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服饰成语的视觉构建

2020-12-30 09:48黄薇婷杜睿喆闫兰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20年3期
关键词:服饰成语服装

黄薇婷,杜睿喆,闫兰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1 特色鲜明的唐代服饰

唐代,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朝代,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蒋勋在著作《美的沉思》中提到唐代时说:“三百多年的南北分裂中,北方的辽阔粗犷,狂放的生命激情,与南方发展的纤细精致,缛丽委婉的情思,忽然得以合流,把南北方最优秀的文明之精华加以糅合,产生了盛大的盛唐之音。大唐是难以用一种美学规范的,它太庞大,太纷杂,呈现了太多不同的面貌。”

唐朝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随着唐朝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繁荣发展,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对唐代服饰加以描述的成语也极为丰富,本文即以唐代服饰成语为例,探析服饰成语视觉化构建的可行性。

2 面面俱到的唐代服饰成语

汉族,这个又被称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的古老民族,它名字“华”便是来自她美丽的肌肤——服饰。成语被称为“活化石”,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关于服饰的成语兼有历史和文化的双重价值,其源头大多是中国历史著作。从笔者所整合的成语来看,唐代服饰成语多出自唐代或是先前朝代的古籍或诗词中,其内容涵盖服装、配饰、妆容、审美、时尚、装扮以及引申含义等方面。如成语“整衣敛容”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成语“锦心绣口”出自柳宗元《乞巧文》:“骈四骊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

从服饰成语的视觉构建入手,可以将唐代成语分为五大类,包括首衣、体衣、足衣、配饰和妆容等,对唐代服饰系统的把握是正确构建唐代服饰成语视觉形象的关键。

3 唐代服饰成语的解读

唐代服饰成语的解读分为文字含义解读和视觉形象解读两个部分。就文字解读来说,除了直抒胸臆的成语之外,要倍加关注有隐含意义的成语,且要理解它的古今差异。整体来说,唐代服饰成语暗含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人文思想,许多词语同现代用法有较明显的差异。

如“布衣”“青衫”,这两个词在现代语义中多指“用布做成的衣服”和“青色的衫式服装”,而在唐代成语中,“布衣”出自房鲁的《上节度使书》,意为“穿布衣”,名词做动词,意为平民百姓;“青衫”一词在古语中泛指“书生”,而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指代官职卑微,这与唐朝的“品服色”制度紧密相关。

此外,汉字在成语中的用法也是颇为考究。成语“水佩风裳”一词中,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本写美人的妆饰,后用以形容荷叶荷花之状貌,出自唐代李贺的《苏小小墓》“风为裳,水为佩”。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温婉妖娆,全诗由景起兴,通过一派凄迷的景象和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清风作为她的衣衫,碧玉作为她的玉佩。在视觉构建中,就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同时结合魏晋南北朝及唐朝的服饰妆容,重新编构建出符合历史时期又满足时代审美的苏小小视觉形象。

4 服饰成语视觉建构的系统性分析

服饰成语的视觉化构建整体上分为人物和环境的构建,人物部分的构建包括服装、配饰、妆饰、动作等内容。从服装设计三要素出发,服装部分的视觉化构建又包括面料、色彩和廓形等。因此,服饰成语的视觉化构建最为主要的内容包括服装的面料、色彩、纹样、款式,妆饰等。这些内容的视觉构建皆要和唐代服饰历史保持一致。

纹样图案方面,唐代流行的面料纹样主要有联珠纹、缠枝纹、宝相花纹、团巢纹、几何纹等,这些纹样具有浓郁的中西方色彩。唐代服饰图案善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致,帛纱轻柔的服装上常点缀花鸟,惟妙惟肖,正是“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色彩方面,唐代服饰色彩是服装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时代需求和社会风貌,体现了唐代服饰文化制度。就唐代女性服饰而言,其色彩非常明艳,上衣主要用红、紫、绯、绿、黄、白等颜色,下裙以红、紫、绛、黄、绿、青为多。其中以红裙最受唐代女性欢迎,“红裙妒杀石榴花”“山石榴花染舞裙”都是著名的吟咏红裙的诗句。此外,色彩在唐代成为别等威的手段,唐代以黄色为最高贵,仅皇帝可用,红紫、蓝绿、黑褐次之。唐代色彩等级在官服上体现的最为突出,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

款式方面,唐代服饰基本上沿袭了华夏传统的上衣下裳制和东汉以来衣裳连属的深衣制。唐代男子典型装扮为身穿圆领长袍,头戴软脚幞头,脚穿乌皮靴,服饰色彩随社会等级而定。唐代女子服饰颇为丰富,且十分自由,典型着装可分为上衣下裳制的襦裙、男装和胡服,服饰单品主要有襦、裙、大衫、半臂、回鹘装、冪䍦、帷帽、胡帽等。

妆饰方面,唐代女子的妆饰颇具特色,主要包括妆容和配饰两个方面,如发式、头饰、首饰、妆面等。唐代女子的发式多为高髻,且随着唐王朝的兴起,发髻越来越高,从秀雅到夸张,主要有双环望仙髻、惊鹄髻、峨髻、半翻髻、丫髻等,不同年龄的女性喜好不同的发髻,比如丫髻就适用于少女。唐代女子的头饰除了簪、钗、步摇以外,还颇爱在发髻上簪鲜花,这一情形在《簪花仕女图》中表现的非常突出。需要注意的是,唐代女子基本不戴耳环,宋代时期中国女性才开始流行戴耳环。

唐代女子的化妆样式也十分丰富,有《唐语林》记载的“血晕妆”,还有“蜻蜓花子”“北苑妆”“金靥”等。具体来说,唐代女子妆容包括画眉、画额黄、贴花钿、点面靥、点朱唇、画斜红等。这些妆饰手法形式多样,光眉形都有数十种,如唐代流行的“十眉图”。唐代女子颇爱画眉,诗歌也多有描述,如“六宫争画黑烟眉”,“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青黛点眉眉细长”等。唐代女子以脸大、肤白、小口以白为美,如“脸似芙蓉胸似玉”“口上珊瑚耐拾取,颊里芙蓉堪摘得”。

对唐代服饰典型的色彩、纹样、款式、妆饰进行提炼是进行视觉构建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需要确定每个内容需要进行视觉化构建的对象,构建的要求需要考虑到人群、性别、年龄、社会等级等,确立需要实现视觉化构建的对象之后,再进行视觉构建的工作。

视觉构建工作包括确定人物绘画风格、典型服装款式、典型妆饰等三项内容,建立数据库。在进行单个成语视觉构建时,在数据库中输出匹配该成语的人物基本着装形象,而后根据成语所表现的情境进行动作、场景的视觉建构。以此来保证唐代服饰成语构建中服饰和人物的准确性和统一性。

5 结论

唐代服饰颇具特色,是实现中国传统服饰视觉化构建的理想对象。单纯的服饰视觉化再现过于单调,不能很好地反映当时的服饰文化,因此将服饰放在成语故事中进行视觉化再现是一种新的思路。在进行唐代服饰成语视觉化构建中,主要任务是准确地把握唐代典型的服饰、装扮和审美特征,吃透成语所蕴含的服饰思想和故事情境,用艺术化的手法和技能再现每个唐代服饰成语的视觉形象。视觉构建是中国传统服饰实现国际化传播的必然途径,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化传播亟待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服饰成语服装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看图猜成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道具服装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拼成语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猜成语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