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的内容增减与例证变化——基于增订四、五、六版的考察

2021-01-04 06:26傅艺慧
萍乡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熟语现代汉语短语

傅艺慧,郭 慧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的内容增减与例证变化——基于增订四、五、六版的考察

傅艺慧,郭 慧

(萍乡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江西 萍乡 337000)

文章通过对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五、六版词汇部分的比较,找到了三个版本在内容和例证上的不同之处。内容的变化体现在删减和增加两个方面,包括中缀的删减、语句表达的完善、所指范畴的改变、类型的增加。例证的变化分例证的替换和例证的补充两种情况,包括等义词、非双声叠韵联绵词、数词略语的例证替换,派生词、词义的扩大的例证补充。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消除争议、完善语句,从而使教材与时俱进。

黄廖本《现代汉语》;版本比较;词汇变化

一、绪论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的《现代汉语》(以下简称黄廖本《现代汉语》)是一部[1]供各类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使用的本科必修教材。1979年试用本在兰州诞生,教材每隔几年进行一次修订。2007年增订四版发行时,黄廖本《现代汉语》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1年出版增订五版,此时距初版面世刚好30周年,被列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017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增订六版。

目前,学术界对黄廖本《现代汉语》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集中在语法部分的比较,例如胡宇慧的《黄廖本〈现代汉语〉不同版本句型系统之比较》(2007)[2]。语音系统的比较也有涉及,如宋青《黄廖本〈现代汉语〉不同版本语音部分比较》(2010)[3]。对词汇的比较主要是选取其中一个部分,例如常海燕《黄廖本〈现代汉语〉五、六版实词比较》(2018)[4],对黄廖本《现代汉语》整个词汇部分进行系统比较的很少。词汇是语言最灵敏的部分,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体现在词汇上。因此,笔者以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五版、六版为研究对象,从内容的增减、例证变化两方面入手,对其四五六版的词汇部分进行全面的比较,找出不同,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梳理近年来词汇发展的脉络。

二、内容增减

(一)内容的删减

黄廖本《现代汉语》对词缀的表述和分类,在增订四、五、六版中有着比较明显的改变,尤其是对中缀的删减,具体见表1。

表1 中缀的删减[5~7]

表1 中缀的删减[5~7](续)

综上所述,2007年面世的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版认为现代汉语中存在中缀,如“稀里糊涂”的“里”,但也提到了有争议。随后,2011年的增订五版和2017年的增订六版均将中缀内容删除。我们不妨以这段时间为节点,来看这一时期前后学界对词缀的研究情况。

1923年黎锦熙先生草拟的《汉语构词法——多音词表》里将复合词分出了词头、词嵌、词尾,第一次开始研究中缀[8]。陆宗达《现代汉语语法》(1954):“加到前头叫词头,加到后头叫词尾,加到当间儿呢?新近有人用‘词嵌’这个词,倒也不错”,可见语言学家很早就注意到汉语中可能出现的中缀现象[9]。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1979):“中缀很少”,他认为仅有“糊里糊涂”的“里”“酸不溜溜”的“不”“看得见、看不见”的“得”和“不”这四个。

21世纪以来,学界对现代汉语词缀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不断涌现[10]。太田辰夫的《中国语历史文法》(2003):“像这样在同类的词(不限于同一词类)的同一位置(或都在前,或都在后)上共同出现的,似乎没有意义,或者意义不明确,只表示这种词的同具的某种特征的音节,称为词缀。词缀之中,放在前面的叫前缀,放在后面的叫后缀,放在中间的叫中缀”。追溯词缀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认为现代汉语中存在中缀的学者相对较多,普遍认可的中缀是“里”。

学者们对汉语普通话里是否有中缀一直存在歧义,主要是由于各家对词缀的性质认识不同。即使是在具有丰富形态变化的英语里,中缀的存在也有争议。所以,要断定中缀,必须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谨慎又谨慎,切不能牵强附会,产生误导。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中已经认识到中缀的争议性,五、六版将其删除,有其合理性。

(二)内容的增加

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五、六版较前一版本在内容上均有一定的增加,有一些仅是用语的变化,这里不做重点介绍。笔者将关注的重点主要放在语句表达的完善、所指范畴的改变和类型的增加三大方面。

1. 语句表达的完善

黄廖本《现代汉语》语句表达的完善之处较多,这里限于篇幅,我们仅以“短语”的概念表述为例(见表2):

表2 “短语”概念的完善

两次补充是为了更好地将短语和句子区别开来。增订五版较增订四版在定义短语时增加了“没有语调”,强调了语用因素。我们知道[11],短语和句子都是语言单位,也是语法单位,但短语是静态的造句备用单位,句子是动态的交际单位。交际存在于运用之中,动态的句子在使用的时候总是处于特定的语境之中,包括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句子在使用时往往会根据语境带上相应的语气,所以句子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它有一个完整的语调,根据语调可以分成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句类。语调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加标点符号;二是添加语气词。短语既不能加标点,也不会出现语气词,否则就成为句子。

增订六版较增订五版又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了“短语是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和语法规则构成的”,这里强调了句法结构和语义层面。五种基本短语都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语序也是固定的。句子由于要应用于交际,常常会出现倒装句、省略句等,例如主谓倒置,“怎么了,你”,“出来吧,你们”,这往往是为了强调谓语,或者是说话急促而先把信息焦点说出来。又例如定语、状语后置,“我看了本小说,长篇的”,也是为了突出定语,或者为了调整语序,使语句简洁。我们在口语中也会出现这类现象,“九点了,都”,“放学了,已经”,这些现象往往是出于语用需要。短语和句子在语义层面上也有差别。动态的句子由于要适应交际的需要,为了追求表达的生动,会出现语义上的超常搭配。短语的构成有词义和语法两方面的限制,不能说“唱水”“喝歌”,这是语义对搭配的限制,也不能说“上课他”“看书你”,这则是句法结构对短语的限制。这种限制对短语来说是绝对的,但在句子中往往被打破。例如:

(1)这种搭配很淑女。

(2)他的打扮太农村。

(3)这个做法很男人。

搭配不说得体,而说淑女;打扮不说土气,而说农村;做法不说大气,而说男人,都偏离了正常的词义搭配。而且,在现代汉语的语法中,程度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这三个句子偏离了正常的句法规则,但是近年来这种现象屡见不鲜,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口语中。这种搭配能出现在动态的句子里,是因为在表达上能给人产生新鲜感,而且双方都能在特定的语境里明白彼此想表达的意思。

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五、六版对短语定义的修改是基于短语是静态的造句的备用单位,句子是动态的交际单位这一基本事实,更清楚地将短语和句子区别开来。

2. 所指范畴的改变

比较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五、六版的词汇部分,我们发现有些概念的所指范畴发生了改变,这里以熟语为例。

表3 熟语范畴

由此可见,增订五、六版较增订四版,将“谚语”也归为熟语的一类。

关于汉语的熟语研究,开始得比较晚,许多关于熟语的理论,还不够成熟,有的仍然存在争议。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专门从事词汇学和熟语学研究的武占坤教授认为:“任何民族语言词汇的汪洋大海里,都积淀这一些民族语用时的‘现成方便’,语形上的‘稳固定型’,语义上的‘丰厚含蕴’,语效上的‘鲜明生动’等多种需求机制的交汇融合,结晶而成的富于美学素质,定型定义,现成习用的炼语或简句,在普通词汇学上称之为‘熟语’。”[12]虽然各家对熟语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

(1)结构精炼凝固;

(2)含义丰富;

(3)具有生动的表达效果;

(4)民族文化内涵丰富,使用频率高。

那么谚语是不是熟语的一种,我们可以从谚语本身说起[1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这样解释谚语:“在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风后暖,雪后寒’‘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从这个定义中,我们能捕捉到谚语的一些特点:

(1)形式固定;

(2)广为流传;

(3)含义丰富。

仅从谚语的特点上看,和熟语无论在结构、语义还是语用上都是比较一致的。谚语是否属于熟语,最大的争议集中在它是否是固定的语言词汇单位这个问题上。可以明确的是,谚语是群众口语中通俗精炼,通过词与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在长期的应用中已经固定下来的,并且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的语言单位。黄廖本《现代汉语》对谚语的定义是:群众口语中通俗精炼、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各家对熟语所包括的类别虽有出入,但多数还是认为谚语应该归入熟语的一类,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五、六版将谚语划入熟语范畴是合理的。

3. 类型的增加

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五、六版词汇部分的改动还体现在类型的增加上面。例如教材将字母词定义为:“直接用外文缩略字母或与汉字组合而成的词,它不是音译而是原形借词”,表4为三个版本对字母词的分类。

表4 “字母词”的类型

我们发现,字母词除了增订四版中的两类,在增订五、六版中还增加了“在音译词前加拉丁字母形状,再加注汉语语素”“在字母前或后加上数字”两种形式。

跟语音、语法相比,词汇的变化最灵活,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体现在一般词汇上。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使得原来的字、词发生变异,出现新的形式,字母词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广泛地进入汉语。近年来,现代汉语里字母词高频的使用、类型的增加除了归因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门越开越大外,字母词自身的优点和强大生命力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

(1)构词上

字母词大多是专业的科技术语和行业用语,用全世界通用的字母记录外来新鲜事物比意译的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准确。近年来,国内外科技不断进步,新事物涌入,世界共享融通,如果能在交流中使用一些交谈双方都能明白的字母词表达某些事物或概念,会比汉语词更加简便明了。例如增订六版中增加的“3D”,是“3-Dimension”(三维)的简称,只是两个字母,三笔就可以完成,如果用汉语翻译过来有两个语素,书写需要14笔。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专业领域,相比用汉语翻译过来的复杂的术语,大家更愿意用字母词去表达。因此,汉语里“在字母前后加上数字”这一类字母词的出现是民心所向,时代所趋。

(2)语音上

汉语的音节界限分明,一个音节往往由好几个音素构成,最重要的特点是有声调,每个汉字都有声调,有些汉字还不止一个声调。普通话有四个声调,相比字母词就复杂得多。字母词大多是按照字母的本音来读,且拉丁字母没有声调,方便传播和交流。例如增订六版中增加的“MP5”,普通话翻译为“数字音频压缩格式”,有8个音节,每个音节都有声调,有的音节在语流中连着念时,声调还会发生变化。相比较之下,“MP5”只有简单的3个音节,且无需考虑声调,比汉语翻译过来简明多了。

(3)语义上

一般说来,字母词在语义上要和对应的汉语词相符。但是有些外来词有其独特的含义,很难找到对应的汉语语素去表达或表达得不够准确,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拉丁字母和现代汉语语素相结合,创造出生动直观的字母词。例如增订五版里增加的字母词“T恤衫”,是在音译前加字母,在音译后加汉语语素构成的。“T恤衫”是一种“T”字型的套头上衣,“恤”是英语“shirt”的音译,“T”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衣服的款式,“衫”是表示意义类别的语素,表明这是一件衣服。

近十年来,字母词正蓬勃发展,新词语的出现、新类型的增加、使用范围的扩大反映着当代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字母词将以更大的数量、更创新的形式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我们也能够在黄廖本《现代汉语》往后的版本中有新的发现。

三、例证变化

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五、六版词汇部分例证的变化非常惹人注目,许多地方出现了较大的改动,笔者将其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例证的替换;二是例证的补充。

(一)例证的替换

1. 等义词的例证替换

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六版把增订四、五版中关于等义词的例证全部进行了替换,这一部分的改动十分亮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增订四版:青霉素——盘尼西林、铁路——铁道、自行车——脚踏车;

增订五版:青霉素——盘尼西林、铁路——铁道、自行车——脚踏车;

增订六版:西红柿——番茄、西装——西服、星期日——星期天。

(1)盘尼西林——青霉素

“盘尼西林”是外国人发明的一种抗生素,是“Penicillin”的音译,这是新中国成立前的旧称。现在我们称为“青霉素”,这两者不能随意替换。国务院于1987年8月12日明确批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审定、公布各学科名词是该委员会的职权范围,经其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14]。因此要使用规范的科技术语。

(2)铁路——铁道

首先是语体风格不同。我们日常生活中一般说“铁路”,如“中国铁路”“铁路安全”“铁路员工”。“铁道”比“铁路”更书面化、更正式一些,2013年3月之前官方采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13年3月,铁道部实行铁路政企分开,不再保留铁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铁道部”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

(3)自行车——脚踏车

理据义不同。中国南方地区的方言多表达成“脚踏车”,北方地区则多用“自行车”。“自行车”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朝张德彝的游记中,沿用至今。词的理据义是指表示事物、现象、观念的词的构成依据。词的理据不同,事物突出的特征也不同。“自行车”突出这种事物需要自己驱动,强调主体;“脚踏车”强调使用这种工具的方法,需要用脚蹬踏板。

(4)西红柿——番茄

两者反映的是相同的客观对象,名称不同是因为地域色彩不同。因为从西方传入中国,颜色、形状同柿子相似,故取名为“西红柿”,京畿地区和普通话一般这么叫。“番茄”是清朝随着五口通商产生的新叫法,“番”指外国或外族,西红柿从外国流入,又属茄科作物,故又名“番茄”,大多用在南方地区,吴方言里也这么叫。

(5)西装——西服

西装是“舶来文化”,中国人喜欢叫“西服”。

(6)星期天——星期日

两个名词在日常生活里并存并用,经常替换使用。我国古代历法将七日并为一周,与日、月、火、水、木、金、土这“七曜”暗合。这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书面语和口语上,“星期日”这个词语很早就被官方记载,权威的法律条文、正式文件、公文采用的都是“星期日”。而“星期天”在口语里说得比较多,给人一种亲切愉快的感觉。

增订六版里等义词例证的替换考虑到了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将几组有争议的等义词替换为有据可查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更科学规范的等义词,使论点更具说服力。

2. 非双声叠韵联绵词的例证替换

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五版对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取了相同的例证,而第六版出现了很大的变动:

增订四版:蝴蝶、芙蓉、蝙蝠、鸳鸯、蛤蚧;

增订五版:蝴蝶、芙蓉、蝙蝠、鸳鸯、蛤蚧;

增订六版:鹦鹉、芙蓉、玛瑙、牡丹、囫囵。

增订六版将增订四、五版中的“蝴蝶”“蝙蝠”“鸳鸯”“蛤蚧”替换为“鹦鹉”“玛瑙”“牡丹”“囫囵”,我们可以结合历史文献探究这些词被替换的原因。

(1)蝴蝶

黄廖本对联绵词的定义是:“两个不同的音节连缀成一个语素,表示一个意义的词”。而“蝴蝶”并非两个字合起来才有意义,“蝶”字有实在的意义,除了“蝴蝶”,还有“粉蝶”、“黄花蝶”,所以有人把“蝴蝶”看作是偏正式的合成词。

(2)蝙蝠

“蝙蝠”古为双声字。闻一多先生在《古典新义▪<尔雅>新义》释义:“蝠读为蹼,下文‘凫雁丑,其足蹼’,注:‘脚趾间幕蹼属相著。’蝙蝠之足亦有膜蹼属相著,故谓之蝙蝠也。蝙蝠联绵词,析言之可曰蝙,亦可曰蝠”。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不能分割的词,而“蝙”和“蝠”能各自代表“蝙蝠”这种动物,因此“蝙蝠”是非双声叠韵联绵词这个说法存在一定争议。

(3)鸳鸯

宋罗愿的《尔雅翼▪释鸟▪鸳鸯》和宋陆佃的《埤雅》卷七中都提到:“雄名曰鸳,雌名曰鸯”。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中文大辞典》释义:“鸳,鸳鸯也,雄称鸳,雌称鸯。”因此有学者认为,“鸳鸯”是一个并列式的合成词,而不是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4)蛤蚧

扬雄《方言》:“桂林之中,守宫大者而能鸣,谓之蛤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十三:“蛤蚧因声而名”。宋施宿《嘉泰会稽志》卷十七:“一雄一雌,常自呼其名,曰‘蛤蚧’”。这些材料说明“蛤蚧”因其叫声得名,是多音节拟声词,而不是什么联绵词。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蝴蝶”“蝙蝠”“鸳鸯”“蛤蚧”是非双声叠韵联绵词的说法均存在争议。黄廖本《现代汉语》本着求真的学术精神将其替换,体现了教材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3. 数词略语的例证替换

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五版删去了增订四版中“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三军”(陆军、海军、空军)这三个数词略语。

过去人们提到“三北”很自然地就想到“东北、华北、西北”,但“三北”其实是一个多义词:

(1)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2016):“三北”指我国东北、西北、华北,例如“三北防护林体系”;

(2)《韩诗外传》卷十:“《传》曰:卞庄好勇,母无恙时,三战而三北”,这里“三北”指三次败逃;

(3)“三北”是地名,是“慈溪”的别名,由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组成,俗称“三北”。

“四有”是1980年5月邓小平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的题词,然而现在的中国已经历经了40年的变迁,当初的“四有”早已被时代赋予新的含义。例如“四有青年”是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四有教师”是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老师;“四有干部”是指:“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干部。

提起“三军”,我们自然会想到陆、海、空三军。而春秋时期的“三军”与现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指打仗时的前兵、中兵、后兵。“三军”还可指军队的统称,在古代还可指步军、车军、骑军。

随着时代的发展,词语的意义会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发生演变,人们也容易忽视一些词语原本的含义,特别是缩略语。为了称说简便,人们常把形式较长的名称或习用的短语简化压缩而成为缩略语。黄廖本《现代汉语》将缩略语归入固定短语,说明缩略语的含义应该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仅仅按照人们的习惯按照老思想定义“三北”“四有”“三军”等缩略语,显然是不够严谨的。

(二)例证的补充

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五、六版词汇部分例证的变化还体现在例证的补充上面,在派生词和词义的扩大上显得尤为明显。

1. 派生词例证补充

黄廖本增订六版举例后缀“于”,除了增订四、五版中都提到的“勇于、在于、善于”外,还增加了“敢于、陷于、急于”。

从古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一些动词的意义虚化,变为了介词,而介词又进一步虚化,变为了词缀,例如“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于”有两种词性:一是介词;二是作后缀。从介词“于”逐渐转向词缀“于”,有赖于现代汉语双音化的趋势,“敢于”就是“敢”,“急于”就是“急”,“归于”就是“归”。双音化的趋势使人们习惯将“于”和前面的动词紧密联系在一起,词汇和语法意义逐渐消失了,演变成了动词的词缀,通过去掉“于”看句子意义是否发生变化是判断“于”是介词还是词缀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黄廖本《现代汉语》在举例派生词时不能不提到“于”这个后缀。

2. 词义的扩大例证补充

词义的演变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的交际需求以及人们认识的深化都会使词义发生改变,分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三种途径。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中提到词义的扩大时,增加了一个例子“绿色”:原指生长着的有生命植物的颜色,现扩大指“无污染,符合环保要求的”,如绿色食品、绿色发展等。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时代的变迁、现实现象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都会为语言词汇增加了新的意义,“绿色”一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了新的用法。

(1)“绿色+名词”形式

“绿色产业”:指生产环保设备的有关产业,它们的产品称为“绿色产品”[15]。

(2)“绿色+动词”形式

“绿色消费”:又称“可持续消费”,是一种节约、环保的消费行为,例如环保选购、重复使用等。

从上述各个例子中可以看到,“绿色”的意义发生了转喻,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增添了“健康”“环保”“方便”“节约”等义项,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但又超越基本义的意义。语言词汇随着社会进步不断演变发展,出现了许多旧词新用的情况,使词汇系统时刻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这些也在黄廖本《现代汉语》的增订四、五、六版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结语

笔者通过对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五六版词汇部分的比较研究,找到了不同版本的变化,将其归纳为内容增减、例证变化两大块,每一处变化都有迹可循。有的是目前学界仍存在的争议,暂时还无法下定论;有的仅是用语上的变化,我们不做深究;有的是语句表达的完善,体现了教材严谨性和科学性。我们发现,通过比较梳理了近年来词汇发展的脉络,词汇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新词持续大量涌现,民间俗语广为流传,外来词汇的冲击越来越大,旧词语被赋予新的意义。未来,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会一直处于更新变换之中,也一定会在黄廖本《现代汉语》往后的版本里有所体现,值得我们更深入的研究。

[1] 黄映琼. 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五版)语法部分指瑕[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5): 43.

[2] 胡宇慧, 冀万龙. 黄廖本《现代汉语》不同版本句型系统之比较[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 64~68.

[3] 宋青. 黄廖本《现代汉语》不同版本语音部分比较[J]. 语文学刊, 2010(18): 56~57.

[4] 常海燕. 黄廖本《现代汉语》五、六版实词比较[J]. 青年文学家, 2018(18): 165~167.

[5]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六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6]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7]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8] 郭凤杰, 乔芸. 现代汉语中缀研究[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1): 59.

[9] 李菡幽. 现代汉语中缀问题浅议[J].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 2007(S1): 79.

[10] 金宏, 张学涛. 21世纪以来汉语词缀研究综述[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 40(5): 78.

[11] 金镇宇. 从静态、动态的角度看短语和句子的差异[J]. 汉语学习, 1999(6): 24~26.

[12] 王岩. 试论“熟语文化”[J]. 前沿, 2006(10): 225.

[13]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1513.

[14] 统一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J]. 编辑学报, 1990(3):137.

[15] 李华云, 连辉.“绿色”的词义扩大和语义组合问题[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2(3): 138~139.

Additions, Deletions, and Changes of Examples in the Lexical Parts of HUANG and LIAO’s——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4th, 5thand 6thEditions

FU YI-hui, GUO Hu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Pingxiang University, Pingxiang Jiangxi 337000, China)

By comparing thelexical parts of HUANG and LIAO’s 4th, 5thand 6theditions of, the differences of them in terms of contents and examples are identified. The changes in content are reflected in both deletion and addition, including the deletion of infixes, the improvement of expressions, the change of designatumcategories, and the increase of types. The changes in examples are divided into two cases: the replacement of examples and the supplementation of examples, including the replacement of the examples of synonyms, non-diphthong rhyming words, and numeral abbreviations, and the supplement of examples of derivatives and amplification of words meanings. The reasons for these changes are that they absorb new research results, eliminate disputes and improve the language, so that the textbook keeps pace with the times.

HUANG and LIAO’s; comparison of editions; lexical changes

H136

A

2095-9249(2020)05-00103-07

2020-09-10

傅艺慧(1997—),女,浙江绍兴人,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本科学生。

郭慧(1982—),女,山西宁武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音韵学、方言学,Email: 337444394@qq.com。

〔责任编校:范延琛〕

猜你喜欢
熟语现代汉语短语
看图猜熟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熟语研究
韩汉“马”字熟语对比研究
《健民短语》一则
巧手连线