的古人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性的国家利益观,个人主义往往置放在整体之下,这与西方基于个人主义至上的政治哲学完全是不同的。比如儒家所倡导的协和万邦、孙中山提出的“天下为公”、康有为的“大同社会”等理想社会构想,都具有浓郁的整体观。国富民强,“王者富民”(《荀子·王制》)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华民族所推崇。当下中国梦能够深入人心,为亿万民众所追随,从文化层面看,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化传统。还有很多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极具有启示意义。比如天人合一,《中庸》中谈到的“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等。这些精神财富其实早已熔铸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去了。为此,我们必须扎实梳理,认真研究,将这些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财富的深厚内容创造性的给予继承和创新。

2.社会层面:中国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本思想的国度。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中,充盈着丰富的关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国思想,抛除掉特殊时代背景的政治意图,这些朴素的民本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路线,显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不就体现出了古人对“平等”思想的追求和向往吗?

谈及中国的传统社会,总能想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思想,似乎德治思想更为强势和发达。实际上也不尽然,纵观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法治的思想也是较为丰富的。在德治和法治之间,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总是能够找寻到一种平衡。如孔子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韩非子·心度》指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淮南子·汜论》提出:“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这些传统的经典文本中,均蕴含着丰富和通达的法治思维。为此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同样应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法治精神,帮助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法治价值,深入开掘传统文化的法治思想。

3.个人层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对于个人修养研究的。故而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富含着丰富的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思想。以爱国为例,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家国情怀的爱国史。无论历史的发展如何跌宕,爱国主义情怀始终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支柱,这也是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最为可贵的民族基因。作为一种精神基因在代际之间得到了传承,这对于维系亿万民众对国家的认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被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所言及的民族脊梁们,无不鲜明地体现出了这种高度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每每谈及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的“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均让我们肃然起敬、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这些家国精神财富无不时时激励着一代代的华夏炎黄子孙。

再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古人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诚信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价值遵循,也是立人之本。历代大儒均有精彩的论述。比如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为政》),“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这些宝贵的思想,对于规范当下市场经济背景下带来的诚信的疏离和重塑我们的道德秩序倒是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除此之外,儒家思想中涉及人生境界的诸多论断,诸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等,均可融入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程中去,这对提升大学生高远的价值追求也具有非常大的镜鉴。

四、方法思考: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让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青年大学生所认同,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项系统而又庞大的工程。当下,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环境,异常复杂,极具时代感,要想对主流价值观形成认同,面临的工作颇多。中国传统社会中,制度环境与传统文化彼此高度融合和借力支撑,不失为一个值得思考和借鉴的维度。

(一)法规制度建设

1.制度建设。当下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深水期,文化领域多元激荡,道德领域失范频发,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新的状况。十九届四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关于制度建设重要和具有标杆意义的一次全会。这次全会为未来中国制度层面的建设做出了重要安排。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播的主渠道,更应该把制度建设摆在前面,通过制度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搭建起坚实的制度篱笆。简言之,其一,高校要落实党委责任制,明确责任,依托通识教育的相关部门,主动吸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制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其二,必须让制度活起来,真正发挥出作用。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培育巧妙结合起来。利用好非常具有时代感的媒介载体是关键,比如新颖个性的抖音、快手直播、受众广泛的手游比赛等。

2.德法并举。前文论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富含法治思想。要坚持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的提升功能。只有坚持法治体现道德的理念,道德才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对那些伤风败俗的丑行、激起公愤的严重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仅靠价值观教育、“叩问良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运用法治手段进行严惩,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保驾护航”。[6]2017年的“郑州电梯劝烟案”就是一个非常具有标杆意义的法治案件。我们要以法律的权威捍卫道德的神圣性,以法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全社会文明道德水平。

(二)传统路径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有效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与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民众的思想文化水平具有较高的契合性。长久以来,在社会的教化功能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教育方法与现代的很多教育理念有着较大的相通性,这都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1.因材施教。以先贤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思想。比如儒家思想家所强调的学思并重、内省慎独、见贤思齐等思想,都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孔子就是因材施教思想的开创者。在《论语》中我们可看到,他会针对不同学生,善于结合他们的个性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化效果。为此,我们要善于采用传统道德教育中的好方法,引导大学生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路线也是比较复杂的,往往遵循着自我反省(更多强调向内发力),最后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旨归。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应好好梳理这些优秀的教育方法,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创造性并嵌入到当下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中,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大学生日用而不知的道德习惯。

2.善用灌输。信息闭塞、知识落后的封建社会,每个封建王朝的都特别注重运用灌输手段来维持社会的政治稳定。“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古代通过科举制度,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人们的知识灌输,这种灌输是直接的、单向的,更多要求人们奉读典籍铭记于心,虽一定程度上遮掩了个体的思考和主动性,但是从人的思想接受规律来看,正面灌输法也并非一无是处,在当下依然具有一定程度的生命力和扩展的张力,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适当运用好传统灌输方法。[7]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要灵活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不能过于偏颇。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也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3.社会示范。行胜于言是中国传统道德中一条重要教化原则。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子路》)在孔子看来,只有当政者自己身教示范,“正人”必先“正己”,起到表率作用,才能治国安民。这实际上都在强调师者的示范引领作用。这一方法强调的是身教者以实际行动践行道德规范,形成榜样的感召效应,引导受教育者模范、效仿、学习道德模范。受教育者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断受到感染和鼓舞进而达到提升思想道德素养的目标。这与西方的道德教育学派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1]人们都要积极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积极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积极践行。

五、结语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大学生是伟大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力量,高校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基固本,培育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才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合格的建设者。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传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