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蓝

2020-12-28 02:18王雄
中国铁路文艺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孟津小浪底母亲河

王雄

天蓝蓝,地蓝蓝,万里黄河孟津蓝。

——题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滚滚黄河水,在洛阳孟津冲出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便舒坦地进入了华北平原。千百年来,在这片黄河及其支流洛河流淌过的冲积平原,原始农业率先发展,养育了华夏民族,哺育了中华文明。

晴朗的秋日,我应邀参加河南省作协组织的“行走黄河”采风活动,来到了洛阳孟津县。

孟津原本是黄河上的一个古渡口,后来演变成了地名。孟津以众多古渡口闻名,自古就是黄河要塞。伫立大堤,举目远望,河面浩瀚,植被茂盛,不时有鹭鸟从头顶飞过。更为神奇的是,浑浊的黄水河,进入孟津段后竟然变得清澈无比,黄河顿时成了一条碧波荡漾的清水河。秋日的黄河,褪去了夏日的绿色,清水换了蓝装。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水面呈现出美丽的蔚蓝色,恰似湛蓝色的大海,美得让人窒息,当地人自豪地将其称为万里黄河“孟津蓝”。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直以来体弱多病、水患频繁。

俗话说,跳进黄河流不清。在人们心目中,黄河就是黄沙之水,泥沙俱下。事实上也确实于此。早些年,在黄河上游的一些河段,站在岸边远远望去,黄河就像一条黄色的长带飘荡着,黄的刺眼,黄的心疼。

黄河之所以“黃”,是因为黄河上游穿过广袤的黄土高原地区,那里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把一半的黄河都染成了黄色。据统计,每年黄河会带走16亿吨泥沙。也正是这些泥沙,导致河道堵塞,河床偏离,河水泛滥成灾。

几千年来,黄河犹如一匹难以驯服的“怪兽”,兴风作浪,祸害百姓。黄河水患一直是中华民族避不开的“痛”。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多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殷商王朝多次迁都,其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避开黄河水灾。

几千年来,华夏子孙与“黄患”展开了生死搏斗,表现出不屈不挠的英勇气概。先贤们奋力探索,提出了多种治黄方略,以求根除黄河忧患。从远古的“疏川导滞”,到战国时的“宽立堤防”;从汉代的“贾让三策”,到宋代的“兴筑遥堤”;从明末潘季驯提出的“束水攻沙”,到清代靳辅和陈璜倡导的“以水攻沙”,前仆后继,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闪烁着中国劳苦大众的智慧光芒。

然而,黄河犹如高悬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把利剑,没人知道它会何时发怒,会剑刺何方……

孟津,是华夏先祖最早垂青的地方。

孟津风光秀美,文化厚重,有着数不胜数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远古时,河图之滨的古孟津,草木丛生,森林茂密,伏羲来到这里,教人们捕鱼打猎,结绳记事。伏羲画八卦、大禹分九州等神话故事,都源于此,蕴含着久远而神秘的文明密码。

相传上古时,黄河孟津段有一匹龙头马身的神兽,肆意妄为,祸害百姓。伏羲义无反顾地与之搏斗,降服龙马。他依“河图”创造八卦,一画开天,成就《周易》,以其深邃的哲理,演绎出天地万物之规律,开启了中华文明。大禹时,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夏商周“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在此诞生了“最早的中国”,有了中国最早的城池。先后有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6个王朝在此建都,43位帝王在此诏令天下。沿洛河而行,考古发现了二里头夏都、偃师商城、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等多个都城遗址。

孟津人杰地灵,相继走出了西汉文学家贾谊、唐代文学家韩愈、北宋画家武宗元、明清书法家王铎、现代作家李准等文化巨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座又一座文化高峰。

古孟津,一直是黄河中下游的重要渡口。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提到的孟津河,就是黄河孟津段;孟津口,就是黄河古渡口。

有人形象地比喻,如果黄河是一条巨龙,那么黄河沿岸的古渡口就是巨龙身上的鳞甲。古渡口是跨越大河的基石,如果没有难以计数的古渡口,黄河充其量不过是一渠死水,失去了活力和生命。

孟津古渡,乃古都洛阳的北大门、天然屏障,历来都是洛阳外围军事要地。“津”,即渡口。古时,孟津黄河段渡口就有孟津、平阴津、冶坂津、委粟津、硖石津、小平津、富平津。周武王伐纣,曾召集八百诸侯汇集孟津渡,抢渡黄河,一路高歌,在朝歌附近发动了牧野之战,一举灭商。慌乱中,纣王纵身跳进火里,自焚而死。

千百年来,朝代更迭,河道变迁,黄河时宽时窄,时缓时急,孟津古渡的位置也随之上下移动。孟津古渡不老,它依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迎来朝霞,送走夕阳,演绎着历史风云,书写着黄河沧桑。

行走在黄河小浪底大坝上,我感受到了它的厚重与坚固。

我曾领略过小浪底泄洪调沙的磅礴气势,那是一种横空出世的怒吼,一种目无一切的霸气。此时,当它一切归于平静时,我看到的是它稳若泰山的身影。

巍峨的小浪底大坝,是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灌溉、发电为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它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游13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坝址位于孟津县小浪底村,因此而得名。

经过18年的建设,2009年4月,小浪底大坝交付使用。从此,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了黄河下游凌汛的威胁,减缓了下游河道的淤积。小浪底水库还可以利用其有效的库容调节,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业供水、灌溉和发电。

小浪底大坝工程规模宏大,地质条件复杂,水沙条件特殊,运用要求严格,被中外水利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复杂的水利工程之一。

专家告诉我,小浪底大坝可以控制黄河输沙量的100%,可滞拦泥沙78亿吨,确保20年内下游河床不淤积抬高。由于小浪底水库和西霞院水库上下游蓄水的“合力”,加上以砂卵石为主的河滩的共同作用,孟津河段的蓝色日益显现。

登高而望,一排排白皮松、油松傲然挺立在黄河两岸,紧紧依偎着黄河、守护着黄河,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为母亲河增添了一抹亮色。

湿地是黄河嫁出去的女儿。意思是说,湿地与黄河血脉相连。

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资料显示,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对保护水源、净化水质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作用。不僅可以蓄水滞洪,调节气候,净化水体,还可以保护繁衍珍稀野生动植物。

孟津黄河段滩地广阔,流水潺潺,鸟飞鱼跃。李白曾在这里留下“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的赞叹。位于孟津县城北部的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5000公顷。这里既有峡谷地貌,也有平坦滩涂,吸引着大批候鸟来这里觅食、栖息。这里既是候鸟迁徙途中的“加油站”,也是候鸟南下越冬、北上繁殖的“终点站”。

傍晚时分,我来到孟津台阴湿地恢复区。这里曾经遭受人为侵占,开鱼塘、搞养殖、采砂石、堆垃圾。近几年来,当地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清理,通过构造连通水系、恢复植被系统,大片湿地再现,生态环境迅速得到修复。

村民刘大爷对我说,近些年,黄河滩涂飞鸟多了,像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黑鹳这样的珍稀野生鸟类,也都悄悄地飞来了,而且越来越多。

黄河湿地管理局的专家说,湿地好似“晴雨表”,飞鸟如同“温度计”。湿地的温润程度、鸟类的数量多寡,映射着一个区域生态价值的高低。目前,孟津保护区内共记录鸟类259种,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鹳、大鸨、中华秋沙鸭等11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白琵鹭、灰鹤、大天鹅等30种。火烈鸟、疣鼻天鹅、黑雁、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相继出现,乃国内罕见。

沿着湿地小道,我好奇地向深处走去。夕阳西下,芦苇飘荡,水草肥美,空气中回荡着甜美的味道,令人心旷神怡。身旁簇拥着成百上千只鸟儿,它们或驻足观望,或轻盈漫步,叽叽喳喳,咕咕嘎嘎,热闹非凡。

猛然,“唿”的一声巨响,万鸟腾空而起,天空一下子阴了下来。好一幅“百羽腾飞”的壮丽图景,飞在最前面、阵容最庞大的是黑雁,紧接着的是赤麻鸭、绿头鸭和斑嘴鸭,灰色的苍鹭混迹其中……

古人云:“凤翥鸾举,百羽从之。”凤凰展翅飞翔,百鸟都会随从。这不仅是一种鸟类的自然景观,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自然表达。上善若水,品德高者,众人跟从。

给鸟类自由,就是给人类自由。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构建良好互动生态的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文明素养和道德境界,促进了生态文明的价值外溢。万类霜天竞自由,飞翔的精灵,让风景灵动,也让更多人体验到了更多的生态美、自由乐。

有史以来,黄河水都是浑浊的。

传说,黄河500年变清一次,甚至还有“千年难见黄河清”的无奈感伤。

明末学者程登吉所著《幼学琼林》中说道:“圣人出,黄河清。”著名的《推背图》第54象中,也说道:“寰中自有真龙出,九曲黄河水不黄。”这两句话都表明了一个意思,当天下出现有才能的圣人时,黄河就会变清,世间将会变得和平幸福,祥瑞将会降临在华夏大地上。

善治国者必重治水。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主席曾多次考察黄河,向全国人民发出动员令:“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黄河流域的治理、保护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沿黄九省区都留下了总书记考察黄河的足迹和思考。

2019年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郑州的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他凭栏而立,远眺滔滔河水奔腾东去,思绪万千。次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由此,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迎来了高光时刻和新的方位。

2020年新年伊始,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主持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河之福,人之福,亦是世间万物之福。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论述,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总书记沉甸甸的黄河情怀,感受到保护母亲河的重大责任。从远古走来的黄河,从未像今天这样与人类心心相印,与世间万物惺惺相惜。

如今,黄河清,已经开始逐渐变为现实。此乃祥瑞降临之幸事。这个祥瑞,就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就是科学治黄的强大力量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所在。

昔日的黄土高原,是一片荒芜,一片黄土。眼下的黄土高原,几乎全都被绿色的植被覆盖。过去,黄土高原的泥沙每年都要流失16亿吨,如今已经减少到了3亿吨以下。黄河自然比以前清澈了,“孟津蓝”也就在其中了。

因水秀而文兴,“孟津蓝”是时代的象征。

我以为,这片来之不易的蓝色,凸显了黄河孟津段的资源特色,展现了小浪底大坝在治黄史上的丰功伟绩,也阐释了孟津以观光、度假、娱乐为主的全域旅游特色。孟津人民经历了从治水到亲水、乐水的嬗变,正全力描绘着美丽生态的新画卷。

孟津县委书记杨劭春介绍道:“近几年来,孟津县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大力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和森林湿地保护修复,积极推进沿黄流域高质量发展,把黄河孟津段打造成岸绿景美的生态河、幸福河。”

孟津县委的得意之作,就是要让孟津美起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举全县之力,聚万众之心,在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持续发力,高标准开展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为母亲河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屏障。

龙马负图寺、汉魏故城、汉光武帝陵等人文景观,让古老焕发青春;小浪底飞瀑、黄河旅游圈、农业生态园等时尚美景,将现实走向未来。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农业休闲为一体的孟津旅游特色,每一片土地都是景观,每一个村庄都是景区。30公里长的沿黄生态健身绿道,银线串珠,连线成片,变“盆景”为“风景”,变家园为花园,让美丽的黄河景致造福于人民。

走近母亲河,拥抱母亲河。大堤绿廊,浅滩水草,河流湛蓝,奔腾不息,还有飞翔的候鸟,共同构成了和谐的自然美景。大河涛声隐隐入耳,生态环境赏心悦目,行走黄河,让我领略到了今日黄河别样的风情、别样的壮美。

黄河清,祖国强,“孟津蓝”分明是一缕凝重的新时代亮色。

猜你喜欢
孟津小浪底母亲河
保护母亲河(4)
是你 我亲爱的母亲河
“母亲河”到底有多长
我爱你母亲河
黄河上的小浪底
小浪底引黄工程干线1#隧洞涌水量预测
梨为媒 奔小康
河南孟津新庄汉代烧窑遗址
水利企业监督管理措施探讨——以黄河小浪底水资源投资有限公司为例
孟津井田山西组沉积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