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2021-01-03 07:05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主症低氧红细胞

中华中医药学会

(T/CACM1369-2021;20210716发布实施)

前 言

本指南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定的规则起草。

本指南由青海大学医学院提出。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指南起草单位:青海大学医学院负责起草,青海省中医院、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参与起草。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任延明、李永平、吴萍、赵协慧、赵艳霞、谭奇、张广梅、洒玉萍、王仁嫒、李斌、王树林、刘燕、渠媛雪、冶建强、杨艳、黄宁斌、格日力、武娟、李素平、张爱宁、王东林。

引 言

我国高原面积广阔,占全国面积的26.04%,主要位于西部地区,有大量人群居住,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高原移居人群不断增多。高原低氧环境致使慢性高原病多发,对高原人群的健康水平、生命质量和劳动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制约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在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和低氧生理学术大会上,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格日力教授等制定了慢性高原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以“青海标准”命名并颁布实施[1]。上世纪八十年代青海医学院中医系张瑞祥团队对此病提出了相关的中医理论并开展了实验研究及干预措施的探索[2]。目前西医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缺乏有效的治疗办法,中医对其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在辨证分型、遣方用药方面已具有系统的认识。因此,遵循循证医学理念,整理筛选最新、最佳临床证据,制定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推荐方案,最终形成《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下称《指南》),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过程,规范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为循证医学提供证据。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中医辨证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海拔 2 500 m 以上地区,县级以上中医医院、综合性医院中医科及基层医疗机构,具有中医、中西医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专业技术人员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和中医治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适用于本《指南》,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公开发布的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GB/T 16751.1—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

GB/T 16751.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GB/T 16751.3—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是指长期居住在海拔2 500 m以上的居民,对高原环境(低压、低氧)丧失习服而导致的独特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女性Hb≥19g/dL,男性Hb≥21g/dL)。当病人移居到低海拔地区后,其临床症状逐渐消失,再返高原则病情复发。

4.流行病学特点及发病机制

4.1 发病率及危险因素[3-10]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常发生于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居民,如我国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也是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生率最高的地区。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与海拔高度、性别、胖瘦及吸烟与否联系密切。海拔高度是本病发生的基本要素,一般易发生在海拔 2 500 m以上地区,并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发病率直线上升。海拔2 980 m为1.05%,3 128~3 968 m为3.75%,4 006~5 226 m为18.3%。本病多发于移居高原者,世居者也可发生,移居汉族发病率为5.57%,而世居藏族为1.21%。

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原因主要有:①男性睡眠质量比女性差,易发生夜间低氧血症;②女性因月经期失血而缺铁,能防止红细胞过度增生;③男性吸烟人数多于女性,吸烟人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④性激素的差异也起一定的作用。

高原低氧环境中吸烟更易造成红细胞增多。研究发现,高原地区吸烟者罹患红细胞增多症的占16.1%,而非吸烟者只占6.5%,而且海拔越高、吸烟量越大,越易发病。

高原地区肥胖易诱发红细胞过度增生。研究发现,高原地区特别是海拔3 000 m 以上地区,人体体重指数与血红蛋白浓度成正比,而与SaO2成反比,体重越高的人,越易发生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年龄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关系目前尚存争议,Valarde报道的72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平均年龄为62岁,并且随年龄的增加患病率逐渐增高,但我国学者认为本病与年龄无关。

4.2 病因及发病机制[5,11-18]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以红细胞增多、肺动脉高压和低氧血症等为特征,高原缺氧是罹患本病的主要原因。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生和发展的病理生理学变化较为复杂,颈动脉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低氧通气反应钝化所造成的呼吸驱动减弱,夜间睡眠呼吸紊乱等导致病人发生低氧血症,它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此外,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尚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及血红蛋白-氧亲和力的水平等有关。

4.3 中医病因病机[2,19-20]

中医认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在高原寒冷缺氧环境下,呼吸清气不足,影响宗气形成,致宗气匮乏;肺主气的功能下降,致肺气不足。气虚推动血液之力减弱,血瘀形成,从而出现气虚血瘀的证候。除清气不足外,外感寒邪客于脏腑经络,寒性凝滞,致血脉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加上高原地区人们嗜饮烈酒、嗜食辛辣及肥甘厚腻食物,致使体内湿聚成痰或变生湿热瘀毒等。

5.临床表现[1,21-22]

5.1 症状

本病多呈慢性,无明确的发病时间,一般发生在移居高原1年以上,或原有急性高原病迁延不愈所致。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流缓慢所致的全身各脏器缺氧性损伤,因各脏器受损程度的不同,其临床症状轻重不一,病情十分复杂。最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头晕、心悸、气短、乏力、紫绀、手脚心发热、肌肉关节疼痛、食欲差、注意力不集中、健忘,以及女性月经不调、男性阳痿、性欲减退。临床症状的轻重与血液学变化引起的组织缺氧程度相关。当脱离低氧环境后,随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的逐渐恢复,症状也逐渐消失,但再返高原时又可复发。

5.2 体征

紫绀是本病的主要征象,约95%以上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紫绀,表现为口唇、面颊部、耳廓边缘、指(趾)甲床等部位呈青紫色,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呈紫红色条纹,形成了本病特有的面容,即“高原多血面容”。眼结膜高度充血,舌质紫,舌苔厚而干裂,舌咽粘膜呈黑或青紫色,约17.7%的病人有杵状指,12.8%有指甲凹陷,部分患者有颜面和下肢浮肿,肝脾可肿大,心律一般规则,少数人心动过缓,或伴窦性心律不齐,大约20%的病例心尖区及肺动脉瓣区可闻及Ⅰ-Ⅱ级杂音、肺动脉第Ⅱ音亢进或分裂,血压可高可低,脉压差缩小。

5.3 辅助检查[23-30]

5.3.1 血常规

本病最重要的特征是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数异常升高。秘鲁(海拔3850m)报道的72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平均血红蛋白为23.5g/dL,红细胞压积为71%。青海报道平均血红蛋白为22.6g/dL,红细胞计数为6.95650万/mm3,红细胞压积为76.7%,红细胞为圆形、外形光滑、血色素饱满,呈大细胞高色素外观。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均在正常范围。约占1/3的患者血小板减少,并且表现为血小板分布宽度增高、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大型血小板比率增加、平均血小板压积下降。

5.3.2 骨髓

一般为红细胞系增生旺盛或轻度增生或呈正常骨髓像,粒细胞系及巨噬细胞系无明显变化。青海报道海拔3 780 m地区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骨髓像表现为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活跃,占有核细胞的33.3%。红系各期细胞增生活跃,部分红细胞成族出现,形成红细胞群,以中、晚幼红细胞居多,各期细胞大小不一,部分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呈巨幼样变,内质网、溶酶体少见,线粒体数量不增多,部分嵴排列紊乱、空泡变性、嵴模糊或消失。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系无明显变化。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粒细胞系各期细胞核膜完整,胞浆内有较多颗粒,线粒体丰富,部分线粒体有空泡,嵴模糊甚至消失,部分细胞核发育不平衡。总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像呈现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幼红细胞比值增高、红细胞系分裂象增多、粒系减少。

5.3.3 胃镜检查

由于血液黏滞度增高、血流缓慢,既直接影响胃粘膜微循环,又因血液高凝状态而致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使胃粘膜严重缺血缺氧,最终易致粘膜糜烂、出血和坏死;食管静脉显露、曲张、食管下段或贲门粘膜充血、糜烂;胃粘膜呈弥漫性增生结节及脐状病灶;十二指肠溃疡形成或伴有憩室。对21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行胃镜观察发现,其主要表现为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胃窦部线形溃疡等,显微镜下约90%的人可见胃粘膜出血或出血斑,呈水肿样变,约81%的人呈粘膜糜烂坏死,少数人在组织学上有轻度肠上皮化生和增生性改变。

5.3.4 心电图和X线检查

单纯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一般不引起心电图改变或轻度改变,如QRS低电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局限性右室内传导阻滞等。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有的呈网状改变,未合并心脏及血压异常者心影可正常,若发生肺动脉高压和高原心脏病则出现右心室增大、肺动脉段凸出和右下肺动脉管径增大。

5.3.5 血气和肺功能检查

血气分析表现为显著的低氧血症和相对性高碳酸血症。与同海拔高度健康人相比,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pH和PaO2降低,PaCO2和A-aDO2增高。

高原地区由于空气稀薄、气体密度和气道阻力低等使肺功能各项指标较平原人群为高,如肺总量和肺静息通气量增加,功能残气量虽有增加,但由于肺总量增加,残气量仍在正常范围。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肺通气和弥散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只是小气道功能出现轻度异常,表现为用力呼气中段流量(FEF25%~75%)、闭合气量(CV/VC%)等降低。由于吸烟,空气干燥、寒冷等因素刺激气道,使呼吸道粘膜防御功能下降,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另外,过度换气肺通气量增加,使肺泡膨胀,出现代偿性肺气肿,最终导致肺组织弹性回缩力减退,肺顺应性及气道阻力下降。

5.3.6 眼部检查

由于血液黏度高,血流缓慢导致视网膜、视神经、睫状肌等组织供氧不足,眼底镜可看到视网膜动静脉发绀、扩张、弯曲;视盘充血、水肿;眼结膜及球结膜高度充血,扩张及弯曲。

6.诊断[1]

6.1 西医诊断标准

症状:头痛、头晕、心悸、气短、乏力、紫绀、手脚心发热、肌肉关节疼痛、食欲差、注意力不集中、健忘,以及女性月经不调、男性阳痿、性欲减退。

体征:紫绀;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女性Hb≥19g/dL, 男性Hb≥21g/dL);严重的低氧血症;肺动脉高压(非必需的);心脏功能减退(非必需的)。

危险因素:有高原病既往史;低氧通气反应降低;睡眠呼吸暂停和呼吸不全;超重;绝经后。

6.2 排除标准

(1)病人有下列慢性肺病者应予排除,肺气肿、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泡纤维变性、肺癌等。

(2)慢性呼吸功能紊乱或某些慢性病变而引起的低氧血症,并导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的。

(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4)居住在海拔低于2 500 m地区的人群。

7.中医辨证分型[19-20、31-57]

7.1 气虚血瘀

主症:面色晦滞,胸闷,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睡眠差,口唇面部紫绀。

次症:心悸,气短,精神差,纳差。

舌象:舌淡紫,有瘀斑、瘀点。

脉象:脉沉涩。

辨证要求:(1)具备所有主症,结合舌脉象,即属本证;(2)具备主症3项、次症2项,结合舌脉象,即属本证。

7.2 气阴两虚

主症: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皮肤干燥。

次症:烦渴欲饮,皮肤干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舌象:舌体瘦薄,苔少而干。

脉象:脉虚数。

辨证要求:(1)具备所有主症,结合舌脉象,即属本证;(2)具备主症3项、次症2项,结合舌脉象,即属本证。

7.3 气滞血瘀

主症:面色紫暗,头痛,头晕,胸闷,胸痛,月经色紫暗或夹血块。

次症:皮肤青筋暴露,经行不畅,经闭,痛经。

舌象: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

脉象:脉弦涩。

辨证要求:(1)具备所有主症,结合舌脉象,即属本证;(2)具备主症3项、次症2项,结合舌脉象,即属本证。

7.4 痰浊阻肺

主症:咳嗽,气喘,痰多色白,喘憋,胸闷。

次症:咳痰不利,喉中哮鸣,水肿。

舌象:舌淡,苔白滑或白腻。

脉象:脉濡缓,脉滑。

辨证要求:(1)具备所有主症,结合舌脉象,即属本证;(2)具备主症3项、次症2项,结合舌脉象,即属本证。

7.5 气血两虚

主症: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失眠,头晕目眩。

次症: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爪甲颜色淡白,形体消瘦,肢体麻木,月经量少色淡,月经愆期。

舌象:舌质淡白。

脉象:脉虚弱。

辨证要求:(1)具备所有主症,结合舌脉象,即属本证;(2)具备主症3项、次症2项,结合舌脉象,即属本证。

8.中医药治疗原则和推荐方案

8.1 治疗原则

高原的地域特点:缺氧,寒冷,干燥多风。中医认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在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呼吸清气不足,影响宗气的形成,宗气匮乏,推动血液之力减弱,血瘀形成;高原气候寒冷而干燥,寒性凝滞,致血脉拘紧,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干燥多风损伤人体阴津,血液粘稠[2]。本病的病症表现在中医临床上不能严格定义为某病,但其病理过程具有中医血瘀证的病理特征,属“高原血瘀证”。中医药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物,同时针对病因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兼以益气、养阴、利湿、化浊等。

8.2 辨证论治[19-20、31-57]

8.2.1 气虚血瘀(证据质量:B;推荐级别:2)

治疗原则: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基本方:黄芪,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

加减:兼有痰阻经络,可加石菖蒲、竹茹、法半夏、胆南星化痰通络;气短无力、少食,加茯苓、大枣、白术、薏苡仁健脾益气。

8.2.2 气阴两虚(证据质量:B;推荐级别:2)

治疗原则:益气滋阴。

推荐方药:生脉散加减。

基本方:人参,麦冬,五味子。

加减:兼有胃脘部灼热、嘈杂、反酸者,加黄连、吴茱萸清肝和胃;兼以胃火甚者,加生石膏、生大黄清胃泻火。

8.2.3 气滞血瘀(证据质量:B;推荐级别:2)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基本方: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

加减:气机郁滞较重,加川楝子、香附、青皮等疏肝理气止痛;血瘀经闭、痛经者,可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活血调经止痛;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可酌加丹参、郁金、虫、水蛭等活血破瘀,消癥化滞。

8.2.4 痰浊阻肺(证据质量:B;推荐级别:2)

治疗原则:燥湿化痰,下气止咳。

推荐方药:温胆汤加减。

基本方: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

加减:咳嗽较甚者,加紫菀、冬花祛痰止咳;鼻塞声重者,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表证较甚,加防风、苏叶疏风解表。

8.2.5 气血两虚(证据质量:B;推荐级别:2)

治疗原则: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推荐方药:归脾丸加减。

基本方:人参,白术,黄芪,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甘草。

加减:伴有眩晕者,加天麻、钩藤。

8.3 中成药治疗[58-87]

8.3.1 心脑欣胶囊(证据质量:B;推荐级别:2)

药物组成:红景天,枸杞,沙棘。

功能主治:益气活血,养心安神。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粒,每日2次,饭后服。

8.3.2 复方丹参片(滴丸)(证据质量:B;推荐级别:2)

药物组成:丹参,三七,冰片。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滴丸,口服或舌下含服,一次10丸,一日3次。

8.3.3 稳心颗粒(证据质量:B;推荐级别:2)

药物组成: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

8.3.4 血塞通胶囊(证据质量:B;推荐级别:2)

药物组成:三七总皂苷。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通脉活络。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0 mg,一日3次。

8.4 其他疗法[88-108]

8.4.1 氧疗(证据质量:B;推荐级别:1)

高压氧疗:采用国产小型多人舱, 治疗压力0.20~0.25 MPa,面罩给氧,时间30 min×2次,间隔10 min,每日1次,连续10次为1个疗程。

居家氧疗:利用制氧机进行长期家庭氧疗,每日5 h左右。

8.4.2 放血疗法(证据质量:B;推荐级别:2)

静脉放血100~300 mL,每周1~2次。

8.4.3 静脉注射(证据质量:B;推荐级别:2)

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配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5天为一疗程。

丹红注射液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

参芪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20天为一疗程。

刺五加注射液40 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苷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4 天为一疗程。

9.预防与调摄[109-112] (证据质量:B;推荐级别:2)

(1)克服不良嗜好,戒烟。吸烟者血液中一氧化碳浓度增加,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降低了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率,使血中氧含量降低,引起组织缺氧。

(2)改善饮食结构,注意饮食清淡,不暴饮暴食,限制饮酒,少食或不食辛辣油腻、过甜和寒凉食品,饮食有规律。

(3)适度体育锻炼,开展太极拳、八段锦等体育锻炼。运动既能健身,又可宁心安神,改善呼吸功能,最大限度地从大气中摄取较多的氧,以达到适应高原的目的。

(4)起居有常,合理安排活动和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适时增减衣物,注意预防感冒,一旦发生呼吸道感染要及时治疗。

(5)深呼吸的方法:做深而慢的呼吸运动,频率可逐渐控制在4~6次/分,每次呼吸宜缓慢用力,特别要注意尽量做腹式呼吸,每日2~3次,每次3~5分钟。长期坚持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10.主要结局指标

10.1 主要结局指标

中医药干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以改善机体主要临床症状、体征,降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为主要结局。

10.2 卫生经济学评价

中医药干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经济性价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10.3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检索文献,目前尚未发现中医药干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严重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的相关报道。

附录A
(规范性)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计分法

建立青海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计分法,其目的在于对高原病病情进行准确的评估,便于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病例资料进行定量对比。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依据下列症状和血红蛋白浓度进行计分:

气喘和心悸 0 无气喘/心悸

1 轻度气喘/心悸

2 中度气喘/心悸

3 重度气喘/心悸

失眠 0 睡眠正常

1 不能正常入眠

2 睡眠不足,时睡时醒

3 无法入眠

紫绀 0 无紫绀

1 轻度紫绀

2 中度紫绀

3 重度紫绀

血管扩张 0 无血管扩张

1 轻度血管扩张

2 中度血管扩张

3 重度血管扩张

感觉异常 0 无感觉异常

1 轻度感觉异常

2 中度感觉异常

3 重度感觉异常

头痛 0 无头痛

1 轻度头痛

2 中度头痛

3 重度头痛

耳鸣 0 无耳鸣

1 轻度耳鸣

2 中度耳鸣

3 重度耳鸣

血红蛋白浓度 0 男性:18g/dL

3 Hb≥21g/dL

0 女性:16g/dL

3 Hb≥19g/dL

根据以上症状和血红蛋白浓度的等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可依据计分结果分为:

无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0~5分

轻度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6 ~10分

中度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11~14分

重度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15分

附录B
(规范性)
证据质量和推荐等级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临床指南推荐等级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系统,即推荐分级评价、制定与评估系统,其中推荐等级分为强推荐与弱推荐两级。强推荐的方案是估计变化可能性较小、个性化程度低的方案,而弱推荐方案则是估计变化可能性较大、个性化程度高、患者价值观差异大的方案。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临床指南的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等级如下:

1、证据质量分级(GRADE分级)

证据质量高:A

证据质量中:B

证据质量低:C

证据质量极低:D

2、推荐强度等级

支持使用某项干预措施的强推荐:1

支持使用某项干预措施的弱推荐:2

猜你喜欢
主症低氧红细胞
低氧阈刺激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
基于多种方法融合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症选择研究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猪附红细胞体病致病机理及中药防治
低氧抗阻训练诱发身体生理应激及力量适应的研究进展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猪附红细胞体研究进展
治幽螺,中医分三型
MAP红细胞保存液与生理盐水混悬洗涤红细胞的临床疗效比较
α-硫辛酸对H9c2心肌细胞低氧及低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