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020-12-28 13:39梁海燕霍宝锋李慧文张天弼王莉娟向庆林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19期
关键词:预防措施影响因素

梁海燕 霍宝锋 李慧文 张天弼 王莉娟 向庆林

【摘要】目的探讨采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1210例献血者,记录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分析原因并给予预防措施。对比不同性别、年龄、献血次数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献血反应者的各诱因及不同反应程度情况。结果男性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88%,女性献血反应发生率为5.56%,女性献血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为4.29%,多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54%,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高于多次献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例献血反应者的诱因包括精神因素(3l例)、健康因素(9例)、采血者因素(1例)、抗凝剂因素(2例),其中轻度反应37例,中度反应5例,重度反应l例。结论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不良因素中,精神因素占主要作用,对献血者进行心理疏导、保证献血者充足休息和睡眠、提高采血者技术能力均可有效预防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

【关键词】献血;献血反应;影响因素;预防措施

DOI: 10. 14163/j.cnki.1 1-5547/r.2020. 19.080

献血是一种救死扶伤行为,适当献血可刺激造血器官,便于机体血液机能旺盛;降低血液中铁等物质的含量,减轻对肝脏等排毒器官功能的负担;降低血液粘稠度,加快血流量,增加血液代谢,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但由于采集时间过长,献血者对献血或多或少会产生心理应激,加上抗凝素的使用,易发生献血反应[1]。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保证献血者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l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9年7月于本站开展无偿献血活动的献血者1210例,其中男904例,女306例;体重46.67-75.25 kg,平均体重(60.13±8.42)kg;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2.26±7.58)岁;其中18-29岁503例,30-39岁526例,40-55岁181例;初次献血者885例,多次献血者325例。纳入标准:①献血者均符合《中国人民共和国献血法》[2]有关献血的体检要求;②自愿无偿献血者;③对本研究知情同意,配合研究内容。

1.2仪器及试剂 仪器:美国泰尔茂比司特Terumobct Elutra型血细胞分离机及配套一次性使用耗材[埃克森f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美国MCS+9000血细胞分离机及配套一次性使用耗材(广州济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剂:抗凝剂ACD-A(四川南格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8914),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10,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宁波天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039,规格:10 ml)。

1.3献血反应判断标准参照《献血不良反应分类规范的修订与应用》[3]中有关标准:轻度:献血时或献血后面色苍白、头晕目眩;中度:除轻度症状外,还出现心悸、胸闷、恶心、周身发冷、神志模糊、血压下降等;重度:除上述症状外,出现脑缺血、心动过缓、晕厥、抽搐、持续性低血压等。

1.4原因分析本次研究所选的1210例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43例,献血反应发生率为3.55%,其中轻度献血反应37例,中度献血反应5例,重度献血反应者1例。对43例献血者进行调查分析,其中31例因精神因素所致,3例因空腹饥饿所致,6例因睡眠不足所致,2例因抗凝剂所致,1例因采血者失误所致。

1.5预防措施①精神因素是引发獻血反应的重要因素,献血者通常存在紧张、恐惧等心理,因此献血前给予献血者相应的心理指导以及护理措施是预防精神因素的关键,献血前向献血者讲解有关献血知识,耐心告知献血者其操作安全可靠;献血时以暗示性言语给予献血者鼓励、安慰、开导,或以轻松、愉快的话题转移献血者注意力;若发生献血反应,丁作人员需保持沉着冷静,避免引起献血者恐惧,积极对症处理。②健康因素也是引起献血反应的关键因素,献血者空腹或睡眠不足在献血后均会产生低血容量反应引起献血反应,因此告知献血者在献血前需补充充足营养,避免高脂高糖、酒类等食物摄入;献血前一天需保持充足睡眠和休息,严格遵循《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4]进行体检。③采血者因素对于献血反应也至关重要,采血者不仅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同时也需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其一次性穿刺率必须高达100%,避免反复穿刺造成献血者恐惧。在采血过程中需注意观察针头位置,避免划出血管外,引起血流不畅;注意袖带松紧度,避免回输压力大,使患者产生疼痛感,造成二次穿刺。④抗凝剂进入人体后可能会引起血钙降低,献血者口唇或面部麻木,需立即给予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20 ml,并注意观察献血者反应。献血者献血前为防止发生低钙反应,均口服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20 ml。

1.5观察指标对比不同性别、年龄、献血次数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献血反应者的各诱因及不同反应程度情况。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性别、年龄、献血次数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对比男性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88%,女性献血反应发生率为5.56%,女性献血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为4.29%,多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54%,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高于多次献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献血反应者的各诱因及不同反应程度情况分析43例献血反应者的诱因包括精神因素(31例)、健康因素(9例)、采血者因素(1例)、抗凝剂因素(2例),其中轻度反应37例,中度反应5例,重度反应l例。见表2。

3讨论

我国公民对于献血大致经历有偿献血、义务献血、无偿献血的3个阶段,从被动到主动,公民的思想观念发生质的改变,对于献血的认知和理解逐渐加深¨]。由于献血者的生理、心理等因素,使献血者对献血在一定程度上均会产生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导致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出现一系列应激反应及献血反应[6]。如何减少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是保证献血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内容。

大多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受心理、生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献血者发生轻度献血反应多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目眩,经过必要的护理后可恢复正常,无任何后遗症;中度和重度献血反应多表现为心悸、胸闷、恶心、周身发冷、神志模糊、血压下降,甚至晕厥、脑缺血等症状,对献血者心理及生理均造成一定压力[7]。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率主要取决于个体认知水平、性格特征、健康因素、采血者因素以及抗凝素因素等,因此,针对性的預防可有效降低献血反应率[8]。研究显示,对于文化程度高的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无偿献血,且其热情度高,献血反应率低。健康因素对于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往往献血者因饥饿劳累、睡眠或休息不足等因素献血时发生献血反应率较高,从而加深对无偿献血的恐惧,进而影响周围人群的认知和态度[9]。同时负责采血的工作人员白身献血知识和操作技术水平对献血反应也有一定影响,操作失误易加剧献血者恐惧,从而使献血者配合度降低,连带对工作人员信任度降低。因此,针对以上各种原因制定合理有效的防御措施十分必要,如加强对献血知识的科普,可增加公民献血积极性[10];做好献血者的心理指导,可消除首次献血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提高献血者配合度;提高工作人员知识或技能熟练度可增加献血者安全感与信任度。另外,严格遵循健康体检,可规避少数献血者血液携带致病菌者混入血库造成医疗事故。

综上所述,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不良因素中,精神因素占主要作用,对献血者进行心理疏导、保证献血者充足休息和睡眠、提高采血者技术能力均可有效预防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

参考文献

[l]孙玉侠,盂完军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与预防.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7,30(1):133-135.

[2]中华人民共和同献血法(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临床输血与检验,1999,1(1):2-3

[3]贾桂丛,陈莉,常缨,等.献血不良反应分类规范的修订与应用.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8,25(6):12-14

[4]孙连明献血者健康检查相关标准和规程的理解与实施要点中国输血杂志,2012,25(7):710-714

[5]高波,周源,李永铭,等.我国献血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现状中国输血杂志,2018,31(9):974-977.

[6]郝彦开,郭皓,孙同栋,等.有氧运动对血压、心率不达标及伴睡眠障碍、抑郁情绪的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9):55-58

[7]韩慧瑛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四川医学,2017,38(6):53-57.

[8]林菊,桑列勇,札冬芬,等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与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30):2357-2359

[9]常颖.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发生情况调查及护理体会血栓与止血学,2017,23(5):866.

[10]胡容,梁红.健康教育指导对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预防作用研究.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6):187-188.

[收稿日期:2020-01-14]

作者单位:512026韶关市中心血站检验科

猜你喜欢
预防措施影响因素
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处理和预防措施
Go on the safest trip 踏上最安全的旅程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浅谈矿斜巷小绞车运输事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煤矿井下测量误区与预防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