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沙河调的历史沿革

2020-12-28 02:03王敏
颂雅风·上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漯河沙河豫剧

摘要:以河南为核心的黄河流域中下游广大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诗经》中所载此地先民于祀神、祈年、驱疫、问乩、劳作、爱恋中“弦歌鼓舞”的诗文很好说明了其文化底蕴之丰厚。原始歌舞是戏曲萌芽的基本要素,戏曲以实际人生为拟态,反映着当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沉淀着地域文化的历史变迁。如果说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条血脉,那么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豫剧无疑是这条血脉里风采卓然的时代强音,我们有责任撷精取粹,张扬蹈励,使之发扬光大。

关键词:豫剧 沙河调

一、豫剧沙河调的历史起源

河南自古以来都是帝王建都置郡的胜地,是歌舞艺术滋生的沃土。开封作为宋朝都城时,工商业发达,文化昌盛,专供曲艺歌舞表演的等场所——“勾栏瓦舍”鱗次栉比。明清时期,每逢“春祈秋报”,大街小巷管弦不断,经年累月,在世代乐舞、百戏杂谈的基础上,河南中州地区(开封、商丘)融合多地风俗、礼仪、语言、演艺衍生出“河南梆子”,是为豫剧前身,因早期演员用大本嗓起腔,用高八度假声收腔,尾音带“讴”声,又叫“河南讴”。乾隆年间,豫梆戏在开封盛行,窝班比比皆是,其中朱仙镇蒋门技艺拔群、门人众多。冯纪汉在《豫剧源流初探》中指出,朱仙镇衰落后,蒋门传人四散发展,其传承的祥符调流经漯河一带,融合南阳梆子,逐渐演变为代表整个豫南地区的豫剧流派——沙河调。

沙河调来自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良辰吉日、农时节令,乡镇村落都会搭台演戏,男女往观,通宵达旦,百姓遇到攘灾祈福、敬祖还愿、贺寿添丁、婚丧嫁娶,也会邀请戏班来表演,人民群众对豫剧如火如荼的热情,有力地支撑着漯河乃至河南各地的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

沙河调比之开封一带的祥符调、商丘一带的豫东调,唱法、润腔表达上不尽相同,但都以豫东地区(开封、商丘)的声调和音韵为基础,有共同的腔韵、乐句落音,有共同的板路、剧目、脸谱和表演程式,基本功训练也大同小异,因此同属广义范畴的豫东调。沙河调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发声,其音列为56123(可称为“上五音”),音调主音为sol。演绎上女声活泼明朗、婉转花俏,男声则豪迈奔放,高亢激越,善于抒发慷慨激昂之情,表达愉快或壮烈的情景。

清末到民国,沙河调的知名戏班有长葛县衙的文胜班、禹县衙门的求胜班、郾城县衙的五福班三大戏班一直活跃。文胜班知名演员有李佳玉、高全成、秦良恩等,求胜班知名演员有张小九、刘九来等。李佳玉扮相俊俏,唱腔甜润,享誉沙河两岸,张小九善拖长腔,多用花腔,人送外号“九弯子”。刘九来功夫超群,长靠短打技艺精绝,有“活武松”的美誉。

五福班原址在郾城小南街马王庙,掌班的王文才一副天赋佳喉,嗓音洪亮圆润,声闻数里,在《铡国舅》中扮演包拯时,咬字真切、铿锵清亮、洪亮悠长、韵味醇厚,被人称为“一腔定干戈”。随着京汉铁路的通车和漯河火车站的建成使用,商业的日渐兴盛导致了郾城县城生意的日趋东移。后来五福班也流向车站一带谋生,改名为“共和班”。1951年,共和班与漯河其他戏班合并,成立了漯河市豫剧团。

除此之外,沙河调的知名演员还有道光年间的名旦胡春、红脸刘双印,同治初年的名旦金豆子、红脸刘学成,民国时期的名旦易湘山、红脸曹彦章等。如今沙河调名家有安金凤、刘法印、张自立、贺国民、张三旺等。从某种角度说沙河调的生角演员要比旦角更受观众推崇,比如沙河调现在仍经久不衰的剧目《黄鹤楼》和《斩英盖》里就没有一个旦角。而生角演员里沙河调豫剧院沙团长张三旺,扮相儒雅风流又阳刚帅气,兼之唱念做打功夫全面、实力雄厚,是豫南剧界不可多得的美小生。

二、豫剧沙河调传承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豫剧沙河调发展至今,历经风雨,然而辉煌已不复当年,在今天呈现出明显的颓势。不单单是沙河调,整个豫剧的发展,都陷入了相对低迷的状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多元文化消费冲击

与歌曲、影视、综艺节目相比,豫剧演出显得较为古板。单就演出场所来看就存在着客观的条件制约,而数字媒体则不然,足不出户便可阅尽天下事。新媒体时代,信息通常如流星、如烟花般碎片化、炸裂式呈现,对比这种快消式的信息涌现,豫剧仿若偏安一隅的学究老朽,想要获得年轻人的青睐与关注举步维艰。娱乐、文学、广告等自媒体传送信息资讯,动辄数十万点击阅读量,而戏曲类的公众号,如“央视戏曲”等,点击阅读量不过万人,学理性较强或地方戏曲公众号的点击量则更门可罗雀。如今漯河沙河调的微信公众号是有心戏迷开通打理的,她工作之余就是研究和整理沙河调的相关资料,但公众号的每日阅读量乏善可陈。

(二)普及率呈递减趋势

认知体系尚在确立的青少年初次接触豫剧,也许会被五彩脸谱、缤纷服装、琳琅道具吸引,这种新鲜感既宝贵又脆弱,如果后续没有更强有力的刺激,他们的认知兴趣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淡化,当主观认知体系确立以后,他们更容易按照既定思维优先尝试刺激阈值更高的事物。在数字媒体冲击下,连中年观众也逐年递减,更遑论青少年,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沙河调的主要观众为中老年,但随着移动网络普及、传播工具发展以及空巢化情况加剧,一些中老年的休闲娱乐方式从打牌、聊天发展为看电视、玩手机,曾经作为传承乡村文化习俗重要形式的豫剧,其巩固乡民情感、维系社交关系的作用正在削弱。

(三)豫剧发展缓滞

如今“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堂会式演出成为豫剧民营剧团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受创作能力以及演员自身水平的制约,依然以演出传统剧目为主,很多剧团演来演去,还是《三哭殿》《包青天》《大祭桩》《七品芝麻官》《程婴救孤》《香魂女》《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经典剧目。诚然《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传统剧目中有许多经典唱段直到今天依然脍炙人口,但将“忠孝节义”等传统人伦道德与普通生活相结合融洽的新剧已越来越少,推陈出新节奏越来越缓。虽然一些迎合时代口号创作的剧目短时间内得到了高度关注,被搬上剧院、高校、年会舞台,但很快就被人们抛入脑后,它们的“恢弘”主题使之无法成为受众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消费,落入了另一种沉寂。

三、豫剧本身存在的失误

(一)剧目遗失

传承人没有将传统旧戏打造成经典剧目,没有对名家、流派创始人参演剧目进行挖掘和抢救,新创剧目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很多排演后没演几场就弃掉。长此以往,演出剧目大肆衰减,能传承下去只会越来越少。豫剧整体环境如此,沙河调也不能免俗,沙河调有很多保留剧目只能通过传承人口授心传,常听闻某某老艺人全本会背的戏多达二三百多出,然而最终这些保留剧目也只能伴随老艺人长眠地下不见天日。

(二)绝技失传

艺人们练功环境不如旧社会戏班中严苛,沙河调很多绝活如喷火、漱牙、变脸、换髯口,现在都已无人习得。

(三)教育困境

戏校招不到学生,培养不出来优秀的豫剧学子。豫剧最辉煌的时候,千人挑一才能考近戏校,如今只要报名就收。即使一些好的学子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又大多改行不唱豫剧。漯河没有专业的戏曲学校,沙河调在漯河地区的传授仍是师傅带徒弟一对一的口传心授模式,人才培养境况比之其他地市,更为窘迫。

(四)青黄不接

优秀的演员、豫剧作家、导演严重匮乏。豫剧团收进质素高专业硬的青年演员非常不易,而且很难留住人才;能写剧本的剧作家大多已是在六七十岁高龄,中青年编剧一旦断层,豫剧将面临无新戏可演的境地;青年导演只会给演员讲内心体验,不懂豫剧的表演程式、唱腔旋律,排出的戏是话剧加演唱。

作者简介:王敏(1984-),女,江苏徐州人,汉族,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与艺术理论研究方面。现供职于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漯河沙河豫剧
白沙河
家校共育成合力,传承河南豫剧
抢渡沙河
豫剧现代化进程分析
漯河为环卫工人设立“爱心取水点”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文化产业开发模式探究
漯河为环卫工人设立“爱心取水点”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豫剧文化产业发展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