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生态强省建设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2021-01-03 19:12李铁英满新雨
关键词:生态建设

李铁英,满新雨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为贯彻习近平讲话精神,多措并举、多方合力,全面提升黑龙江省生态治理能力,加快生态强省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迫在眉睫。

一、黑龙江省全面建设生态强省的国内经验借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为我省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黑龙江省关于生态强省,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安徽省、浙江省、湖南省、福建省等省份在生态强省建设领域的先进理论及实践经验。

1.安徽省:文化创新、科技力量与系列机制成为重要保障

“从200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生态安徽’的战略部署,成为中西部第一个生态试点,到2010年安徽省‘十二五’规划强调深入推进生态省示范基地建设。”[1]由此可见,安徽省一直致力于生态强省建设。

首先,文化创新成为安徽省生态强省建设的关键因素。但其真正实施需要政策支持、技术支撑和法规保障等多方面配合,培育先进繁荣的生态文化,离不开生态意识的提升。一方面,要做好转变领导者价值观念的思想工作,提高政府工作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普及相关生态知识并将知识融入领导干部教育与企业职工培训中。另一方面,为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全体公众生态素养,通过高校这一渠道来培养生态人才,树立生态价值观,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形成尊重自然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实现生态强省建设。

其次,科技力量成为安徽省生态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安徽省作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地,省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和创新基地以国家正在实施的创新项目为基础方向,自我更新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兴业态,生态文化产品具有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绿色环保等优势,有助于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最后,系列机制成为安徽省生态强省的制度保障。在生态强省的过程中实现人民福祉目标,安徽省制定了一系列机制。一是明确奖惩机制,为了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对保障人民权益的行为给予积极的肯定,反之对于有损环境的行为人,要求追加相应的赔偿,坚决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对于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水资源保护、整顿污染的责任人,通过采取税费补贴的方式表达支持与鼓励;三是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达成利益共识,将出台并完善评价制度,作为一种硬性约束要求全民参与,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期望以此形成长效机制。

2.浙江省: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浙江省在生态文明的宣传实践方面给予诸多启示,例如,评选出大力支持生态文明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创作的“生态文明使者”,成立生态文明演讲团,走近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去宣讲先进典型的事例,培育优良的环境意识,用先进性的理念指导实践。此外,为了更好地解读国内、省内相关环保政策,《浙江日报》和浙江卫视共同开辟专版专栏的工作已有多年,同时也曝光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例,提醒广大公众引以为戒。早在2004年,浙江省环保志愿者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深入农村基层去科普环保知识,宣传、推广绿色农业科技,为建设生态乡村做出努力。自2009年起,浙江省生态办、省人大环资委、环保厅携手在全省展开“绿色先锋人物”的评选活动,表扬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的公众,形成优良氛围。

2013年时省林业厅对“五年绿化平原水乡,十年建成森林浙江”的平原绿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此要加强领导力、全面加快绿化步伐。首先,迅速组织战略部署,由领导任职组长的平原绿化工作小组在各地相继成立,通过文件与责任书等形式将细化且具体的建设任务落实到各个部门。其次,做好指导活动工作,省林业厅联合各部门开展建成彩色森林、珍贵树种进万家、营造纪念林等多方参与的全省联动活动,为营造森林城市作出努力。最后,突出重点考核,以森林城市带动周边绿化为重点内容,将平原绿化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中,并定期组织开展督察工作。

浙江省秉承着宣传生态文明同时动员公众积极践行的理念,着力追求全民参与到生态建设的共同实践,在提高公众自觉性时将生态建设内化为共同追求。在有较高环境素质的领导干部带领下,全省人民上下一心加强理念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工作,多项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全省人民对生态文明价值的认知。

3.湖南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落实主体责任政策

湖南省作为绿色大省本就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与别样的自然条件,它与全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具有最丰富的物种资源和绿色生态环境,全省以习近平生态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对湖南作出的‘把生态系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护好’‘守护好一江碧水’等重要指示,始终将良好生态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2016年湖南省开展范围广、力度大、落实严的森林禁伐减伐三年行动,强化共建共享的责任担当,禁伐要求不能在省内重要区域展开任何商业性采伐,为森林资源留有足够休养生息的时间,减伐要求严格管控森林资源消耗量问题,为确保资源永续利用提供保障。除禁伐减伐行动以外,湖南省也通过绿化造林、退耕还湿等绿色行为去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使得全省的自然资源总量不断增长,同时保存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自然资源和物种资源,有力地推进生态强省建设。

在2018年《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决定》(简称决定)中,既有倡导性文案也有硬性约束指标,标志着湖南省生态强省建设进入了法制化轨道。湖南省生态强省建设离不开政策的支撑,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决定明确要求各相关单位将生态责任一并纳入任务考核中,对每一年度环境保护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核实,若有违法行为要举报相关责任人,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人需承担治理责任,或者付费委托他人进行维护。在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坚守“谁投入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提高了凝聚力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此外,为了保护森林资源,相关组织部门通过印制标语、制作宣传手册、在公路站安放宣传牌子等形式,呼吁大家共同维护良好的绿色生态体系。而且聘用经济条件较弱但有劳动能力的人员为护林员,让公众以实际行动参与其中,增强了幸福感也提升了大家爱林护林的积极性。

4.福建省:维护现存资源根基,走循环经济道路

早在2003年福建省最先落实党中央决策,分山分林、均山均林到户,制定详细的改革方案,取得集体林业权制度改革的经验。福建省是我国的林业大省,其森林覆盖率已经高达3/5,山海交相辉映,水系星罗棋布,成为水资源蕴藏丰富的海洋省份,地处亚热带的福建省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生态资源即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优势。

首先,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在不损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农林牧业的有机结合,推广优质的林木林果、茶园草山,发挥企业与农民互动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现山区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挖掘各种资源,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的有机统一,结合福建省省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成为现实选择。循环经济由于生产链条的延长,会扩大产业生产发展,进而帮助提升社会就业率。

其次,培养专业的创新科技人才团队。在保护自然资源时鼓励合理开发资源,利用税收政策、价格政策等激励政策开发新能源,开发海洋能、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进而有效减少排放温室气体和其它污染物。此外,积极提倡植树造林,维护已有的天然林,保护生物多样性。面对这样一个生态环境复合系统,改进结构并强化功能,以期建立良性循环的发展体系,使得生产、生活、生态高度和谐。

最后,不断强化环境监管。福建省推进生态人居建设,规范生态移民政策,将居住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的将居民向适宜地区集中,把国家生态补偿资金,投入移民点与示范区的建设中。

从安徽省的生态文化创新与制定系列机制、浙江省的生态文明宣传实践工作、湖南省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行动、到福建省的科技创新和循环经济都给予重要的启示。坚持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重大举措,融会贯通地汲取国内省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进一步落实黑龙江省全面建设生态强省的工作。生态强省发展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密切相关,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应着眼全局发展大势、谋划长远地共同打造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二、黑龙江省全面建设生态强省的国际经验借鉴

基于对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概念,希冀建设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绿色城市。澳大利亚、巴西、瑞典、德国、丹麦、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绿色发展和区域生态建设有着相对丰富的经验,为黑龙江省全面建设生态强省提供帮助。

1.注重资源互动规划,运用生态技术以整体性视角打造绿色空间

生态自然型的澳大利亚哈利法克斯生态城,在城乡视角的基础上促进生态资源流动,以城市与乡村资源融合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则对已经被污染的环境进行修复。

首先,寻找到乡村具有清洁性的资源,用它修复区域内受到污染的生态环境,将乡村中生长茂盛且具有清洁性的植物,去修复城市中部分区域的大气污染。乡村可以提供已经退化或者受到侵蚀的土壤、淤泥等,将乡村土壤提供给城市,城市利用技术将其改造成储存热量、隔离声音的建筑材料,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提高城市能源利用率。推广此类城乡资源互动发展模式,来共同修复生态环境。

其次,为了维护已有的优良生态圈,哈利法克斯采用指标与法律双管齐下的方式限制非生态项目,如若有超出规定指标的项目将采用硬性惩罚措施。在城市开发规划时也严格关注新建住宅和城市中正在更新建设的项目,同时要求开发项目时多利用太阳能资源,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最后,运用适合的生态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城市内部的水循环,通过收集技术最大化地挖掘可利用资源,将屋顶、路面、阳台表面收集到的雨水浇灌树木和花园。关于污水的解决方案是依托当地已有的生物资源,同时建立太阳能污水处理厂。利用太阳能温室对污水加热,目的是将污水分流,利用生长繁盛的水生动植物发挥的层层过滤作用,分离出灌溉水。通过资源与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未来也希望将此设计理念和生态技术运用到更多方面,来一同维护这个“国际生态城市”。

2.实现城市垃圾治理目标,加强市民环境素养

联合国环境署和国际节约能源机构对巴西的废弃物品回收及相关节约能源措施予以表扬,有“巴西生态之都”美称的库里蒂巴生态城市提出了“生态市民计划”。如开展“垃圾交换”的实践活动,低收入的市民可以通过收集垃圾的劳动行为,获得相应的生活物品供给,像食物、车票等,既能满足生活的最低要求,又能为城市美化作出贡献,进而提高社会凝聚力。

另外,垃圾回收公司会为无家可归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城内大型垃圾站雇佣无业人员,为他们提供一份简单的工作以解决贫困者的温饱问题。为失业市民提供就职岗位的做法,不但给予弱势群体一份生活最低保障,也能拉近与社会的距离,让有温度的社会抚慰他们的心灵,营造温暖和谐的生活氛围。除此之外,巴西的社会公益工作也值得借鉴,工厂将回收的材料转卖给当地的工业部门,将所获得利润用于其他社会福利项目,如利用图书馆系统为失业人群提供实用的相关技能培训、加快实施城市内公园和绿地建设的项目等。

最后,一个生机活力的生态城市不单是用自然点缀的人居环境,公众良好的环境素养也起着关键作用。巴西的公共环境教育落实到全体公众,学生从小就要接受环境教育的熏陶,普通市民更是随时可以免费去当地的环境学校学习环保知识,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践行环境保护行为,进而加强市民环境素养。

3.突出重点领域,将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一体化推进

设计构想始于1990年,位于瑞典首都的哈默比湖城,已经成为赫赫有名的低碳城市建设典范,但事实上它是由一个城市旧码头和工业基地转换成生态城的项目。这种推进旧工业区改造的生态化改建方式,既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用地,又能避免在土地开发过程中产生大气污染、树木乱砍滥伐等现象。旧工业区向城市内部发展的生态化方式,不但节约城市土地资源,也会保留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城市发展标志。将城市的特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减少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还能让市民享受到原真性的城市景观,以原有自然要素打造真实性生态景观为主、人工建设为辅的方式值得我们思索追求。

4.完善政府管理保障体系,重视住宅区建设与景观建设协调发展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会有1/3的市民将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上下班,因而是个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的旅游城市。”[3]而且政府也会合理规划该城市道路并提供专门用地建设车园,既能维护良好秩序又能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为交通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提升空气质量。此外,政府在垃圾监管方面也有限制额度标准,对于不可回收的垃圾如果超出了该额度,责任人必须缴纳相应的额外的处理费用。

早在1977年,丹麦就开始征收生态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征收生态税的好处有:一是加重污染环境的企业或产品的税收负担,利于企业减少能源消耗,促进城市发展绿色经济;二是通过经济利益矫正纳税人行为,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减少排放二氧化碳量,有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三是将征收的生态税款作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绿色企业发展,有着一举三得的效果。

德国弗莱堡的高级生态住宅区,虽然有着多种休闲服务设施,但也在城区的周围种植大量树木美化环境,用植被覆盖的做法可以抵挡风尘且有降噪的作用,进而给予居民安静优美舒适的生活空间。爱尔兰跟城市也重视景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整体结合,通过在城区附近建设绿地和绿带等措施来预防水、空气、土壤等污染,注重保护生态功能区。

日本千叶新城的开发模式采取保存原生态面貌的方式,尊重原有的自然地貌,把城市中湖泊河流、山地森林与居民日常活动设施一同精心规划,通过景观设计,形成大小不一、景色各异、均匀分布的开放式公园,促进市民身心愉悦健康。

欧盟城市的生态建设都偏向于注重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将传统的重工业转型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并且涉及到多个方面。如严格治理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将垃圾和废弃物合理分类回收、做好洪涝灾害的防治工作、处理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建设自行车道与步行廊道等,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化系统。

5.制定明确具体的现实规划,鼓励市民广泛参与

西方国家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十分重视设定目标,特别是阶段性的环境目标,制定清晰明确的目标有利于公众理解,也便于各个职能部门进行规划。公众是一个城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也是建设者和保护者,无论从方案制定到推进实施还是后续监督都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瑞典哈默比湖城成功原因也在于其有明确且具体的规划,计划在2010年时,保证3/4的居民采取步行、骑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亦或是乘坐巴士、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工具。在2015年时要求碳排放量要比原来减少50%,而且具体目标将涉及到土地、交通、建材、排水、垃圾等各个领域。

德国Erlansen城市将与公民一起规划建设城市的行动,作为生态城市建设过程的一部分,有意地与一些特别工作组合作,特别是那些与环境有关的工作组,并尽力成为特定环境项目的合作伙伴。“韩国汉城21世纪议程中,在每一个目标背后都具体地提出公众参与的领域和途径,进而有效地保障了该项目的实施。日本大阪市在每年9月份都会有组织的发动市民开展公共垃圾集中活动,向当地家庭发放如何处理垃圾和垃圾如何再生利用的知识性宣传册子,形成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4]

丹麦会建立一个专门的绿色账户,大到记录一个城市、一个学校、小到记录出家庭日常活动的资源消费情况,通过对比出不同的消费情况进而更好地完善消费结构。从1997年开始丹麦就制定了生态市场交易日,每到星期六都会有商贩携带生态产品去该城市中心区域的广场去交易产品,鼓励市民更多的了解生态项目。此外,为了吸引学生参与生态城市的有关项目,学校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生态项目实训。以上事例都有明确而现实的目标体系,通过具体项目进行详细分工,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

6.多元化交通促进绿色出行,提升城市能源使用效率

日本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上有着诸多经验,大阪通过大量技术措施来建设生态城市,创造性地解决过度使用机动车带来的环境问题,完善交通运输方式,形成对汽车的低依赖,建设先进性、高端化的生态友好城市。巴西当地政府在城市开发规划时,会将土地与交通完美结合在一起,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使得66.7%的公民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汽车废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

“北九州市曾经也是日本污染最严重的重工业城市,在1968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500座环境危机城市后,北九州将治理环境污染作为首要问题,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如今已成为环境治理样板,在1990年北九州市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日本第一个‘全球500佳奖’的城市。”[5]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有着“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地区整体废弃物排放为0”的内容设想,提出将某产业的废弃物给予有需要的产业循环使用,通过新技术开发、出台环境政策、培养技术方面人才等方式,来一同推广节能设施、回收废弃物、建设生态建筑和加强环境教育,强化居民生态意识,使得资源节约使用及高效利用。

由于国家和城市的规模条件、资源禀赋等方面的丰富程度不同,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模式也各有特色,但遵循的都是经济发展、公众生活与环境和谐相互依存的理念。综上来看,国外上述示范生态城市具有共同的特点:第一,重视自然环境,保存原有自然地貌;第二,重视人文关怀,实现人民福祉目标;第三,重视公众生态教育,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第四,重视公众意识培育,宣传与实践并举;第五,重视政策引导,完善建设保障体系。因此,应不断汲取国际上不同生态城市的发展经验,作为我省生态强省建设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维护现存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平衡的总体目标,进而成功建设生态强省。

总之,生态强省是一种可持续、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社区管理功能、交通运输模式、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空间绿化等方面作出努力,坚定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强省。黑龙江省建设生态强省是落实生态文明制度、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体现为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状态。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实现高质量居住,进而建设一个低碳高效、美丽和谐的生态强省,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示范。实现生态强省要完成从理念到制度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内在要求,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积极调动公众积极性,遵循城市友好发展之路,一同致力于生态强省建设。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