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2021-01-02 20:11申怡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洛尼莎翁哈姆雷特

申怡

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朱生豪先生在《译者自序》中,对“莎剧”有一段精彩的阐述,他认为,莎翁筆下之人物,虽然大多是古代贵族,但他发掘的人性却是古今中外、贫富贵贱都具有的。正是因为具有永久性与普遍性,莎士比亚的作品才会如此深入人心。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也是他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这部作品中有着复杂的人物性格及悲剧表现手法,可谓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巅峰。

故事是这样的:

丹麦国王神秘地死去,他的弟弟克劳狄斯登上王位,并娶了原来的王后,也就是他的嫂子。正在德国学习的哈姆雷特王子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痛不欲生,立刻回国奔丧。当得知母亲已经改嫁叔叔,他既感到屈辱,又感到气愤。

哈姆雷特的好友霍拉旭告诉他,城堡的露台上经常出现鬼魂。出于好奇,他们在一个阴森的夜晚登上了露台。原来,那鬼魂正是哈姆雷特的父亲。鬼魂告诉他,他在午睡时被自己的弟弟、现在的国王用毒药灌进耳朵,并因此而死。他要哈姆雷特为他报仇。从那以后,哈姆雷特的整颗心都被仇恨占据了。

哈姆雷特的恋人是御前大臣波洛尼厄斯的女儿奥菲利娅。波洛尼厄斯和他的儿子、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都反对她跟王子交往:波洛尼厄斯反对,是因为他忠于现在的国王;雷欧提斯反对,则是担心妹妹被玩弄感情。为给父亲报仇,哈姆雷特选择装疯。世故的波洛尼厄斯让奥菲利娅前去试探,哈姆雷特用癫狂的举动骗过了她。

哈姆雷特没有疯,但他的心灵备受煎熬。父亲是不是被叔叔杀死的?母亲为什么嫁给叔叔?敌人那么强大,而自己那么弱小,该怎么报仇呢?是选择生存,还是选择毁灭?哈姆雷特对母亲又恨又爱,对鬼魂将信将疑。他开始变得忧郁,不敢轻易相信任何人。

这时,刚好有一个戏班到宫廷表演,哈姆雷特趁机请他们表演《贡萨洛之死》,并额外加入了几段情节,将剧名改为《捕鼠机》。戏台上,国王的侄子将毒药灌进国王的耳朵,害死了他,并夺走了王后。克劳狄斯看到这一幕后,大惊失色,起身就走。如此一来,鬼魂的话得到了验证:现在的国王确实是弑君篡权的凶手!当天晚上,哈姆雷特去见母亲,看到克劳狄斯在祈祷,此时他完全有机会报仇,但他没有下手。

克劳狄斯不知道哈姆雷特为什么安排这出戏,就让王后找哈姆雷特打探底细,让波洛尼厄斯躲在后面偷听。王后劝哈姆雷特不要再疯狂下去了,哈姆雷特则指责王后当了情欲的奴隶,两人激烈地吵了起来。波洛尼厄斯内心恐慌,不小心发出了声音。哈姆雷特以为是克劳狄斯躲在后面,一剑刺过去,结果刺死了波洛尼厄斯。于是克劳狄斯以此为借口,将哈姆雷特送往英国,并在附带的信中请求英格兰王杀死哈姆雷特。但他没有想到,哈姆雷特逃回了丹麦。

奥菲利娅原本是一位纯洁善良、无忧无虑的少女,但因为老国王的死,恋人哈姆雷特和她站在了不同的阵营。父亲被心爱的人杀死之后,奥菲利娅精神失常,变得疯疯癫癫。有一天,她爬上一根横垂的树枝,想把花冠挂在上面。这时,奥菲利娅身下的树枝断了,她掉进了水里,淹死了。雷欧提斯从国外回来,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老奸巨猾的克劳狄斯趁机把所有罪责都推到了哈姆雷特身上,并唆使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决斗。

决斗当天,阴险的克劳狄斯为雷欧提斯提供了一把涂了毒药的剑,并准备了毒酒。雷欧提斯深知毒剑的厉害,一直不肯轻易往王子身上刺,哈姆雷特因此占了上风。国王斟上毒酒,表示祝贺,哈姆雷特没有喝,倒是王后喝下了毒酒。后来,雷欧提斯趁哈姆雷特不备,用毒剑刺中了他。哈姆雷特怒火中烧,持剑猛攻。混乱中,两人的剑都掉在地上,哈姆雷特捡起毒剑,刺中了雷欧提斯。就在这时,王后因毒性发作死去。雷欧提斯终于醒悟过来,揭露了克劳狄斯的阴谋。最后,愤怒的哈姆雷特将毒剑刺进了克劳狄斯的胸膛,但他自己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死时,他嘱托好友霍拉旭把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阅读完这本书,读者一定会想,之前有那么好的机会,哈姆雷特为什么没有杀死国王呢?这是因为,彼时哈姆雷特面临着很多困境:首先,杀死国王,他不仅会面临生命危险,自己也成了杀人凶手;其次,这是臣子弑君,儿子弑(继)父,他没有办法面对王后和世人。另外,他还有一个心结———叔叔杀死父亲时,母亲知不知情,有没有参与呢?正是这些困扰,造成了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

《哈姆雷特》能够成为经典,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作品有高超的艺术水准。书中的人物性格鲜明,与其身份、行为十分吻合;在故事结构上,除了主人公哈姆雷特这条主线之外,还有两条辅线,情节丰富,引人入胜。二是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凡是流传了几百年仍然被奉为经典的作品,无一不是对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解读和剖析。正是莎士比亚对资本权力、宗教权力、封建权力的交织与平衡进行的深刻反映,使《哈姆雷特》成为永不衰落的经典。

哈姆雷特曾说:“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这句话似乎暗示了这位王子的悲惨结局。他相信人各有命,所以不惧死亡;但他又不愿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拼上自己的性命与命运搏斗,力图铲除奸贼,给父王报仇。若我能够面对面向他发问:“如果您知道复仇会酿成一出悲剧,自己也会牺牲,您还会继续下去吗?”他一定会傲然地说:“我不惧死亡。我复仇的意义不只是为父王讨一个公道,更是为了让人们明白,那些豺狼般的卑鄙小人不配做国家的主宰。这不是场闹剧,也不是场悲剧。”

我相信,即使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哈姆雷特的心也不会动摇。因为,他勇敢而非懦弱,真诚而非虚伪,直面现实而非逃避。他一直在尝试用手中的利剑划破黑暗,重现光明。

哈姆雷特的故事不是悲剧,因为在与命运搏击的过程中,他是赢家,更是耀眼的英雄!———四川省安岳中学高二谭秋月

人常常以理智的高峰而自居,哈姆雷特也曾言:“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但他的另一句话却像一根锋利的针,刺破了五彩斑斓的肥皂泡:“可是在我看来,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好一句当头棒喝,狠狠地揭开了对人类极尽赞美之能事的外壳:既然人们活在红尘俗世,生得一副肉体凡胎,就难免会受到种种“非理性”的影响。情感、直觉、幻觉、潜意识、灵感……它们可以滋养奸贼强盗,也可以成就英雄豪杰;可以助长阴谋诡计,也可以让我们满怀希望地看见诗和远方。

而在这种种“非理性”中,对金钱、权力、地位的强烈欲望给人的影响往往最为巨大。书中,克劳狄斯对丹麦王位觊觎已久,因此抛弃骨肉之情,毒杀兄长,夺得王位,并且在众人面前伪装得道貌岸然。他便是老国王亡魂口中那条戴着王冠的蛇!作者笔下的这条蛇,正是当时社会上不择手段者的缩影。他们一门心思地追名逐利,殊不知已被金钱迷住心窍,被名利套上沉重的枷锁,最终必将难逃恶果!———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中高一韩骁威

“懦弱”的复仇者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中高三孙奇滨

自《哈姆雷特》这部悲剧作品问世以来,关于主人公性格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许多人认为,哈姆雷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懦夫。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一直以来,这句话都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在那个举棋不定的时刻,哈姆雷特到底在想些什么?莎翁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一直以来,人们习惯将这句话翻譯为“存在或不存在,这是问题所在”。然而,许渊冲先生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认为,“存在”与“不存在”乃是对于国家命运的考量,而此时的哈姆雷特面临的是生命的危机,所以此时他考虑的应该是自己的存亡而非国家的前途。我更加认同许渊冲先生的想法。

对于哈姆雷特,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连莎翁自己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莎翁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哈姆雷特塑造得并不完美,每个人都能从哈姆雷特中看到自己,一个最真实的自己。

哈姆雷特并非一个典型的英雄。他没有足够强大的意志力,在得知父亲去世的真相后,他踌躇了许久才下定决心复仇;在复仇的过程中,他又莽撞冲动,误杀了大臣波洛尼厄斯,导致自己最心爱的奥菲利娅精神失常并最终痛苦地死去,让昔日的挚友雷欧提斯成为自己的仇敌,也造成了自己的悲惨结局。他有些幼稚,用戏中戏的方法试验叔叔,其实是在自我麻痹,试图掩盖自己的纠结与无所适从。这些常常被读者视为哈姆雷特的致命弱点,但我恰恰认为,这些才是莎翁塑造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形象的真正价值———他时而优柔寡断,时而意气用事,时而雄心勃勃,时而痛骂自己无能。这种挣扎与徘徊,这种自己对自己的反省,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人面对人生分岔路口时的样子吗?

其实,即便到了最后关头,哈姆雷特也并非主动完成了复仇,而是在被雷欧提斯的毒剑刺中后心知命不久矣,才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刺死了克劳狄斯。但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时,他最终领悟到了纠结已久的问题的答案,并让霍拉旭警示后人。可见,哈姆雷特虽然不算勇敢,但也并非彻头彻尾的懦夫,他只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在处理事情时,我们有时也会犹豫,甚至因此贻误时机,酿成大错。可见,莎翁深入思考了人性的弱点,并借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警醒每个人克服自己懦弱的一面。而这,就是这场悲剧带给我们的启示。

荒原上的一株青草

———读《哈姆雷特》有感

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高二李韬怡

《哈姆雷特》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戏剧的结尾,哈姆雷特复仇成功,但也酿成了母亡、友死、己灭的悲剧。我不禁思考,哈姆雷特复仇行动的悲惨结局,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遭受了丧父之痛的哈姆雷特,听到父王的鬼魂诉说叔叔弑君篡位、霸占母亲的骇人真相,并没有完全相信。直到把这一切通过演戏呈现出来,看到叔叔和母亲的惊慌失措后,他才确信父王的鬼魂没有说谎。这时的哈姆雷特陷入了极度悲伤和内心矛盾中———“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痛苦的哈姆雷特在情与义之间挣扎,迟迟不能下定复仇的决心。

敌人克劳狄斯掌握着王权,又心狠手辣,势单力薄的哈姆雷特不得不小心谨慎地进行自己的复仇。在这个过程中,御前大臣波洛尼厄斯被哈姆雷特误杀,加剧了克劳狄斯的恐慌。于是,克劳狄斯策划了极为卑鄙的阴谋———他要借英格兰王之手,杀害哈姆雷特。他那邪恶的灵魂叫喊着:“应付非常的变故,必须用非常的手段!”克劳狄斯的人性完全泯灭,他甚至扬言:“爱像是一盏油灯,灯芯烧枯以后,它的火焰也会由微暗而至于消灭。”

与克劳狄斯的手段相比,哈姆雷特的复仇在行动上明显“逊色”不少。他因不能立刻为父王报仇而感到痛心,在焦灼的内心和残酷的现实之间反复挣扎,以致濒于疯狂,时刻不得安宁;他被迫远走英国,这期间心爱的奥菲利娅溺亡;他与曾经的好友、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决斗,二人相继中毒而死……这一切都是因为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把他个人的痛苦与世间的罪恶联系在了一起,认为“世界是长满恶毒莠草的荒园”“丹麦是一所牢狱”。这正是他心中的人文主义理想成分的体现。他总是怀着美好的期待和善良的愿望,因此无法果断地采取行动,内心不断盘绕着“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哈姆雷特的性格中还存在着不愿“以恩报怨”的忧郁,一直想“等待一个更残酷的机会”来实施复仇计划。而“等待”可以说是一切拖延的借口,使他丧失了行动的能力。别林斯基评价哈姆雷特时说,他天生纯粹是内在的、冥想的、主观的、生来富于感情和思想的。也许有人会说,国王克劳狄斯势力的强大使犹豫谨慎的哈姆雷特错失了复仇的良机。可我认为,哈姆雷特在目标上是坚定的,在行为上是勇敢的,在情感意志上也是不惧死亡的,只是敏感的他把全部精力都花费在了做出决定的思考上,从而弱化了行动的能力。由此,我意识到:人们不应把不幸完全归因于外在的偶然性,而应更多地归因于个人的性格和选择上。

掩卷深思,我不再纠结于哈姆雷特因犹豫而造成的悲剧结局,对人性的思考让我的心中多了一分对他的怜惜。在我眼中,哈姆雷特正如荒原上的一株青草,他有着令人无法忽略的弱点,但他也在顽强地生长着,在风雪中挺立着。

猜你喜欢
洛尼莎翁哈姆雷特
Different Thoughts on Performing Hamlet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从二元对立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莎翁故居梦游记
英国争论孩子要不要读莎士比亚
453
依旧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中)
哈姆雷特疯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