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模式在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2021-01-03 16:46余作平
健康护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脊柱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护理

余作平

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模式在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92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6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护理7d时观察组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00%,较对照组16.38%低(P<0.05)。结论  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模式干预,可改善其下肢血流状态,降低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效果显著。

关键词:脊柱骨折;综合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

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为骨科常见疾病,发病原因多与外力撞击、跌落等相关,需尽早手术治疗,以快速恢复患者腰椎功能,满足患者脊椎生理功能需求。但术后早期患者需保持较长时间肢体制动,并受其创伤应激反应影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较高,易受其栓子脱落游走增加肺栓塞发生风险,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需积极防控[1]。护理干预为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环节。常规护理中多以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遵医嘱治疗、常规康复指导等为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控关注度相对不足[2]。综合护理模式,指在护理中通过扩大护理内容、提升护理质量,以满足临床护理需求。为此,本次研究选92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分析综合护理对其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92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27~68岁,平均(43.21±7.96)岁;损伤部位:C4节段以上19例、C4节段以下27例;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25~71岁,平均(44.23±7.01)岁;损伤部位:C4节段以上16例、C4节段以下30例;组间基础资料相近(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经脊柱CT、临床查体等确诊为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②精神状态正常,可有效护患沟通;③对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脏器严重功能障碍;②凝血功能障碍;③术后下肢功能完整;④研究期间失访、死亡。

1.3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1)基础护理:术后6h去枕平卧,将其头部偏向一侧;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遵医嘱指导用药;(2)并发症护理:①压疮:翻身拍背时以保持平行翻动,避免脊柱损伤;②下肢深静脉血栓:适当抬高患者下肢易促进静脉回流,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③肺炎: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必要时通过雾化、吸痰等方式降低肺炎发生率;(4)饮食指导:叮嘱患者清淡饮食。

观察组(常规护理+综合护理):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1)心理护理:护理期间行为举止、语言表情温柔,以拉近护患关系;结合患者面部表情、主诉等综合评估患者情绪状态,与其耐心交流,告知其手术治疗方案、术后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表现及发生原因,使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减少护理相关应激情绪,并指导其关注自身下肢异常感受变化,提升患者下胫深静脉血栓自我监测能力;实施积极心理暗示,包括“您今天看起来起色很好!”、“今天天气真不错”等保持患者情绪状态稳定性,避免应激情绪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2)饮食监护:为患者制定饮水时间表,叮嘱家属增强对患者饮水监督以维持其有效血容量;讲解低脂、低糖等对其血管保护作用,以提升其饮食依从性,减少血管刺激;(3)下肢管理:帮助患者穿戴弹力袜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每4~6h检查患者双侧下肢,并从腓肠肌远端向近心端挤压,必要时应用空气压力波干预,被动性增强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随患者康复,充分保护脊椎稳定性基础上实施康复锻炼,以提升其下肢自主运动能力,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1.4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7d时静脉血流速度,包括股静脉、腘静脉,取两侧平均值;(2)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为确诊标准。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24.0软件计算,( )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2检验;P<0.05提示比较差异显著。

2.结果

护理前两组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水平相近(P>0.05);护理7d时观察组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00%,较对照组16.38%低(P<0.05),见表1。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与血管收缩、血容量减少、血管内壁损伤等因素相关[3-4]。常规术后护理中,多以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性、简单护理介绍等为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相关护理干预较少,因此常规护理效果相对有限。

本次在对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中,重视下肢综合管理方案,通过保持患者情绪稳定、维持其血容量稳定、强化下肢管理方案,研究结果显示,护理7d时观察组下肢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高,且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考虑原因为,在对观察组护理中,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将护理内容扩展至下肢静脉血栓专项管理方案中,如在实施心理护理中,可避免患者情绪过激出现血管收缩、血管内皮损伤情况,减少患者静脉血流刺激,降低血栓形成风险[5];叮嘱患者多饮水,并制定饮水时间表,可通过增加患者血容量,维持患者血流速度穩定,并通过增强患者饮食健康教育指导,可减少患者不良饮食习惯对其血管内壁刺激;在下肢专项管理中,可通过被动改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并通过康复训练增强患者下肢主动运动能力,以全面性改善患者下肢血流速度,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综上,对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手术患者护理中,与单纯实施常规护理相比,实施综合护理模式可改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李雪. 脊柱损伤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J]. 颈腰痛杂志, 2020, 41(4):400-404.

[2]鲁青. 脊柱损伤及脊柱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9, 25(3):422-423.

[3]虞鑫, 刘伟, 张豪伟. 脊髓损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骨伤, 2020, 033(002):140-143.

[4]辛坤, 王婷婷. 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J]. 颈腰痛杂志, 2019, 040(003):431-432.

[5]邸林,王涛. 舒适护理模式在预防胸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J]. 血栓与止血学, 2020, 26(05):144-145.C5E0166E-E68E-4D29-8A34-AD6DDF19F01D

猜你喜欢
脊柱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护理
老年髋部骨折中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分析
骨科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经皮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效果
加味桃红四物汤口服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的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
CRRT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
不同方法治疗脊柱骨折伴硬脊膜损伤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观察
万迈舒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脊柱骨折应用放射平片与CT的临床诊断价值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