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21-01-03 07:22
关键词:母爱散文文章

惠 艳

语文教学的目的最终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散文阅读为媒介,在把握教学本质的前提下,利用散文的独特文体特点,对教学进行整体布局,组织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有挑战性的学习中进掘,促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多元对话,通往语言家园

课堂上始终立足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将“自我”投入到课堂上,实现课堂的有效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内驱力在深度学习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采用设置主问题的方式,用具有悬疑性的问题层次递进,引导学生展开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和师生对话的活动,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语言的深意中,激发起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通往语言家园,展开更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

《济南的冬天》以轻快明净的笔墨描绘济南这一块冬天的宝地,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特有的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尝试展开多元对话,尊重学生最原始的阅读体验,挖掘文章语言的精妙。我首先鼓励学生探究作品的修辞手法,并和同伴展开生生互动的交流活动。修辞手法是学生比较容易入手赏析的,以此切入,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文章中描写济南风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些文字体现出了怎样的情韵?”问题一抛出,就有学生提出:“‘那点薄云好像忽然害了羞’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而另一个学生则补充:“展现出了一个少女的姿态。”还有学生补充:“作者将薄云当作少女来写,是因为少女姿态轻盈,容易害羞,突出了‘薄’这一特点,字里行间展现出了对其的喜爱之情。”除了生生对话,我还引导学生展开生本对话。“作者文末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里的‘这’指的到底是怎样的济南呢?作者为何对其充满情感?”通过资料查阅,学生在了解作者生活经历后,发现作者颠沛流离后来到了家乡,希望能过安定生活,因此将自己对家的渴望融入文中。在多元对话中,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了文章的语言之妙和深厚的情思。

在引导学生围绕散文展开多元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积累、梳理并整合相关的语言知识,从而掌握语言的特点和本质。这样就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下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专题学习,锻炼思维能力

散文百花齐放,作家各有各的语言风格。每一学期开始,我都会让学生挑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作家的散文集作为课外读物,并围绕作者的写作风格、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等开展专题活动,最终形成专题报告,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这样能让学生学会围绕探究的核心,在多篇文章中构筑互联、互证的学习形式,使学生漫溯到散文深处,提升并发展思维品质。

在引导学生阅读《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展开专题学习,探究“母爱是什么”。我首先让学生从课文入手展开分析,说说文章中如何展开对母爱的描述:“母亲为何对‘踩、跑’等词语特别敏感呢?‘我’如此对待母亲,母亲为何丝毫都没有怨言呢?”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思考作品如何展现母爱。其次,我又引导学生展开拓展学习,上网搜索其他和母爱有关的文章,展开阅读,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作者,你再面对母亲遗像时,有哪些心里话想说呢?”又如:“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你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们该如何做,才算是孝敬自己的父母呢?”学生畅所欲言,有对母爱表达感恩之情的,有对“窒息”的母爱表示无奈不满的,更多的是对以前无法理解母爱的愧悔。通过专题的学习,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思考感悟,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母爱是什么”这个主题。专题活动过后的周末练笔不再是痛苦的事,很多学生将课堂上的未尽之言都抒发于笔端,情感肆意,文思敏捷,许多学生都笑言,写作如有神助。结合学生阅读和生活实践的专题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一场体系化的“头脑风暴”,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三、品析文本,提升审美能力

精彩的散文往往具有独特的魅力。我在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从了解文章的语言表层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精美文辞背后的个人特点,也就是从感受浅层文字过渡到探究文本内涵,把握文本精神。这样能让学生透过品味散文词句进而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莫怀戚的《散步》叙述了平凡的生活小事,字里行间流淌着温馨和美好。教学中我设置了“美点寻踪”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找出文中感受最深、含义深刻的词语或句子进行赏析。有同学提出:“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用得好,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度过这个严冬的艰难。在肯定这位同学答案的同时,我鼓励学生再读语句,再揣摩。很快又有同学补充这个字也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度过这个严冬的欣慰庆幸,同时也与前文“太迟太迟”“总算来了”相呼应。有同学注意到了文章中关于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冬水咕咕地冒起了水泡”,所有的一切都展现了初春的生机,也寄予了作者对母亲的希冀,熬过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生命力,文字背后蕴藏着生命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希冀。更多的同学关注到了文末的最后一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表面上讲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翼翼,其实象征了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品析,学生不只是停留在“尊老爱幼”这一朴素的哲理上,更是接受了一次对生命认识的新的洗礼,读懂了对生命的珍爱和为人的责任担当。学生对文中以小见大、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审美感受。

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在探究散文表层和深层美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散文的魅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在赏析、体验和评价散文作品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赏析和创造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

四、依本溯源,传承民族文化

精彩的散文往往适合一读再读,因为作品中蕴含着文化的厚度和深度。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散文的过程中,尝试让其在一定的文化视野中体会作品,起到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

《春酒》一文中写了不少民风民俗,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展开课外探究活动,自主搜索,尝试寻找各种和春节有关的民风民俗,并思考作者为何要在文章中写这些内容。有学生发现作者提到不许吃东西随便乱抓等,主要是因为要敬畏神佛,这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有关。由此学生领悟文章中的这些段落,不仅展现出“我”的天真和活泼,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未知力量的一种敬畏。还有学生发现八宝酒的配制方法十分复杂,不仅需要各种原料,对于用水也有着极高的要求,只有家乡的水才能酿造出地道的八宝酒。学生提出:“作者之所以觉得外国葡萄酒不好喝,是因为在制作春酒的过程中,不仅讲究用的材料,而且其中还体现出了一种乡情,而这才是中国文化绵延千年最本质的东西。”在这样的自主探究中,学生追本溯源,体会到风俗背后暗含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进而增添了民族自信心。

在依本溯源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从整体角度分析散文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拓展了文化视野,获得了文化传承,提高了理解能力。

五、对比生活,根植人文意识

语言文字的发展源远流长,它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传承。散文往往包含人类社会存在的各色的文化现象,而散文的文体特征更易表达人类的精神诉求。在物质文明发展的今天,应该让学生在散文学习中,感受作品深处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在人类独有的文化情境中培育自己的心智和灵魂。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尝试对比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散文的内容在生活中有什么具体展现,尝试提升文化自信。

《云南的歌会》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散文,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风情,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挚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对比,说说在生活中是否也曾参加过类似的如庙会、社戏等活动,并说说这些活动的主要形式,以及为何民间会流传这样的民间活动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对比生活的过程中,发现不少民间风俗活动都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和热爱,是人们构建的美好精神家园。我还推荐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了解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感受各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诠释,体会各民族丰富多彩的 文化。

除了让学生了解本国的文化以外,我还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的方式,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从不同的文化中吸收精华,尊重多样文化,增强提升人文意识。

六、读写结合,培养应用能力

语文教学是教会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在散文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活动,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正确应用相关语文知识,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端午的鸭蛋》是作家汪曾祺创作的一篇散文。课堂上我通过美读、品读等多层次朗读,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品味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在朗读的层层递进中,教师始终是一个“助推器”:为何这样读?你读出了什么情感?不求统一的答案模式,只是让学生能真正潜到文本深处,体会普通事物上独特的情思。如我让学生先回忆自己的童年,想一下在童年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让自己记忆深刻的物品,思考从这些物品上能感受到什么,是对童年纯真生活的怀念,还是寄托了对家乡的牵挂,或是对小伙伴和亲人的思念。有学生写了“儿时的面饼”,认为这面饼虽然不甚好吃,但却是人间至味,因为那是自己和外婆共同制作的,有着无限的乐趣,抒发了对外婆深切的思念之情。这样的写作练习从课内延伸到了生活实践,触发了学生的情思,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尝试将散文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感受散文独特魅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猜你喜欢
母爱散文文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母爱大于天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母爱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母爱的另一面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