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动机-行为护理模式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以及对血压控制、疾病认知的影响

2021-01-03 23:29彭敏
健康护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血压控制老年高血压动机

彭敏

摘要:目的:探讨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护理中实施信息-动机-行为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以及对血压控制、疾病认知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n=63)与观察组(n=63),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信息-动机-行为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血压(舒张压、收缩压)水平控制情况,采用与我院存在合作关系的上级医院制定的疾病认知评估量表对两组患者疾病认知(疾病健康知识、用药注意事项、护理干预方式、行为管理)程度进行评估。结果:①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等血压水平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血压水平较护理干预前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疾病健康知识、用药注意事项、护理干预方式、行为管理等方面认知程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护理中实施信息-动机-行为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明显,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水平,还能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促使其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关键词:信息-动机-行为护理模式;老年高血压;血压控制;疾病认知程度;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同时也是老年人发生脑中风、脑出血、心肌梗死、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一旦发病致残率、致死率极高[1]。高血压在中老年群体中高发,相关流行性疾病统计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老年群体中高血压发生率高达33.5%,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老年人一旦发病容易出现头晕头痛、耳鸣以及晕厥等临床表现,病情较严重的甚至会直接引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这些症状不仅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还会严重损害心、脑以及肾等重要器官[2]。现目前,临床上针对高血压的治疗通常是以药物降压控制为主,但大多数老年人对于高血压疾病知识的认知度不高,使得其在用药治疗后仍旧控制不佳[3]。随着对老年高血压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肥胖、高盐、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是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鉴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对疾病治疗的知晓度、依从性较差的现象,我院将收治的126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护理中实施信息-动机-行为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以及对血压控制、疾病认知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n=63)与观察组(n=63)。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29例,年龄61-87岁,平均年龄(69.32±4.52)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23±0.12)年。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30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69.64±4.36)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51±0.16)年。两组男女比例、年龄、病程时间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②接受用药治疗;③无精神相关疾病、认知正常,能够有效配合治疗与护理;④年龄>60岁;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精神疾病、语言交流障碍者;②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③继发性高血压患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护理内容为:①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根据其病情状况,组织组内所有患者展开专题讲座讲解高血压发生的原因、危险因素、治疗方式以及生活注意事项等;②日常管理:强化对患者日常生活的监管,针对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应加以纠正,还需告知其遵医嘱用药治疗可以促进其病情康复,同时向其说明不良生活、饮食习惯会影响病情康复进程,进而强化患者治疗依从性,并培养器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观察组实施信息-動机-行为护理模式,成立信息-动机-行为护理小组,小组成员专科医生、护士长以及科室护理人员组成,护士长为小组组长,根据各个患者的病状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动机-行为护理计划。护理内容为:①信息干预:患者在入院后对其病历资料进行收集、分析、总结,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具体了解其对高血压疾病的认知程度,其中主要包括高血压发生的诱因、危险因素、血压正常范围、相关饮食注意事项等,明确当前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了解各个患者具体的护理需求,通过查阅以往的临床护理路径,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其中主要包括病房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居家护理等。②动机干预:高血压属于慢性疾病,病程时间较长,受疾病的影响,绝大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都存在烦躁、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长时间用药治疗但是血压仍旧控制不良会使其丧失治疗疾病的信心,对于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积极与其沟通交流,告知其高血压的发生进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影响因素,让其了解到药物治疗只能暂时性控制病情进展,维持正常血压水平需要辅以饮食、生活行为才能得到较佳的成效,从而让其明了自我行为管理对疾病治疗的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提升其治疗依从性。③行为干预:患在主要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其日常饮食、用药情况、运动状况以及睡眠质量等方面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分析患者存在的不良生活行为,进而向其提出并予以纠正;明确告知其日常饮食应注意低脂、低盐,多进食新鲜水果、蔬菜;用药方面应严格遵医嘱按时口服降压药物;生活中可根据自身情况、喜好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例如慢跑、打太极拳、散步、游泳等,禁止进行剧烈运动,运动时间应量力而行,避免使得其反;对患者进行一年的随访观察,了解其出院后血压维持情况及居家护理情况,例如日常饮食、用药情况、运动状况以及睡眠质量等方面,对于不合理的行为应予以及时的纠正,并告知患者定期回院复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血压(舒张压、收缩压)水平控制情况,舒张压正常范围是60-90mmHg,收缩压正常范围是90-140mmHg;采用与我院存在合作关系的上级医院制定的疾病认知评估量表对两组患者疾病认知(疾病健康知识、用药注意事项、护理干预方式、行为管理)程度进行评估,每方面总分值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若P<0.05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

2.结果

2.1两组护理干预前、后血压水平控制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等血压水平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血压水平较护理干预前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疾病认知程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疾病健康知识、用药注意事项、护理干预方式、行为管理等方面认知程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医学上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高发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的一种综合征[4]。现目前我国死脑血管并死亡率在所有疾病死亡率中排列第一,相关资料显示,约有50%心肌梗死和70%脑卒中死亡与高血压存在密切的关联,最新版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平均每5个国民中就有一个高血压患者,且发病率愈发趋于年轻化[5-6]。

现目前,临床上对于老年高血压主要是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辅以改善生活、饮食习惯等[7]。由于大多数老年人对高血压这一疾病知识缺乏认知,都期望经由药物治疗使其病情痊愈,但在用药治疗期间患者又因病情所致的不良情绪使得用药不规律、减少用药剂量、停药等事件惯常发生,不仅影响治疗效果,导致血压长时间处于不稳定状态,还使得病情进一步加剧,同时并发心肌梗塞、中脑风、脑出血以及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相关疾病,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8]。因此,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对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其血压进行良好的控制可以尽可能的降低高血压疾病所造成的致残率、致死率[9]。

随着我国护理模式的转变,新兴的护理干预模式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信息-动机-行为护理模式便是其中一种极为有效的临床管理方案[10]。信息-动机-行为护理模式主要分为信息、动机以及行为三大方面,该护理干预模式主要侧重提升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让其在了解正确的疾病知识信息后能自我纠正行为,并重塑积极向上的动机,从而产生并保持正确的行为,其主要目的是对老年高血压起到防治作用,信息、动机、行为三方面缺一不可,三者互相影响起到了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效果[11]。

现目前,我国临床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实施信息-动机-行为护理模式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为了研究该护理模式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有效性,本次展开了对比研究。从本次实施的临床护理研究中可以看出,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等血压水平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血压水平较护理干预前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常规护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的健康宣教工作缺乏针对性,哪怕是在专题讲座后,仍存在对疾病缺乏认知的情况,从而使其治疗依从性低[12]。信息-动机-行为护理模式则是通过具体了解患者的病状情况以及对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后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多方面的行为干预,使其主观能动性得以提升,强化了自我行为管理能力,从而将以往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加以纠正,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使血压得到良好的控制。另外,观察组疾病健康知识、用药注意事项、护理干预方式、行为管理等方面认知程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信息-动机-行为护理模式可以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在护理过程中获取疾病相关知识,强化其自我管控能力,无论是在院内用药治疗期间,还是出院后居家自我管理期间都能良好的管控自我行为,进而确保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综上所述,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护理中实施信息-动机-行为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明显,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水平,还能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促使其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黄思莹. 信息-动机-行为护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现代医学, 2020, v.48;No.320(02):128-132.

[2]杜亞荣. 综合护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疾病控制及认知水平的影响[J]. 名医, 2019, No.68(01):187-187.

[3]孙中玲, 徐巧林, 何晓庆. 一体化健康教育模式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临床护理, 2019, 11(01):76-78.

[4]张喆, 常东阳, 周威. 多模式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围术期血压管理中的应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9, 038(007):997-999.

[5]周建仪, 徐兰, 陈景利,等.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在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建立及对神经康复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 广东医学, 2019, 040(007):985-989.

猜你喜欢
血压控制老年高血压动机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氨氯地平与松龄血脉康合用治疗老年高血压临床观察
缬沙坦分别联合氨氯地平和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对比
不同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分析
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压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
社区规范化管理对高血压的血压控制的效果评价
家庭医生责任制对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凶手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